“十五五”民营经济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民营经济发展规划为推动市民营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根据省民营经济发展“十五五”规划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规划期至2030年。一、发展基础“十四五”时期,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落实国家和省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决策部署,毫不动摇的鼓励、引导、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我市民营经济呈现平稳健康发展态势,在促进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扩大社会就业、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撑起了全市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一)发展成效(1)发展环境不断改善。我市先后出台关于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市改进和深化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十条扶持政策等文件,构建起多方位的政策扶持体系,连续获评2017、2018、2019、2025年度省民营经济发展先进市。特别是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影响,我市第一时间出台关于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支持企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全力帮助企业抗击疫情、渡过难关。同时,围绕打造公平正义、服务优良的发展环境开展持续攻坚,强力推进行政效能革命和“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让“不见面”“一次办”成为新风尚,企业注册实现1日办结、鼓励类投资项目实现50个工作日办结。(2)经济支撑不断增强。“十四五”时期,我市民营经济贡献了全市50%以上的经济总量、60%以上的税收收入、90%以上的市场主体。到2025年度,民营经济增加值完成3117.73亿元,占全省民营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13.6%;上缴税金617.193亿元,占全省民营经济税金总量的比重达到18%o民营经济内资市场主体超过119万户,与“十二五”末相比,净增65万余户;其中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增长迅猛,增幅达到122%,万人市场主体数量居全省首位。(3)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十四五”时期,市坚决去、主动调、加快转,持续淘汰落后产能,着力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民营经济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为2.0:31.6:66.4,第三产业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在市委市政府大力发展现代产业的背景下,我市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涌现出一大批业内知名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3567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295家,总数均在全省首位,成为推动我市民营企业转型发展的生力军。(4)产业集聚不断加速。“十四五”期间,我市大力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特别是围绕落实省县域特色产业振兴的有关要求,市县编规划、定政策、抓包联,着力营造支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的良好氛围。全市36个特色产业集群,涵盖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化工、纺织、食品加工、皮革、陶瓷、钙镁、建材等产业,2025年完成营业收入4623.25亿元,同比增长14.47%o尤其是26个县域特色产业集群连年保持高速增长,2025年营业收入增速超过30.92%,高于全省平均增速15.92个百分点,平山金属制品产业集群成为我市首个营业收入突破千亿的产业集群,成为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5)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十四五”时期,我市建成创业孵化基地60家,实现了创业孵化基地县(市、区)全覆盖。设立外国诺奖工作站7家,省级以上孵化器29家(国家级11家),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109家(国家级6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7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7个,众创空间127家。共认定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基地44家,其中包括国家级示范基地3家、省级示范基地11家、市级示范基地18家。积极培育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找得着、用得起、有保障的服务,全市共有省级以上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18家,总数全省居首。(6)创新氛围不断浓厚。十四五期间,我市创新型城市建设初见成效,2025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13%o着力打造人才友好型城市,全国省会城市中第一个出台人才发展促进条例,持续推动建立以产聚才、以才促产的良好氛围。民营企业引领创新发展,截至2025年底,全市拥有省级技术创新中心206家,其中民营企业建设的197家;市级技术创新中心219家,其中民营企业建设的205家。支持民营企业开展新产品、新技术研究,鼓励民营企业申报承担科技计划项目,2025年,民营企业共承担市级科技计划项目228项,项目数量较2015年底增长33%,极大地调动了民营企业开展科技研发的积极性。(二)存在问题“十四五”期间,我市民营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还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一是发展环境仍需优化。环境建设与先进城市相比还有差距,审批事项多、服务意识不够强,一些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尚未完全克服,妨碍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问题偶有发生。部分领域检查频次高,多头执法、重复检查的现象依然存在,加重企业迎检负担,特别是临时性的停产停工指令,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二是新旧动能转换动力不足。高端产业链条不完善,拉动性强的大项目、产业链核心项目少,综合竞争力相对较弱,未能充分展现省会城市的引领作用,产业提升、转型升级的压力依然艰巨。三是民企实力亟待加强。缺少创新品牌和自主品牌,关键技术、核心知识产权相对薄弱。行业龙头和知名企业相对较少,技术骨干、创新人才和资金不足的风险常常困扰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发展,不少民营企业在产能过剩、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容易陷入低端无序竞争,提质增效还有较长的路要走。二、发展环境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十五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正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我市民营经济发展既有重大发展机遇,也将面临风险挑战。(一)发展机遇1 .新发展理念释放更多政策红利。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有助于引导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提升创新能力、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为民营经济提质增效提供有力的支撑。