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为顺应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构建民政事业新发展格局,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十五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精神,结合实际,制定本规划。一、“十四五”时期民政工作回顾“十四五”期间,县民政局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全国民政工作会议精神为引领,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载体,用“专、精、细、实”统筹做好各项工作,全县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防灾救灾应急体系建设、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殡葬改革、地名普查、优抚安置工作、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社会组织登记和管理、婚姻和收养登记等民政业务工作扎实有效开展,实现民政事业创新科学发展,形成整个队伍真抓实干、务实进取的良好局面。(一)社会救助兜底保障网更加牢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充分发挥民政部门“减震器”“稳压器”职能,织牢织密社会救助兜底保障网,“十四五”期间,全县共发放各类民政救助资金48681.17万元,所有资金均通过社会化及时、足额发放到群众手中,确保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不出问题,保障经济社会和谐稳定。L救助对象应保尽保,救助标准逐年提高。2025年底,全县共有城市低保对象845户975人,占城镇常住人口的比例为1.55%;农村低保对象6232户16512人,占农村常住人口的比例为7.18%,特困供养救助对象1386户1494人。城市低保对象保障标准由2016年的每人每月470元提高到2025年的660元,增幅为40.43%,达到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5.51%,月人均补助水平由2016年的325.69元提高到2025年的377.88元。全县农村低保对象保障标准由2016年的每人每年2800元提高到2025年的4800元,增幅为71.43%,达到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9.17%,月人均补助水平由2016年的159.48元提高到2025年的249.32元,补助标准A类从2016年的220元/人月提高到2025年的375元/人月、B类从2016年的160元/人月提高到2025年的300元/人月、C类从2016年的135元/人月提高到2025年的180元/人月。特困人员基本生活保障标准集中供养的特困人员从2016年的500元/人月提高到2025年的1000元/人月、城市分散供养的特困人员从2016年的500元/人月提高到2025年的838元/人月、农村分散供养的特困人员从2016年的410元/人月提高到2025年的838元/人月;特困人员照料护理补贴从2016年的一级、二级重度残疾人按照70元/人月、40元/人月的标准执行,提高到2025年的集中供养特困人员照料护理补贴一档(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835元/人月、二档(部分丧失生活自理能力)418元/人月、三档(具备生活自理能力)251元/人月,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照料护理补贴一档(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151元/人月、二档(部分丧失生活自理能力)88元/人月、三档(具备生活自理能力)50元/人月。“十四五”期间,累计发放城市低保资金8025.63万元、农村低保资金23094.35万元、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资金7304.66万元。2 .围绕脱贫目标,履行社会保障兜底职责。2025年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享受农村低保的有12996人,占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14.25%,将符合社会救助条件的“三类”对象纳入农村低保1532人、特困人员救助供养64人,实现了对困难群众的社会救助全覆盖。3 .临时救助成效显著。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临时救助工作的实施方案,全县13个乡镇均建立了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十四五”期间,发放城乡临时救助资金5629.07万元,帮助35540户次138714人次城乡低保边缘群体、因灾因病因突发事故致贫返贫群体、已享受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但仍较为困难的群体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4 .启动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落实困难群体价格临时补贴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及时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和特困供养对象发放价格临时补贴,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十四五”期间,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和特困供养对象发放价格临时补贴34.28万人次1022.24万元。5 .医疗救助有效实施,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得到有效缓解。2016年2019年5月,共支付城乡大病医疗救助资金3206.88万元,累计救助166877人(次);共支付健康扶贫医疗救助资金2084.93万元,累计救助26761人(次)。机构改革后,医疗救助于2019年6月起划归县医疗保障局。6 .灾民基本生活得到保障。2016年2019年3月,共下拨救灾资金742.4万元,发放救灾粮73.23万公斤,解决了16447户68005名灾民的基本生活;缴纳农村民房灾害保险305.62万元。机构改革后,该项工作于2019年4月份划归县应急管理局。7 .低保专项整治成效明显。建立群众诉求解答办理长效机制,持续开展“政策保”“人情保”“关系保”“错保”“漏保”等问题整治,全面开展“一部手机办低保”工作。8 .孤儿救助政策得到落实。2025年底,全县共有散居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艾滋病病毒感染儿童65人,保障标准众2016年每人每月1057元提高到2025年的1280元,增幅为21%,“十四五”期间,累计发放孤儿救助资金4074人次465万元(其中包含2019年2025年期间发放福彩圆梦孤儿助学工程补助资金7.8万元)。