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城市管理规划.docx
“十五五”城市管理规划市城市管理“十五五”规划(2026-2030年),在总结评价“十四五”时期全市城市管理事业的基础上,主要阐明“十五五”期间全市城市管理事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是统领全市未来五年城市管理事业发展的主要依据,是指导全市城市管理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指南。一、现实基础和面临形势(一)现实基础“十四五”时期,全市城市管理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以及市委、市政府和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决策部署,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锐意改革的拼劲、舍我其谁的闯劲、抓铁有痕的干劲,奋勇拼搏、担当奉献、攻坚克难,全面完成了“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开启全市城市管理事业现代化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1 .圆满完成冬奥筹办、举办工作。采取“1+13+43”指挥调度模式,健全分工明确、反应迅速、果断处置的工作机制,打造指挥有力、协调顺畅、有机衔接的组织体系。先后在水质保障、集中供热、燃气安全、景观布置和生活垃圾转运等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全面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修订完善应急总体预案、专项预案、部门预案,形成“1+35+53”的应急预案体系,并通过实战化应急演练,加强部门协同指挥,锻炼应急救援处置队伍,提升应急体系建设和应急救援处置综合能力。按照“分类施策、分区管控、闭环管理”要求,制定“1+4”闭环管理和“20+10”重点管控生活垃圾暂存点统一清运的融合管理保障模式。在筹备、系列测试赛、冬奥会、转换期、冬残奥会、人员移出等时段,完成最高峰3.67万人的生活垃圾处置保障工作,累计派出垃圾清运车辆2000余车次、出动人员5000余人次,清运生活垃圾、医废垃圾6000余吨,粪污抽吸作业60余次、300余车,首次实现在国际赛事中由城市管理部门按医疗废弃物清运处置所有生活垃圾,也为无城市管理覆盖地区承办国际顶级赛事积累独特而丰富的经验。经过全市城市管理系统共同努力,市城管执法局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突出贡献集体”称号。2 .市政设施管护得到加强。分期分步实施市政老旧管网改造,有效解决管网受损失修、漏损严重、爆管裂管等问题。重点改造供水、燃气、供热、排水老旧管网288.73公里,超额完成各年度任务。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7.31%,县城达到94.8%,出水水质稳定达标。整治完成东沙河流域桥东区段黑臭水体,消除黑臭水体8公里。污泥无害化处置率90%以上。城市照明节电率约11%°3 .公用保障能力实现提升。建设完成106项水质检测中心项目,将水质检测标准由常规42项增加到106项,主城区城市公共供水水质自检能力达到国家标准。改造腰站堡水源输水管线,新设DN1400球墨铸铁管约8440米,有效保障主城区南部供水系统平稳运行。城市公共供水水质综合合格率95%以上。燃气设施保障能力逐步提升,现有燃气企业108家,燃气管道长度达3117.24公里。建成液化石油气钢瓶信息追溯系统,实现液化石油气钢瓶流转可查询、可追溯,完善SCADA系统、GPS巡线系统,有效保障我市燃气设施的安全运行。编制市主城区加氢站布局规划,助力氢能城市和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建设,建成运营加氢站5座。建成热电联产热源7个、大型集中供热热源20个,建成运行供热管网2766公里,城镇地区集中供热和清洁能源供热面积达到1.08亿平方米。主城区集中供热和清洁能源供热率97%以上、县城89%以上,基本形成热电联产方式为主、分布供热和分散采暖方式为辅的城市清洁供暖体系,大气污染防治成果明显。4 .市容环卫管理更加精细。建成并运行2座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新增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0.26万吨/日。建成并运行餐厨垃圾处理、粪便垃圾处理、建筑垃圾综合利用项目各1个。新建垃圾转运站38座。编制完成生活垃圾处理专项规划,大力提升改造垃圾处理场,实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也依法治理建筑垃圾清运,实行建筑垃圾运输车辆治理公司化管理,主城区近400台国三及以下旧式建筑垃圾运输车辆全部退出建筑垃圾运输市场,243台国五以上排放标准的新型环保智能建筑垃圾运输车辆陆续投入使用。投资4.5亿元,新建、改建公厕750座。累计投入2.25亿元,购置各类环卫车辆1380辆,其中新能源车辆占比超过60%,城区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到100%,环卫机械化作业水平稳步提升。出台全市城区户外广告牌匾设置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城市广告牌匾设置管理长效机制,累计拆除问题广告牌匾6.5万余处,其中楼顶广告和高立柱广告已全部拆除,立面广告、一店多匾、橱窗广告等不规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露天烧烤、占道经营、中心城区道路扬尘等问题治理取得一定成效。8个县区完成洁净城市创建工作。5 .城市园林绿化日趋完善。持续开展“绿美张垣,助力迎奥”主题活动,重点实施生态绿化、公园游园、道路绿网、庭院小区等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新增绿地面积1531.01万平方米,种植树木993.68万株,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0.96平方米/人,建成区绿地率36.10%o宣传贯彻市城市绿化条例,修订完善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考核办法。积极推进智慧园林平台管理应用。自2018年起,连续三年对主城区2.4万株杨柳树实施飞絮治理。推进园林城市创建,中心城区7区已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张北、怀来、涿鹿3县已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县城,6县已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县城。引进园林植物40余种。建立古树名木保护项目库,开展挂牌、立档、保护工作,切实加强古树名木独特文化资源的保护。6 .城市管理执法逐步规范。深入推进城市管理方面立法,制定并施行市城市绿化条例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市养犬管理规定。开展“一区四边”违法建设治理工作,拆除违法建设830余万平方米,随即新建游园(公共厕所或健身场所)等60余处,拆违还路23公里。建立“查处分离、会议表决、集体会商、全程回溯”的违法案件处罚工作机制。认真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及时主动向社会公开有关行政执法信息,加强音像、影像记录设备配备和管理,实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落实政府法律顾问制度,采取“律师驻队”方式,主动邀请法律专业人士参与城管执法工作,在重大决策、信访答复和日常法制工作方面提供专业咨询服务。定期开展“面对面”普法宣传活动,覆盖约15万人次。7 .智慧城管转型成效明显。