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前言“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二个五年。是开创共建共治共享拓展社会发展新局面关健时期,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有关决策部署,推动民政事业科学发展,根据省民政事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市“十五五”民政事业发展专项规划,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我县民政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本规划主要阐述规划期内政府对民政事业发展的战略意图和施政方向,明确民政事业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是制定相关政策和安排重点建设项目的重要依据。本规划以2025年为基期,规划期为2026年一2030年。第一章现状背景一、发展现状“十四五”期间,县民政事业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更好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全力保基本、兜底线、建机制,把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要求的落到实处。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大力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工作理念,克服新冠疫情的影响,攻坚克难,全面推进民政事业改革创新,全面实施民政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县民政事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取得良好成效。(一)基本保障有力1 .兜底保障进一步强化。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聚焦特殊贫困人口精准发力,加快织密筑牢民生保障安全网,实行城乡低保标准一体化,着力强化对老弱病残等特殊困难群体的兜底保障,做到兜底保障“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对经济状况改善并符合条件的给予延保渐退期。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2018年开始全县城乡低保标准实行一体化,农村低保标准由家庭年人均收入3960元提高到6456元,全县累计4738户8549人纳入城乡低保,低保覆盖率达到1.55%,实现城乡低保“保基本”。进一步规范特困供养工作,2017年开始城乡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实现城乡一体化,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达到50%以上,有效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权益。2016-2025年累计发放各类社会救助资金25998.26万元(其中:城乡低保资金13200万元、特困人员资金7093.07万元、残疾人“两项补贴”资金4022.3万元、临时救助1682.89万元)。2 .福利慈善事业进一步做实。实施儿童关爱专项行动,切实贯彻落实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着力打造学校、家园、社会3个关爱“平台”;加强动态管理,完善农村留守儿童信息和数据,2025年底全县农村留守儿童1014名,全部落实了监护人。全面落实高龄津贴、营养补贴、银龄安康保险和低保、计生特殊家庭完全失能老人护理补贴制度,不断健全完善留守老人关爱探访制度,切实提升居家社区老年人的幸福感、获得感。2016-2025年,累计发放高龄津贴2065万元、完全失能老人护理补贴26.5万元、孤儿救助保障金178.2万元、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救助保障金61.3万元。县残联对全县残疾人残疾等级的重新核定,按照有进有出、有增有减的原则,确保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资金发放工作“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做到应补尽补。2016年到2029年困难残疾人和重度残疾人发放生活补贴、护理补贴两项补贴共计4022.3万元。不断完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制度,强化责任落实,救助管理机构长期滞留无户口人员户口登记工作全部落实,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拓展覆盖到临时遇困人员,2016-2025年累计救助1665人次。做好福利彩票事业、规范彩票公益金使用管理,提高社会公信力。3、深化临时救助制度改革广泛开展临时救助政策宣传,规范申请受理、审核审批、救助方式,有效解决城乡群众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基本生活困难问题。建立乡镇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进一步分类优化“急难型”和“支出型审核审批程序”,将3000元以下临时救助审批权限全面下放至乡镇,提高临时救助资金使用率。2016年到2025年全县发放临时救助金1682.59万元,实现临时救助“解急难”。(二)社会治理能力显著增强L基层治理务实创新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六要”群众工作法,建立健全议事、协商、决策制度和机制,落实民主决策、民主协商;完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完善村规民约,建立健全村务公开、民主评议、问责制度和机制,落实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按照社区党建“四有三创”工作要求,在全县推广福州市军门社区工作法,城乡社区治理水平不断提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不断推进。汀洲镇中心办社区被民政部评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将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与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同步开展,2018年顺利完成290个村委会、9个社区居委会的换届选举,137个村实现“一肩挑”(占比47%),9个居委会实现一肩挑(占比100%),新任班子综合素质明显提升。积极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实施意见市“两力、”关于加强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十七条措施等文件精神,实施城乡社区治理专项行动,统筹推进民政领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等重点工作落实。推进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指导全县所有村(居)委会完成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的修订。