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方案.docx
“十五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方案开展“无废城市”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行动,是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内在要求。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生态环境部等18部门关于印发“十五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省生态环境厅等26部门关于印发省“十五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和省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省“无废城市”建设指标体系(试行)X省“无废城市”建设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职责分工的通知,结合市实际,制定本工作o第一章总则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抓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聚焦典型固体废物利用处置的难点和痛点,推进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强化制度、技术、市场、监管等保障体系建设,努力打造典型固体废物资源化技术高地和产业发展高地,深入探索资源型城市全面绿色转型发展路径,加快建设生态。二、基本原则(一)坚持系统谋划、注重协同联动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将“无废城市”建设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碳达峰碳中和以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部署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减污降碳的重要作用,高质量完成“无废城市”建设各项任务。(二)坚持问题导向、推动绿色转型立足破解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难题,锚定固体废物产生强度大、利用处置难、环境风险高的行业,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置,加快补齐治理体系和基础设施短板,持续提升固体废物综合治理能力,推动形成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三)坚持依法治理、深化改革创新严格落实各项法律法规要求,健全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长效机制。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打通各部门监管壁垒,建立健全固体废物管理制度、技术、市场、监管四大体系,为“无废城市”建设提供支撑保障。鼓励各县(区)主动创新、先行先试,积累好经验和好做法。(四)坚持党政主导、倡导多元共治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格局。建立分工明确、权责清晰、协同增效的管理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园区、骨干企业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形成全社会户户知晓、人人参与“无废城市”建设的良好氛围。三、实施范围及期限(一)实施范围实施范围为市全域,包括县、清丰县、南乐县、范县、台前县和华龙区5县1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总面积4188平方公里。(二)实施期限实施方案编制的基准年为2026年,实施期限为2023年至2030年,其间持续推进“无废城市”建设。2022年有关工作开展情况作为市“无废城市”建设工作的重要参考。第二章建设目标及指标、总体目标推动资源型城市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持续提升固体废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到2030年,全市固体废物产生强度稳步下降,资源化、无害化水平显著提升,区域处置设施缺口基本补齐。大宗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总量趋零增长、主要农业固体废物全量利用、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水平全面提升、危险废物全面安全管控,基本实现固体废物管理信息“一张网”。“无废”理念深入人心,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用有效发挥,绿色出行、绿色居住、绿色消费成为新风尚。打造典型固体废物资源化技术高地和产业发展高地。充分发挥市区位优势,着力建设豫北跨区域固体废物协同利用处置中心,打造豫北跨区域“无废城市”建设协同发展样板,助力黄河流域“无废城市”示范区建设。到2030年,完成市“无废城市”建设的25项制度体系建设任务、19项技术体系建设任务、21项市场体系建设任务、17项监管体系建设任务、37项重点工程,打造“无废”绿色能源供应高地模式、畜禽粪污协同多源固体废物利用模式、生活垃圾全量收集利用创新模式、生物基材料应用示范模式、铅蓄电池“无废”产业链模式等五大特色亮点模式。二、阶段性目标全面启动阶段(2023年)。摸清市固体废物管理现状,聚焦面临的突出问题,建立市“无废城市”管理机制、协调机制和宣传机制,制度体系初步建立,市场体系和技术体系建设工作启动,关联产业转型升级、固体废物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全面启动推进,在重点机构、社区开展宣传培训工作。重点建设阶段(20232030年)。到2030年,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5%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农膜回收率达到95%以上,城市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90%以上,快递绿色包装使用率达到95%以上,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占比达到100%,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20%以上,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40%以上,危险废物全面安全管控,医疗废物应急处置能力显著提升,培育一批固体废物利用处置骨干企业,“无废城市细胞”创建取得显著成效,逐步形成“无废城市”建设模式。持续推进阶段(2030年及以后)。固体废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得到明显提升,“无废城市”建设成果和经验得到推广,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典型固体废物利用处置产业发展,推动市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助力实现“美丽”建设目标。三、建设指标根据国家和省“无废城市”建设指标体系有关要求,结合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固体废物管理工作等情况,市“十五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共确定5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50个三级指标。