推进市级平台由“数字城管”向“智慧城管”转型,对数字城管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强化数字城管平台运行效能,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市级平台共接收城市管理类上报案件73.96万件,立案43.18万件,应结案42.57万件,结案41.23万件,结案率96.85%,达到省级优秀标准。加强资源整合,在现有平台基础上,市级平台先后接入供热、排水、供水、园林、路灯、桥梁、瓶装液化气、综合执法、渣土车定位、窖井盖等信息化监测系统。充分利用市级平台自建高清监控视频优势,共享省气象监测平台和“雪亮工程”视频资源,运用各专业平台数据,努力构建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五位一体”智慧城市管理体系,在全市市容环卫、市政抢险救援、雪季汛期应急等方面发挥实时性、全方位、集约化的指挥调度作用。8 .安全生产和防汛形势持续稳定。逐步完善供水、燃气、供热、市政排水防涝、园林绿化等行业应急预案。加强对城市管理所属行业领域特别是重大节日和活动期间的运行管理,确保安全生产形势平稳有序。深入开展安全生产集中整治、安全生产专家查隐患、有限空间专项整治、安全生产月等专项活动。修订中心城区城市防洪应急预案,进一步完善城市防汛指挥体系。与各部门加强联动,及时了解气象信息,处置突发情况,形成城市防汛排涝整体合力。督导各区认真做好城市防汛相关工作。9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稳步开展。自2019年以来,积极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现有1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蔚县)、1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宣化区),已划定并公布7条历史文化街区,对已认定的66处历史建筑设置保护标志牌。10 .城市节水取得初步成效。创建省级节水型企业2家、市级节水型企业17家、市级节水型单位35家、市级节水型居民小区25家、市级节水型高校2家,万元地区生产总值(GDP)用水量由13.61立方米/万元下降到12.01立方米/万元,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13.25立方米/万元下降到10.61立方米/万元,公共建筑节水型器具普及率达100%o我市于2019年12月通过省级节水型城市达标评价验收。(二)面临机遇“十五五”时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全面提升我市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的“第一程”,也是推动我市城市管理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城市管理事业必将迎来高质量发展的“跨越期”,城市环境品质的全面“提升期”。新时代城市管理领域的新思想、新理念为市城市管理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顺应时代和实践发展的新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鲜明提出要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全新发展理念,引领我国发展全局发生历史性变革。新时代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必然推动城市管理的思想观念和工作理念的创新发展,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市城市管理工作发展指引了方向。市创新绿色高质量发展为城市管理工作创造了便利条件。已全面进入高铁时代,融入北京1小时经济圈,新兴绿色产业已具雏形,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势能潜能加速释放,发展活力日益彰显,有基础有能力创造新的业绩。“首都两区”“一翼”和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加快建设,在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乃至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将更加突出,有利于从更高层次统筹区域发展,从更大范围整合资源要素,加快形成与北京同城化发展的新局面,快速融入新发展大格局。同时,丰富的资源禀赋、特殊的区位条件、良好的生态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等独特优势在未来竞争中将更加凸显,一批国家级、省级改革试点和示范试点的有序推进,为我市创新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这为构建与城乡融合新形态相匹配的城市管理环境带来了便利条件,市城市管理工作也将统筹发展与安全,运用系统观念和系统方法,持续推动城市有机更新,用绣花功夫提升城市管理和治理水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市城市管理工作提供了动力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十五五”期间城市管理工作将不断聚力聚焦,顺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实现群众民生需求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满足。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问需于民、问策于民、问效于民,以高质量的工作打造高品质的城市,共建美好家园,共享美好生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三)存在问题与新形势新要求相比,我市城市管理工作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L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不够强。城市道路、雨污分流、建筑垃圾消纳、环卫中转处理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不少。养护标准偏低,城市管理养护投入不充分。城市管养机制存在交叉和盲区,设施养护存在失修失管现象。新冠肺炎疫情、地震、洪涝灾害等突发事件对城市的有序平稳运行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影响,应对突发事件给城市治理带来的冲击对韧性城市治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城市管理保障力有待进一步提升。2 .精细化管理水平不够高。城市网格划分不够科学、合理,没有充分考虑基层实际,网格责任落实不到位。城市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程度有待提高,与实现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要求还不相适应。“十五五”时期,进入新发展阶段,城市治理模式的新变化带来新挑战,城市管理工作开拓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3 .城管执法体制改革不深入。城市管理体制尚不健全,一些法规制度不适应新阶段城市管理和执法工作新要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改革未能全面到位,部分县区城管执法机构设置不规范,城管执法机构名称不统一,城管执法机构与有关部门职责边界不清。各县区城管执法队伍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基层执法队伍规范化建设水平不高,城市管理队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