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发展“十五五”规划.docx
人才发展“十五五”规划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为高水平打造时尚之都、数字新城、运河明珠,奋力开创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示范新局面提供坚强人才支撑,根据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建议制定本规划。一、发展背景(一)现实基础“十四五”时期是区人才工作创新发展取得重要成就的五年,面对新时代新形势下改革发展的各项任务,全区上下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市区委决策部署,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全力推进人才生态一流城区建设,顺利完成了“十四五”时期人才主要发展目标。1 .人才队伍质提量增。截至2025年底,全区人才资源总量达到33.82万人,比2015年增长31.6%。引进发达国家院士及“两院”院士11名,引进培育国家级海外引才计划人才19人、国家“计划”人才7人、省海外引才计划人才8人、省“计划”人才14人、市“521”计划人才15人,认定市级高层次人才2448名。青年人才竞相涌入,到2025年底,累计引进应届高学历毕业生4.7万名,其中硕士研究生9123名,博士204名,全区共有市级高层次青年人才1527名,占全区高层次人才总量的40.5%o2 .人才平台提档升级。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城北规划建设等发展机遇,加大力度建设人才平台,建成全国首个国际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集聚了斯坦顿大通、中智等大型人力资源机构近170家,累计服务915万人次,成功引进海外专家及高端智力项目354个,累计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10800人。建成全国首个国际人才创业创新园,引进欧盟研究与创新中心、德中卫生组织华东区办公室等国际组织办事机构5家,落地魏尔啸病理检验中心、中德生物基新材料研究院等国际人才创业创新项目43个。深入推进“名校名院名所”工程,与大学、工业大学、浙大城市学院等10所高校达成战略合作,建设中科院计算所数字经济产业研究院,集聚了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中国水稻研究所、省交通运输科学研究院、建院建筑规划设计院等知名科研院所,现有院士工作站6家、博士后工作站10家、省级企业研究院21家,市级以上孵化器25个、众创空间17个。3 .人才作用有效发挥。人才引领创新,“十四五”期间,全区专利授权、发明授权和有效发明专利持续攀升,2025年,新增专利授权5479件,新增发明专利授权1641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8410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从119家增长到466家。新引进高层次人才从事数字经济、生命健康等产业领域占比超过三分之二,产才融合发展进一步加深。4 .人才政策创新迭代。系统健全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原下城区出台人才生态“黄金30条”“513武林英才”“518武林英杰”计划,制定下城区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办法,原区出台“运河英才”计划、“618人才新政”“外创十条”和“青创七条”等人才政策,形成了涵盖“高精尖缺”人才和国际人才引进、本土人才培育、青年人才集聚、人才平台建设、人才工作市场化发展等贯通引育留用人才发展全周期的立体化政策体系,“十四五”期间累计兑现人才政策资金11.2亿元。5 .人才活动亮点纷呈。开拓合作,聚拢资源,举办中德生物经济大会、国际脑科学高峰论坛、中欧科研快车(站)、中澳南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大赛、中欧青年人才沙龙、运河青年人才季、创投汇智创新创业大赛等人才交流活动93场,推动人才高频交流、项目深度对接,累计对接国际人才项目350余个,精准落地129个。连续3年举办中国O国际人力资源峰会,发布全球人力资源服务机构50强榜单,承办市“创客天下”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外国人专场决赛,连续3年落地大赛总决赛获奖项目。6 .人才服务持续优化。强化创新要素供给,提升人才精准服务,获评市人才生态示范区。创新举办“运河创业创新学院”,为人才项目落地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法务财税、市场对接、融资发展等共性服务和个性化“一对一”实战辅导,累计服务学员超2万人次。扎实建设人才服务阵地,在国际人才创业创新园建设国际人才服务综合体,整合推出企业落地、创业服务、人才认定、生活保障4大功能模块的68项服务。围绕金融、文创、数字经济等重点产业建设“人才驿站”,打造人才交流与创新创业综合服务平台。推出“运河英才VlP卡”“青遇”礼包,解决人才子女入学、医疗保健、车辆上牌等需求500余个。强化人才发展金融支撑,成立区“金融联盟”,授信“人才贷”12.61亿元,达成“人才投”4000万O在总结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看到,我区人才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一是高端人才引育有待进一步加强。顶尖人才依然较少,国际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领军团队、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相对较少。二是人才平台能级有待进一步提高。辖区产业平台较多,但产才融合、人才引领的创新平台较少,基础研究平台、共性技术供给平台还比较缺乏,企业技术中心、研发中心等建设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人才发展软环境有待进一步提升。人才服务供给跟不上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人才安居、人才子女高品质教育、国际化配套等方面的供需矛盾比较突出,人才服务市场化水平有待提升。四是人才工作系统集成有待进一步提升。人才工作职能交叉、资源分散等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市场和社会力量的内生动力还有待进一步激发。(二)面临形势“十五五”时期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人才发展各方面环境与形势都发生深刻变化。1 .新时代赋予人才工作新使命。中央和省委人才工作会议深刻阐述了新时代中央和地方人才工作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为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十五五”时期,处于“亚运会、大都市、现代化”的重要窗口期,部分行政区划优化调整为区发展打开了新空间、带来了新机遇,全区人才工作要牢牢把握新时代中央和省、市委人才工作新要求,深刻领会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坐标、新内涵、新路径,围绕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战略支点,系统谋划、创新突破,推动人才工作全面进步、整体跃升,扛起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使命担当。