9 .流浪乞讨人员得到妥善救助安置。“十四五”期间,救助流浪乞讨人员614人次、发放救助资金7.27万元。10 .加强了基层民政社会救助力量建设。配备了163名县、乡社会救助工作人员和村(社区)社会救助协理员,县、乡、村三级社会救助经办服务能力全面加强,困难群众对社会救助服务的满意度明显提升。(二)社会事务各项工作有序推进L殡葬改革成效卓著,经验在全国推广应用。通过县委一把手亲自抓殡葬改革工作,全县从2017年1月起以乡镇为单位分步实施,高位推进,2017年9月份全面实现了三个百分之百的殡葬改革目标任务(火葬区划定100%,火化率100%,立体生态葬100%),走出了一条节地、生态、立体安葬的殡葬改革新路子。县也再次进入国人视野,被列入全国殡葬综合改革试点,经验作为可借鉴可复制的成功经验在全国推广应用。一是以殡葬改革“八大好”为题向全国范围内征集殡改剧本,编演成了小品、歌舞、相声等文艺作品,让殡葬改革走进田间地头、进广场、进校园、进村入户,做到家喻户晓、妇儒皆知,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宣传攻势。二是部门联动堵源头,狠刹乱埋乱葬、大操大办、奢侈浪费之风。2016年6月,县委、县政府制定下发了县非法圈建墓地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和墓地治理、殡葬基础设施建设、绿化造林、坟石加工厂(点)和土葬用品经营商铺(点)清理整顿、宣传工作、信访维稳、殡葬行为规范治理、督查工作等8个配套子方案以及举报奖励、工作考核、信息制度、联席会议制度等7项配套措施,顶层设计完善、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形成全县一盘棋的工作大格局。三是夯实殡葬基础设施建设,全县已建成投入使用殡仪馆1个、经营性公墓1个、公益性公墓3个,融资贷款1.15亿元以村(社区)为单位建设116个骨灰堂,做到殡葬基础设施全覆盖。目前已建成投入使用34个、完成主体封顶40个、完成基础建设12个、完成三通一平4个、未开工26个,甸阳镇公益性公墓骨灰塔楼主体建设已完工,正在开展室内装修装潢。四是推出“两免一补”(免火化、免接运、补300元骨灰盒)的惠民政策,助推殡葬改革。2 .收养、婚姻登记工作更加规范。一是推进收养能力评估工作,规范收养登记管理,停征收养登记费,“十四五”期间,共办理收养登记39例。二是建设婚姻登记大厅,优化婚姻登记环境,全面推进婚姻登记信息化建设,“十四五”期间,结婚登记11014对,离婚登记2806对,合格率100%O3 .残疾人福利得到保障。建立了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以按月补助的方式,对符合条件的困难残疾人给予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给予护理补贴。“十四五”期间,共发放生活补贴116989人(次)826.56万元;发放护理补贴265716人(次)1571.74万元。(三)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已完成3814条词目表的编制任务,将地名文字和图形信息及多媒体数据录入国家地名数据库,根据普查成果和工作图,修改矢量地图上的地名注记和变化的地物。据统计全县共收集地名普查信息11个大类102个子类3814条地名目录,3814条地名成果表,12幅地名成果图,44条地名标志登记表,75条地名标准化处理统计表,实现地名信息化管理。(四)养老服务发展成效明显,养老服务产业稳步推进L高龄补助管理规范。2025年底,全县共有8108名高龄老人,“十四五”期间,累计发放高龄补助2402.18万元,高龄老人(80周岁及以上)、长寿老人(100周岁及以上)补助标准分别按50元/人/月、350元/人/月执行。2 .补短板,创新养老服务产业。积极争取中央、省市关于敬老院、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老年人活动场所等建设项目资金扶持,扩大就近集中供养的覆盖面,补齐养老服务设施短板,努力实现“六个老有”的工作目标。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稳步实施。一是农村敬老院建成投入使用3所,分别为县中心敬老院、仁和镇敬老院、由旺镇敬老院。在建的甸阳镇敬老院、姚关镇敬老院、太平镇敬老院主体工程已完工,正在开展内饰装潢;水长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敬老院)正在开展基础建设。二是全县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项目20个,设置床位数210张,已建成投入使用15个、建成未投入使用1个、在建4个;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站4个,设置床位数20张,已全部建成投入使用;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2个,设置床位数40张,已建成投入使用1个,建成未投入使用1个。三是推动县养老服务中心项目。项目位于甸阳镇文武社区,该项目占地51.216亩,估算投资19967.35万元,共涉及9幢楼,总建筑面积5.3695万平方米,其中:县社会福利中心4225.17平方米(已完成竣工验收结算审计)、县老年公寓4225.17平方米(主体工程已建成)、县荣军康复院4225.17平方米(主体工程已建成)、县儿童福利院4225.17平方米(已完成竣工验收结算审计)、县中心敬老院2号楼4225.17平方米(主体工程已建成)、县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8805.63平方米(完成基础承台浇筑)、县老年人综合服务楼8371.3平方米(完成基础钢筋编扎)、县老年大学4225.17平方米(完成3层主体浇灌)、餐厅1167.24平方米(未开工)O3 .探索创新“关怀山村留守老人”引入社会力量解决留守老人这一社会问题。2016年4月起,县民政局与上海长益公益基金会合作,引入社会组织填补政府管理和社会管理空白,借社会之力弥补政府投入不足,充实资金壮大队伍,探索创新“关怀山村留守老人”惠及全县13个乡镇57个村(社区)1698户2516名留守老人。争取社会资金600余万元,累计为1881户2813人提供公益服务超过20万人次,开展各类型公益活动100余次。4 .全力做好养老服务中心解除协议事宜,维护社会稳定。成立了解决县养老服务中心建设项目有关问题工作领导小组,一是依法按程序进行解除协议。经领导小组多次会议研究,并委托律师专门提供法律咨询服务,解除协议事宜正按照法律程序依法依规推进。目前已完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3F)、老年人综合服务楼(9F)、道路工程、消防水电工程、施工用电变压器安装工程的回购,泸州七建三幢楼、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工程、挡土墙、场地平整工程已审计结束正在办理回购相关手续。二是积极做好农民工的思想稳控工作,依法依规处理好农民工信访问题,保障项目解除有序开展,维护好社会稳定。(五)落实双拥优抚安置政策,服务好国防建设和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