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规划.docx
-
资源ID:1888035
资源大小:74.04KB
全文页数:7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9金币
快捷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十五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十五五”时期是我市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绚丽篇章的关键时期,是加快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要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培育发展新动能、促进创新驱动、获取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谋篇布局未来产业,既是我市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塑造发展新优势的重要抓手,也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区域战略位势的强大支撑。根据省“十五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一、发展基础与环境(一)发展基础“十四五”期间,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成为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十四五”期间,全市拥有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家、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3家、工业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试点企业8家;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4家、省级绿色工厂5家,省级智能工厂9家、省级智能车间26个。濮耐高温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钢铁行业用耐火材料制品供应商,生产的钢铁炉外精炼透气砖国内市场份额第一。惠成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建成国内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的电子电器封装材料生产基地,成为世界第二大LED、OLED封装材料供应商。市联众兴业化工有限公司的新型环保碳五制冷剂、发泡剂国内市场占有率达40%以上,稳居国内第一。宏业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糠醛产品全球市场占有率近10%,位居世界第一。蔚林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成国内首套万吨级橡胶促进剂微化工连续流生产线,总体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沃森超高化工科技有限公司超高分子聚乙烯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生产规模约占全球总量的30%o市盛通聚源新材料有限公司的非光气酯交换法聚碳酸酯产品填补了省内高端工程塑料空白。产业集群效应初显。“十四五”时期,逐步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对经济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进一步凸显。新型化工基地获省政府批复,化工新材料、专用化学品、功能化学品产业链基本形成,已成为工业经济重要增长极。南乐县生物基产业集群被确定为国家级生物基材料产业示范集群,生物降解材料形成从玉米秸秆、淀粉到可降解塑料及制品的完整产业链,产品远销欧美、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华龙区油气装备特色突出,台前县汽车零部件规范发展,县风电装备异军突起。聚碳新材料科技园集聚企业22家,盛源集团牵头组建产业联盟,全力打造聚碳新材料领域“单项冠军”。绿色涂料产业园快速集聚东方雨虹、展辰、三棵树等涂料行业头部企业,初步形成生态化发展格局O商贸服务、文化旅游等新兴服务业不断壮大,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业态蓬勃兴起。截至“十四五”末,全市工业生产总值达到468.46亿元,占GDP的比重达28.4%;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28.4%,高于同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24.7个百分点,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7.l%o创新能力逐步提升。“十四五”期间,全市新培育省级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13家,数量居全省第2位;新建省级以上创新平台65个,国家级、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6个;新建院士工作站4个、总数达到6个;实现科技成果转化93项、交易金额超过3亿元,较“十二五”末增长近7.4倍。市在全省率先成立科技创新委员会,被中国科协确定为“科创中国”创新枢纽城市试点市;成功创建省生物基化学品绿色制造重点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实现零的突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和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2人,填补了国家级科技创新人才空白。截至“十四五”末,全市共有省级创新龙头企业3家、高新技术企业81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36家,每万人拥有发明专利2.32件、是2015年的L97倍。开放程度日益深化。“十四五”期间,海关设立运行,濮昇保税物流中心(B型)获省政府批复,日照港台前能源物流园成功揭牌,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达9个、数量居全省第一,外贸进出口总额86.8亿元、年均增长9.8%。成功举办第十二届豫商大会、第十届海峡两岸石化经贸交流大会、两届国家级生物基论坛大会、中原O油气技术装备展览会、中国涂料大会等重大活动。与中石化、中建材等20余家央企开展战略合作,吸引23家国内外500强企业、39家行业100强及知名上市企业落地投资,美国通用电气、德力西控股集团、东方雨虹防水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投资项目落户。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十四五”期间,市在全省率先成立市委营商环境建设委员会,推行“三十五证合一”“三十八证联办”等放管服改革举措,实行企业首席服务员、营商环境观察员等制度,先后出台优化营商环境、支持企业发展等120余条政策措施,全市市场主体数量年均增长15.5%,企业活跃度位居全省第一。深入开展“惠企政策进千企”行动,实施“百千万”培训工程,五年来共培训企业家300余人次、优秀企业高管4000余人次、专业技术人员3万余人次。2025年在全省营商环境评价中排名第四,跻身全省营商环境第一方阵。“十四五”期间,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创新能力、产业发展等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整体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一是产业能级偏低。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产值规模较小、产业链条较短,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尚未形成有效支撑。二是企业活力不足。缺少龙头企业带动和大型企业支撑,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资本匮乏、资产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三是创新能力较弱。