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目录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1-()发展基础1一(二)面临形势3-二、总体要求4-(一)指导思想4-(二)基本原贝1-5-(三)发展目标6-三、重点任务-8-(一)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8-(二)完善与“一核一辅多带”相配套的教育布局12-(三)构建优质均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15-(四)推动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培优及高等教育优质发展17-(五)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20-(六)着力优化校长教师队伍发展体系22-(七)完善教育高质量发展支撑保障25-(八)推进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28-(九)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31-四、保障措施34-(一)强化组织保障34-(二)完善跟踪机制35-(三)优化发展环境35-“十五五”时期是茶乡在新的起点上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的关键五年。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服务国家和区域战略需求,建设教育强县,依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省“十五五”教育发展专项规划市“十五五”教育发展专项规划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并与其他专项规划衔接,制定本规划。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一)发展基础“十四五”时期,县委、县政府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全县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协调发展,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县、开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新征程,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成立县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调整充实县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全面加强中小学校党的建设工作,理顺学校党组织隶属关系,全县114个学校党支部均划归教育系统党委领导和管理。以“清溪杏坛党旗红”和“党员名师双培养”为核心,构建党建推动教育发展引擎。压紧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加大师德师风监管与惩治力度,建立党建挂钩联系制度,健全党建闭环督查机制。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学前教育三年入园率达98.11%,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8.51%,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4.0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60.1虬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2年,新增劳动力受过高等教育比例达60%。教育事业发展各项主要指标稳步提升,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优质教育资源覆盖率大幅提高。学前教育公办率、普惠率大幅提升,分别达到54.84%、96.81%,超额完成省定指标任务要求。通过省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学校评估认定的初中、小学分别达60%以上、50%以上。明德特教学校通过省级特教学校标准化评估。省级达标高中13所,其中一级达标高中2所,示范性高中1所。华侨职校获评国家级示范校、国家级重点职校,2所中职学校入选省“双高”建设计划。教育公平有力推进。政府购买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服务。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通过国家督导验收。全面实施残疾儿童少年15年免费教育,义务教育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8%。全县基础教育随迁子女在公办校就读比例达100%。教育脱贫攻坚有效落实。严格落实“公民办学校同招”政策,实现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全覆盖。产教融合持续深化。着力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建设省级以上对接产业的各类学科和专业(群)16个,基本覆盖我县重点产业领域,建有29个实训基地,每年开展培训9500人次。开展19个“1+X”证书制度试点、3个省级“二元制”和现代学徒制试点,基本覆盖我县技能人才紧缺领域。教师队伍活力持续增强。对接落实人才“港湾计划”,实施中小学教育“领航团队”培养工程,遴选培养省、市、县级名师35名、名校长19名,“领航团队”成员18名,省、市、县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346名;建设省、市、县名师(名校长)工作室19个。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强化正向激励、反向约束和导向引领,实施师德负面清单制度。教育保障不断优化提升。全县财政性教育经费总投入达90亿元,年均增幅达6.98%。实施第二轮城镇中小学扩容工程,累计投入18亿元,完成110多个学校新改扩建项目,新增学位6万个,有效解决进城群众及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难问题。建成“三通两平台”,全县学校实现班班配置教学一体机、校校配备录播教室,校园网络带宽达到100M以上,所有教师均开通网络学习空间。(二)面临形势“十五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我省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篇章、推进万亿城市再出发的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县蝶变跃升、争先晋位的关键突破期,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迈入新发展阶段,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需求日益增长,教育需求发生结构性变化,利益主体更多元,利益需求更多样,迫切要求提高各级各类教育质量和水平,增强优质教育供给能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更加迅猛,以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前所未有地融入学习生活,亟需探索和应用教育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和新手段。未来五年,将继续面临进城务工人员在职教育培训提升及随迁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的压力。我们要增加公办普惠学前教育资源供给,推动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学段扩容增量,解决大城区学位供给不足和大校额、大班额等问题。同时,要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升级需求相适应,深化产教融合,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加大教师纳新力度,优化调配机制,促进师资结构更加合理;推动教育教学理念创新,进一步激发学校办学活力。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传承弘扬“晋江经验”,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建成教育强县、实现教育现代化为目标,以提高质量和促进公平为核心,以改革创新和开放合作为动力,持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全面建设具有茶乡特色的现代化中等城市提供有力支撑,为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实现2035年教育现代化奋斗目标夯实基础。