三级指标中,必选指标为27个,可选指标为23个。第三章主要任务一、提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水平(一)推动产业优化,促进工业“无废”转型1 .持续优化城市工业产业布局。贯彻落实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省产业转移指南,统筹全市先进制造业项目布局,落实国家和省重点行业产能置换政策,加强重点行业产能过剩分析预警。严格执行产业结构调整相关政策,严禁市场主体新增禁止和限制发展的产品、生产工艺和设备,建立产生严重污染环境的工业固体废物的落后工艺设备台账,综合运用环保、节能、质量、安全、技术等措施,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主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扎实推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打造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创新示范区。(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以下均需各县区人民政府、经开区、工业园区、示范区管委会落实,不再一一列出)2 .推动产业集群绿色转型升级。各先进制造业开发区聚焦主导产业中有比较优势的细分产业领域或产业中高端环节,谋划实施一批扩链、补链、强链项目,完善产业配套,加快培育引进科技型高成长企业,限制发展并逐步退出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一般制造业。加快化工、装备制造、绿色食品、现代家居、羽绒及服饰加工等传统产业绿色改造,加快产业“绿色、高效、清洁、智慧”转型。(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3 .积极提质升级传统能源行业、化工行业。锚定缩短生产流程、大幅降低能耗和碳排放目标,加大现有技术改造力度。鼓励丰利石化有限公司优化原有炼油装置及流程,谋划建设原油直接制烯燃项目。引导中原大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向下游延伸拓展,提升高附加值产品比重,积极探索二氧化碳回收利用技术。鼓励豫能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等行业龙头企业强化生产过程煤炭、生物质等资源的高效利用、梯级利用和循环利用。加快工业装置协同处置技术升级改造,鼓励具备工业窑炉及石化化工装置的企业探索协同处置固体废物。推进新型化工基地建设,围绕乙烯、丙烯、碳四、纯苯等重点产业链,加快建设新型化工基地原料气合成气公用工程、中汇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高纯苯精制等一批技术先进、工艺绿色的关键节点项目,打造全国重要的化工产业绿色发展示范区。(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4 .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新材料产业方面,聚焦生物降解材料,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推进龙都天仁可降解材料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巩固提升“玉米/秸秆一葡萄糖一L一乳酸一聚乳酸一改性材料及终端产品”产业链优势,打通“顺酎一BDO一PBS/PBAT一生物降解复材一终端产品”石油基生物降解材料产业链,突破木质素高效利用等技术,加快生物降解材料产业向现代医疗材料、纤维制品等方向延伸发展。新能源产业方面,抢抓省建设沿黄绿色能源廊道机遇,大力发展风电、光伏、生物质等可再生能源,加快资源摸排与整合力度,树立规模化发展导向;坚持推动新能源开发与产业融合发展,加强与新能源龙头企业、产业链优势企业合作,重点引进一批新能源产业链重大项目。节能环保产业方面,重点发展先进环保设备制造、高效节能装备制造、资源循环利用和环保服务等领域;鼓励环保装备制造等企业加大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等专用设备研发力度。(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5积极布局氢能产业。依托新型化工基地产业基础,充分利用黄河流域绿色能源基地、中部地区重要的天然气枢纽优势,扩大制氢规模,降低制氢成本,探索氢气储运新模式,为郑汴洛濮氢走廊及周边城市提供充足、优质氢能供应。加大氢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招引力度,注重打造氢能应用场景,提升自主研发水平,推进氢能产业提质升级。依托中原油田氢能产业研究院、氢能研究院(在建)等科研平台,鼓励开展利用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物高温气化制氢等低碳高效制氢技术研究,打通城市固体废物无害化、资源化处理与安全高效的氢能储运和利用的有机联系。(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二)推动减污降碳,实现源头减量化发展1 .积极推进“无废工厂”创建工作。支持现有国家级、省级绿色工厂积极建设“无废工厂”。通过创建“无废工厂”,推动工业固体废物产生企业开展能效和水效提升、清洁生产、节水治污、资源循环利用等对标提升活动,同时通过原料替代、工艺改造、技术更新、点对点利用等手段,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充分发挥龙丰纸业有限公司等4家国家级绿色工厂示范带头作用,利用德力西电气()有限公司等5家省级绿色工厂良好基础,创建首批“无废工厂”。大力推动其他具备条件的企业在创建绿色工厂过程中融入“无废工厂”建设,以点带面推动全市资源综合利用生产工艺、技术水平有效提升,最终实现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强度年度零增长或负增长。到2030年,全市力争创建绿色工厂达到20家,力争创建“无废工厂”达到9家。(市生态环境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2 .协同开展“无废园区”建设工作。以省级以上工业园区为重点,选择一批工业基础好、基础设施完善、绿色水平高的园区,加快绿色低碳转型,积极推动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园区循环化改造、绿色工业园区创建工作。同时,结合“绿色园区”创建开展“无废园区”建设工作,加快完善先进制造业开发区集中供热管网、污水集中处理配套管网、垃圾收储运体系等,以工业园区为重点,加快推行专业化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探索第三方治理单位污染治理效果评估制度。推动开展创建工作的园区重点企业全部实施清洁生产,促进具有工业资源综合利用能力的企业形成协作配套的综合利用产业体系。鼓励园区根据企业产废情况积极布局利于工业固体废物源头减量的关键链接项目、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利用处置项目,促进企业间资源循环链接和综合利用,实现固体废物园内循环。到2030年,根据市实际,在“绿色园区”创建基础上,力争培育1家“无废园区”。(市生态环境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3 .全面推进绿色矿山建设。依据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实际,从资源矿区环境、资源开发方式、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科技创新与智能矿山等方面加强绿色矿山建设。新建矿山全面贯彻执行绿色矿山标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