科教资源相对薄弱,创新平台建设不足,企业创新投入较少,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相对紧缺。(二)面临形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面临诸多机遇和挑战。发展机遇前所未有。“十五五”时期,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面临一系列重大机遇。一是新一轮科技革命注入发展新动力。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以5G、人工智能、区块链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加速向各领域渗透,数字化、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和跨领域融合成为新兴技术发展新趋势,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将带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重构、引领全球创新经济发展,为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新希望和新契机。二是新发展阶段释放发展新空间。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在加快形成,国内市场主导国民经济循环特征将更加明显。随着省际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不断推进,人力资源、内需潜力、区位交通、产业基础等发展优势将得到持续巩固,进一步释放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与本地存量产业资源高效协同的发展新空间。三是多重政策叠加激活发展新动能。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从国家到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政策红利。“一带一路”倡议、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深入实施,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三大国家战略叠加,凭借地处京津冀城市群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交汇处、中原城市群开放前沿等区位优势,将更好地加快深化区域合作、优化发展环境、激活发展动能。四是绿色低碳理念呼唤发展新路径。碳达峰、碳中和从理念变为政策行动,并逐步深入人心,对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也进一步推动了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发展、制造业“三大改造”以及先进环保、先进储能等绿色低碳新技术不断成熟,为我市巩固绿色低碳领域竞争优势,依托现有产业基础探索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材料、氢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新路径提供了更大的腾挪空间。五是美好生活向往催生发展新需求。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国内消费正快速从温饱型、小康型向多层次、多样化、品质化、品牌化的美好生活转型升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发展壮大产生利好,需要乘势大力发展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以更高效率、更好质量满足人们对智能、绿色、低碳、健康美好生活需求。风险挑战依然严峻。“十五五”时期,内外部环境日趋复杂,给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带来不小的困难挑战。一是外部风险加剧带来发展新难题。当今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各发达国家、主要新兴经济体加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国际技术贸易壁垒持续增加,产业发展面临着技术断供、产业链重构等多重难题。二是区域竞争激烈带来发展新挑战。北京、天津、郑州等国家中心城市以及安阳、新乡、济宁、聊城、邯郸等周边城市都在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均出台了企业发展、人才引进等相关优惠政策,区域间产业、政策同质化竞争将给我市在资源配置、人才引进、产能布局等方面带来挑战。三是自身基础制约带来发展新压力。虽然“十四五”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取得了较大成就,但与其他城市相比,我市仍存在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优、核心技术缺乏、高科技人才匮乏等较多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破解产业发展结构性矛盾仍面临较大压力。综合研判,“十五五”时期是我市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关键期,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必须集中资源要素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将其打造成为我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进一步助力激发新动能、塑造新优势、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锚定“两个确保”奋斗目标,深入实施“十大战略”,着力抓创新、强主体、育集群、优生态,按照市域产业一体化原则构建“1+9+N”产业发展格局,围绕“优中培精、新中求进、有中提质、无中生有”四大路径构建“4123”产业发展矩阵,重点实施创新体系建设、市场主体提升、产业基础再造、产业集群培育、产业生态优化等5大专项工程,加快构建能级更高、结构更优、创新更强、动能更足、效益更好的现代产业体系,将建设成为豫鲁冀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示范区、区域创新枢纽和全国一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黄河流域绿色能源基地、全省重要的氢能产业应用示范基地,为加快建设“四个、一个高地、一个中心”提供重要支撑。(二)基本原则创新驱动、重点突破。坚持以创新驱动为引领,集聚创新要素,夯实科技基础,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自主创新产品迭代应用,最大限度释放企业创新活力、激发人才创新潜力,选择符合现实条件和潜在优势的方向发展,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形成新动能、培植新优势。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引导各类要素资源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合理流动。发挥政府在政策引导、监管服务等方面作用,以市场的逻辑、政府的有为、资本的力量构建有利于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科学布局、集群发展。坚持以集群集约为原则,持续优化产业布局,依托城市核心板块、开发区、小微产业园等载体,推动人才、技术、资本、土地、数据等要素有效供给,提升本地产业配套水平。依托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优质企业、优质项目集聚发展,形成一批创新能力强、竞争能力强、创业环境优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群。数智转型,绿色发展。坚持以绿色智能为方向,深化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中的应用,促进虚拟与现实互动、线上与线下整合、技术和产业跨界融合,全面优化重构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益,逐步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产业体系。开放合作、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