2 .新格局提出了人才工作新要求。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国际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人才全球流动、全球配置、全球定价、全球争夺态势愈加明显。“十五五”期间,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用好国际国内两种人才资源,要进一步拓展人才引进渠道、培养路径,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努力形成人才引领发展和创新驱动的比较新优势。3 .新方位锚定了人才工作新定位。市明确了“一核九星”发展布局,作为全市“一核”中的重要一级,区站在发展新方位,要站位“大”,放眼长三角,在区域新版图上建设新平台、培植新动能,有效集聚人力资源特别是高层次人才资源,促进人才有效流动和优化配置,充分发挥人才在引领高质量发展、提升区域能级中的引领作用。4 .新发展明确了人才工作新任务。“十五五”期间,区将全力建设“动能转换活力区、未来城市先行区、数字变革实践区、运河文化示范区、幸福生活典范区”,高水平打造时尚之都、数字新城、运河明珠,开创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示范新局面。围绕区域发展新定位、新目标,全区人才工作必须自觉以更高目标、更广视野、更强能级,按照大区、强区标准,系统谋划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的各项任务举措,确保人才工作与区域发展同频同步,推动人才引领与人才支撑互促互进。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按照中央和省委人才工作会议部署和市委工作要求,全面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区战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建设高素质强大人才队伍为主题,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为主线,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抓手,以高水平构建人才发展支撑服务体系为保障,着力打造一支与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高素质强大人才队伍,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战略支点,高水平打造时尚之都、数字新城、运河明珠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二)基本原则党管人才,服务大局。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围绕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加快打造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素质强大人才队伍,促进人才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互促,以高素质人才引领高质量发展。精准施策,统筹推进。充分发挥重点人才行动、重要人才政策、重大人才平台的牵引带动作用,强化区域特色人才优势,补齐紧缺人才短板,统筹推进各支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健全人才谱系。深化改革,开放发展。坚持市场有效、政府有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人才、市场主体、社会力量主动性、积极性,提升区域人才活力。促进人才发展市场化、国际化、智慧化融通互促,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拓宽人才引进合作渠道,聚各方英才共建新。系统集成,整体智治。坚持系统观念,运用系统方法,推动“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紧密联动,做优人才发展生态。坚持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构建多跨协同的人才招引体系、服务体系、治理体系,加强政策、要素和服务的精准有效供给,全面提升人才治理水平。(三)主要目标围绕高水平打造时尚之都、数字新城、运河明珠,奋力开创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示范区新局面总目标,紧扣“一核一带一极”发展布局和“1+3”重点产业,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努力使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人才队伍更加壮大,人才生态更加优化,把区打造成为各类人才的向往之地、圆梦之区。到2030年,努力实现以下具体目标:人才总量稳步增长。到2030年,全区人才资源总量达38万人,其中党政人才总量保持在0.52万人左右,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分别达到11.68万人、17.50万人、9.95万人和0.30万人。“十五五”期间,实现每年新合作国际顶尖人才十位、新引进海内外人才项目百个、新增高层次人才千名、集聚优秀青年人才万人的“十百千万”目标。人才结构更趋合理。到2030年,人才队伍结构更趋合理,新引进培育顶尖人才和国家、省、市级引才计划人才60名,落地海内外高层次人才300名,引进培育省市级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和“115”计划30个。每年新增高技能人才3000名左右、应届高学历毕业生1.6万名左右。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80人年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达35%以上。人才效用更为突出。到2030年,高新技术企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数实现倍增,全区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1.5%,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50.5件,年均增长6%以上。人才生态更加优化。到2030年,人才政策体系、平台体系、保障体系、工作体系更为完善完备,深入推进人才创业创新“全生命周期”一件事改革,建好人才服务综合体和人才驿站,加强人才公共服务保障,基本建成要素完备、覆盖全面的人才生态体系。“十五五”时期全区人才发展主要指标级指标序号二级指标单位2025年实际2030年目标人才资源总量1人才资源总量万人33.82382党政人才万0.520.52人3经营管理人才万人9.8711.684专业技术人才万人14.7317.505高技能人才万人8.459.956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万人0.250.3人才结构7顶尖人才和国家、省、市级领军人才人1001608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数量人年60.4809培养高技能人才人183010000人才绩效10每万人高价值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