(二)基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牢牢掌握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校教育管理全过程,彰显教育鲜明的政治方向、服务面向、育人导向,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使教育领域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根本保证。坚持优先发展。牢固树立抓教育就是抓发展、谋教育就是谋未来的理念,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主动回应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期盼,优先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问题,提高教育获得感、满意度。坚持立德树人。着眼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本素质、精神状态和健康人格,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回归育人初心,发展素质教育,构建和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体系,落实政府、学校、家庭、社会育人责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终身发展。坚持教育公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提升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水平,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校际差距,努力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努力让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坚持服务发展。聚焦产业优势,深化校企合作内涵、提升合作层次,增创产教融合发展新优势,推动教育为县域产业发展赋能。聚焦光电、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以及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技术、生物医药科技等“新板块”,发挥农林大学校区等在安高校的创新源头作用,辐射带动我县中职学校,推动教育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增强教育支撑创新发展能力。坚持改革创新。弘扬爱拼敢赢、敢为人先的闽南人精神和“靠自己骨头长肉”的人精神,系统推进育人方式、评价体系、管理体制改革,提升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深化与台港澳交流合作,增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能力,提高教育对外开放水平。(三)发展目标到203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建成与具有茶乡特色的现代化中等城市相适应的“一核一辅多带”教育配套,基本建成与经济社会地位相匹配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基本建成“教育强县”,努力实现城乡居民“人有所学、学有优教”,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教育总体水平、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和满意度大幅提升。教育普及普惠水平全面提升。基本建成公平公益优质的基础教育体系,全县学前教育三年入园率保持在99%以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9%以上(其中小学100%)o义务教育阶段适龄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的比例保持在93%以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残疾儿童少年等受教育机会得到更好保障。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县内高中阶段学位供给率达90%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7%以上。教育优质均衡特色发展。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日趋完善,学校家庭政府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进一步健全,立德树人更加有效。通过国家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督导评估认定。学校内涵建设质量更优,义务教育“双减”取得明显成效,多样化可供选择的优质教育资源更加丰富。推动高中阶段教育多样化、有特色发展,力争高中教育质量进入全市前列。教育服务发展能力显著增强。着力形成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产业、城市同频共振、融合发展的格局。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深度对接。基本建成服务全产业链、全生活领域和全生命周期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形成更加适应全民学习的终身教育体系。新增劳动力受过高等教育比例达64%,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5年以上。现代教育体系富有生机活力。教育治理现代化水平与城市现代化进程良性互动,形成政府高效服务、学校自主发展、社会多元参与的教育治理新体系。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任务落地落实,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稳步推进。探索对接省内优质教育资源多形式合作办学,构建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教育支撑保障更加坚强有力。教育投入保障水平持续提升,教师队伍的规模、结构和素质能力能够适应教育发展需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现深度融合。教育政策体系更加健全,教育行政执法机制更加完善。“十五五”教育事业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主要目标2025年2030年属性教育普及学前教育入园率()98.1199预期性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8.5199约束性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4.0297预期性高等教育毛入学率(%)60.164预期性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万人)0.621.50预期性现代学徒制培养比例()4.820预期性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50.565预期性普通教育幼儿园在园幼儿数4.504.05预期性小学在校生10.8810.14预期性初中在校生4.955.5预期性普通高中在校生(万人)1.603.43预期性人力资源开发水平新增劳动力受过高等教育比例(%)6064预期性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1212.5约束性普通话普及率(%)89.3292预期性三、重点任务(一)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组织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重大项目,打造一批思政、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特色品牌。1 .完善大中小幼一体化思政工作体系。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持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县主要领导带头走进校园讲授思政课,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与农林大学校区协作,组建全县大中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