推进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城镇社区覆盖率达100%、农村社区达91.3%0着力加强和改进乡镇社区党组织对社区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城乡社区得到贯彻落实。指导全县所有乡(镇)都设立乡(镇)服务中心,所有村(社区)设立社区服务站,让群众办事更方便,反映诉求更通畅,幸福感、安全感、满意度持续提升。2 .社会组织管理健康有序贯彻落实关于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积极推进社会组织登记制度改革,完善社会组织培育扶持政策措施,社会组织登记从“重审批、轻监管”转向“宽准入、严监管”,2025年底,全县共有各类社会组织246家。社会组织“一网一号一平台”管理服务更加优化,引导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和革命据点村建设。加强对公职人员兼任社会组织负责人的审批和管理。将社会组织年度检查改为年度报告,通过网上申报、网上审查,从“一年跑一趟”向“一趟不用跑”转变。扎实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工作。加强社会组织信用体系建设,建立社会组织活动异常名录和严重失信名单制度。撤销一批“僵尸型”社会组织。持续清理规范行业协会商会涉企收费。推进“三社联动”扩面增效。加大对社会组织的执法力度,与公安部门配合开展了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专项行动。配合县教育部门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实现社会组织党组织建设和党的工作全覆盖。3 .社工专业人才和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广泛宣传、积极动员、精心组织民政系统干部职工和社区工作者参加“十四五”期间社工人才资格考试。加强“社工+志愿者”联动机制建设,动员社会公众和专业社工积极参与助老、助学、助贫领域的志愿服务,落实志愿服务条例,推动志愿服务持续健康发展。加快发展社工和志愿者队伍,2025年底全县共有持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33人。引导和鼓励社工人才在社区开展工作,提升社区,社工机构、社会工作者联动水平。积极开展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普及志愿理念,弘扬志愿精神,打造志愿文化,形成全社会“争做志愿者、尊重志愿者、关爱志愿者”的良好氛围。全县2025年实名认证的志愿者达到8406人,志愿团体133个,开展志愿项目374个。(三)公共服务质量持续提升1 .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形成(1)养老设施持续增强扎实推进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实施养老补短板专项行动,实施为民办实事项目,实施养老服务工程包,养生养老产业快速发展,2016-2025年,累计建成1个公建民营养老机构、1个互联网+智慧养老公司、15个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74个农村幸福院,完善提升8个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站,拓展11个乡镇敬老院,城镇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覆盖率达到100%,农村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各类养老床位总数达到3688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数达到41.9张,其中护理型床位占比47.2%,全县敬老院床位使用率达58.3%。民营养老床位占比40.97%。互联网+养老信息服务平台落地运营。按照“五个一批”要求,完成怡和老人公寓70亩土地收储,华创康养中心项目已签约,现进入供地程序。引进一批养生养老用品制造业及养老+健康业,实现养生养老业产值达IL12亿元。(2)创新提升养老服务能力积极探索“互联网+中心+平台+网格+站点”养老服务模式,将新桥镇任屋村、叶屋村幸福院,大同镇祥和社区、汀州镇和谐小区日照中心交由禾康公司进行专业化运营,将社区养老、家庭养老和医疗服务相结合,创新居家养老服务的方式和能力,利用智能化大数据管理平台整理归类老人信息资料,为留守老人、失能失智老人、困难老人精准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综合性养老服务,有效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真正实现没有围墙的养老院。运营以来,累计服务老人13060人次,老人满意度达100%。已为汀州、大同、策武、新桥及集中安置区的五类对象5363人(线上3983、线下1380)提供“5+1”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将濯田、童坊等12个乡镇敬老院统一打包进行挂网招商,由承包运营方实行社会化、连锁化运营管理,进一步盘活用好乡镇敬老院,提升养老机构服务质量。认真落实新建住宅小区和老旧住宅小区配建养老服务设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老年人补贴制度等政策,不断加强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保护工作,养老服务发展体系逐步健全。(3)医养结合深度融合按照新桥镇“零距离就医、微负担养老、个性化服务”医养结合模式,完成新福音医院、颐康颐养养老项目招商,新增养老床位350张。河田、策武、涂坊等乡镇医养结合稳步推进,全县医养结合业务用房总面积13392.5平方米,开放医养床位928张,收住医养人员713人。(4)老龄工作持续推进20162025年,累计发放高龄津贴2065万元、完全失能老人护理补贴26.5万元。2019年年免费为1440位老年人办理老年优待证。为14832位80周岁以上的老人、60-79周岁优抚对象、城乡特困人员、75周岁以上城乡孤寡、失能老人每人投保20元1份的“银铃安康险”,投保金额27.8万元。2 .区划地名和界线管理能力提升按年度计划做好省、市、县边界联检,夯实平安边界,全县边界管理工作持续稳定。圆满完成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加强地名普查资料归档和成果转化。加强地名文化保护,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完成89处“省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镇(古村落)”申报认定。2018年完成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卷县第一部分,按要求编写上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卷县第二至第八部分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地名志第一部分;重新出版县行政区划图县城区图。规范管理住宅区及建筑物名称,积极参与全县标准地址二维码工作,推进地名标志设置,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推动地名标准化建设。开展地名文化遗产保护。认真排查边界界线纠纷隐患,强化界线管理,深化平安边界创建。3 .婚姻登记管理工作规范运行民政局婚姻登记处坚持以“依法行政、为民服务”为宗旨,以优质文明服务为目标,推行文明服务、微笑服务和人性化服务,严格按照登记规范要求办理婚姻登记,健全信息系统网络、设备、介质和资料安全管理制度,按省民政厅要求全部使用在线登记,在服务手段和服务内容上推陈出新。建立健全婚姻档案管理制度,方便婚姻当事人查阅档案。20162025年累计办理结婚登记17372对、离婚登记5697对,补发结婚证4331对、补发离婚证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