持续深入的改革创新,必将带动体制、机制和发展模式创新,进一步激发我市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2 .长期稳定向好的经济形势筑牢可持续发展基础。“两个毫不动摇”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我国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国家制度优势显著,社会大局稳定,发展韧性强,为民营经济继续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3 .新发展格局创造更大发展空间。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促使内需市场地位愈加重要。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变化,拉动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双碳目标”将促进可再生能源相关产业链向外延伸拓展。我市要素支撑条件优越,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优势突出,有利于促进我市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4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催生新活力。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制造等新兴业态快速崛起,将为我市民营经济加速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强劲驱动力。5 .京津冀一体化带来的新发展机遇。京津冀协同发展向协同创新、公共服务均等化领域纵深推进,京津冀地区将成为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置身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为对接服务京津、加快自身发展注入强大动能。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做大做强省会发展战略,有助于增强城市竞争力,对我市锻长板、补短板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二)风险和挑战从外部环境看:国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复苏乏力,全球有效需求不足。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霸权主义抬头,部分国家逆全球化,产业链呈现收缩化、区域化特征,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参与国际产业合作和经贸合作的深度及广度受到严重威胁。国内经济持续回升的基础仍不稳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释放不足,市场需求挖掘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民营经济、中小企业的发展质量和速度。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达瓶颈,生态环境保护压力持续加大,国家已明确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降低碳排放强度、减少资源消耗、发展绿色经济是民营经济的现实选择。从内部环境看,发展环境不够优,妨碍市场公平竞争的问题依然存在;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能力、服务质量和产业生态仍需优化。受京津冀一体化、雄安新区等政策因素影响,省会城市的向心力有所弱化。龙头企业少,产业链协同能力和市场影响力较弱,缺乏进入新兴产业、构建新模式、打造新业态的经验和人才,新兴产业发展不足,新旧动能转换任务依然艰巨。中小企业普遍缺乏规范的产权制度、法人治理结构和管理架构,部分企业主业不聚焦、目标路径不清晰,创新动力、创业活力不足,缺乏开放合作、共生共赢的理念,适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意识不强、能力不足,转型升级、跨越发展仍需付出巨大努力。综合判断,市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在“十五五”时期,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机遇与挑战共存,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只要战胜环境变化带来的新挑战、新矛盾,遵循新常态下经济发展规律,牢牢把握新发展阶段的趋势内涵,我市民营经济仍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发展潜力。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营经济的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和“三个没有变”,立足新发展阶段和经济发展新常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十五五”期间,坚持稳中求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全面激发民营经济创新源泉;持续推动产业集聚集群发展,不断强化转型拉动,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提升特色产业综合竞争力;打造优良营商环境,激发民营企业发展动力,推动民营企业改革创新、转型升级、健康发展,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美丽省会城市作出更大贡献。(二)基本原则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深入贯彻“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重大方针政策,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化对民营经济作用的认识,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和法治环境,确保权利平等、机会平等和规则平等,保障民营企业合法权益,推动民营经济做大做强。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于民营经济发展各领域,积聚力量破除影响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制障碍,深度融入国家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主动对接国内产业区域分工体系,不断培育参与竞争、合作的新优势,推动更高水平开放发展。坚持集聚集约。加强政策引导,营造高标准市场体系,以各类园区为载体,推动企业入园集聚,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活要素、激活市场、激活主体。依托现有基础,注重园区集聚,引育并重,突出特色,全面深化强链补链延链,进一步增强县域特色产业集聚效应。坚持改革创新。深化创新驱动,强化创新在民营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加强对民营企业科技赋能,加快数字技术赋能、智能技术赋能和动能引育赋能,助推民营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推进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产业创新和市场创新,通过创新提升民营经济发展质效,引导广大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坚持服务至上。聚焦企业发展需求,不断完善政策,提升服务能力,不断深化政企直通和包联帮扶,引导企业聚焦主业做大做强。推动政府公共服务、市场化服务和社会化服务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协同发力,全面提升助企发展的服务意识,全力解决市场主体关心的堵点、痛点和难点问题,提振市场主体信心。(三)发展目标“十五五”时期,民营经济加快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步伐,结构布局进一步优化,产业集聚、特色发展更加鲜明,发展动能、质量效益不断攀升,民营经济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和持续力逐步增强,对全市经济增长、促进就业的贡献度稳步增长。筑牢总量提升基础。民营企业在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吸纳社会就业中的作用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