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为贯彻落实“十五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省“十五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方案和市”十五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走具有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加快推进我区农业农村现代化,现制定以下实施方案。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第十一次党代会部署要求、市第十二次党代会部署要求和区第九次党代会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促进共同富裕,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顺应乡村发展规律,坚持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以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为主题,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业高质量转型发展,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区,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促进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二)主要目标。到2030年,农业基础更加稳固,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播种面积稳定在092万亩以上、总产量保持在0.33万吨以上;生猪产能巩固提升,存栏保持在0.45万头以上;农业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乡村产业体系进一步健全,培育形成一批产业强镇、强村;乡村建设行动取得积极成效,数字乡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农村生活设施不断改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农村人居环境整体提升,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取得积极进展;村党组织对村级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领导机制更加完善,乡村治理能力进一步增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5%以上,脱贫地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二、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一)稳定粮食生产和供给压实粮食安全政治责任。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发挥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乡村振兴实绩考核等指挥棒作用,压紧压实粮食安全属地责任。“十五五”期间,全区粮食年播种面积保持在0.92万亩以上,其中大豆0.06万亩以上。牵头单位:区发改局(粮储局);责任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各镇街。责任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下同;以下均需各镇街落实,不再列出完善粮食生产扶持政策。细化完善、认真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规模种植双季稻补助、种粮大户奖励、蔬菜大棚规模轮作水稻补助、山城田复垦种粮、水稻种植保险等各项扶农惠粮政策,鼓励新流转土地改种水稻、鼓励抛荒搭荒耕地复耕复垦种植粮食作物、支持水稻生产功能区内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认真贯彻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粮食生产十五条措施的通知(漳政办规202214号),出台我区发展粮食生产配套政策措施,充分发挥国家、省、市、区多级惠粮叠加补助政策激励效应,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鼓励农民扩大粮食种植面积。(牵头单位:区财政局;责任单位:区农业农村局)提高粮食单产和效益。深入开展粮食产能区增产模式攻关等高质高效创建,建设20亩以上规模示范基地,大力推广水稻、甘薯、马铃薯等优良品种,落实水稻工厂化机插育秧、水稻精量播种、全程机械化等关键技术措施,发展代耕、代种、代防、代收、代烘等社会化服务,稳定发展双季稻,采取清种、间作、套种、轮作等方式,扩大甘薯、玉米等旱粮作物种植面积。采取多种稳粮增收轮作模式、果园套种粮食模式、种植结构调整改种粮食模式等关键性集成技术措施,统筹兼顾农民稳粮生产与经济增收,极发展优质稻,水稻品种优质率稳定在80%以上。(牵头单位:区农业农村局)抓好粮食储备流通。严格落实省政府、市政府下达的粮食储备任务,科学合理确定粮食储备规模,建立企业社会责任储备。根据省级统一部署,推进数字化粮食储备库建设,积极对接全省粮食储备信息化“一张网”建设,提高粮食储备智能化、信息化管理水平,确保粮食收储妥善、合理。以现代化粮食储备库建设为中心,积极引导粮食加工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提升粮食加工生产的智能化水平。依托我区粮食批发物流的发展基础,开展产销协作,鼓励粮食企业加大“引粮入蓼”力度,推进绿色安全储粮,健全粮食协同保障机制,促进优购、优储、优加、优销。完善粮食安全信息监测预警系统,全面掌握粮食供需、价格波动情况,开展数据监测预警分析,提升应急预警能力。牵头单位:区发改局(粮储局);责任单位:区农业农村局(二)加强耕地保护与质量建设守住耕地红线。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耕地用途管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一般建设项目不得占用永久基本农田,重大建设项目选址确实难以避让永久基本农田的,应符合国家规定并进行严格论证。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经合法审批的建设项目占用耕地严格执行“占一补一、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严格控制耕地转为林地、草地、园地等其他农用地及农业设施建设用地。严禁违规占用耕地和违背自然规律绿化造林、挖湖造景。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发展粮食生产,特别是保障稻谷、玉米等谷物种植。强化土地流转用途监管。建立健全耕地数量、种粮情况监测预警及评价通报机制。(责任单位:区自然资源局、农业农村局)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坚持新增建设与改造提升同步推进,由数量增长向高质量增长转变,加强宜机化、生态化、田园化、数字化建设,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压实属地主体责任,严格落实考核制度,进一步强化区镇两级政府主体责任,特别是压实项目业主的建设责任。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实行精准化管理农田建设,大力推广区级数字农田管理模式,做到项目基本覆盖应用,积极创建市级数字农田平台。不断完善农田设施管护机制,推动管护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引入保险机制,开展农田设施灾损保险试点工作,积极探索保险新模式,力争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良田优先用于种粮,新建高标准农田优先划入永久基本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采取清种或间作、套种、轮作等方式,每年至少种植一季粮食作物。到2030年,全区新建高标准农田0.42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O1万亩。(牵头单位:区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区发改局、自然资源局、水利局)提高耕地质量水平。以提升粮食产能为首要目标,突出抓好耕地保护和地力提升。每年推广施用商品有机肥,科学合理施用畜禽粪便堆(汹)肥、沼肥等有机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示范推广绿肥种植,实施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提升土壤肥力,推广培肥地力技术模式,推进占用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进一步提升我区耕地园地的质量水平。开展耕地质量调查评价,建立健全耕地质量监测体系,科学布设耕地监测点5个,推动耕地质量监测信息化改造提升。(牵头单位:区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区自然资源局)(三)发展特色优势农林产品树立大食物观,立足农业资源多样性和气候适宜优势,按照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的要求,大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不断提高我区特色优势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蔬菜产业。在天宝镇仙都村、埔里村、洪坑村、田寮村和浦南镇溪园村、蓬莱村、东坑村等交通便利、水源充足的地方,扩大冬春高优茄果类、豆类、瓜类、绿叶类蔬菜种植面积。突出发展设施蔬菜,扶持蔬菜主产镇和蔬菜生产大户建设达到省定标准的高标准钢架温室大棚。到2030年,全区蔬菜保持在4.7万吨以上规模水平,确保周年稳产保供。水果产业。优化果树品种结构,调整非适宜区果树面积,引导果农适地适栽,引导主栽果类向适宜、最适宜栽培区集中,重点发展晚熟柑橘(如:沃柑)、晚熟龙眼、晚熟荔枝(如:井岗红糯、观音绿、岭丰糯、仙进奉、蜜丁香等等),因地制宜发展百香果、黄皮果蔗等特色鲜食果类品种。茶叶产业。坚持生态优先,推广茶园绿色防控、土壤环境优化技术,生态茶园面积占比超过90%;利用海峡O茶会、农博会花博会、国际茶日、中国农民丰收节、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等平台,充分展示蓼茶文化,讲好漳茶故事。食用菌产业。推广提质增效食用菌生产栽培技术和“集中制袋、分散出菇”的专业化产业发展新模式。强化食用菌生产设施建设,新建(扩)一批工厂化食用菌项目。到2030年,全区重点培育1个菌包(培养料)集中生产供应中心。畜禽产业。推进畜禽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循环化、数智化、产业化、品牌化高效生态发展,重点支持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引导养殖场因地制宜改造提升,支持建设多层养殖设施建筑,示范推广水禽无水面饲养、肉鸡层叠式笼养等技术。稳定生猪生产,落实好国家、省、市、区关于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和稳定生猪生产政策措施,改扩建升荣农牧有限公司生猪养殖规模,能繁母猪存栏量保持在0.045万头以上。加快发展地方特色家禽,建设一个蛋鸡产业园,扩大优质牛羊兔生产,提升黄羽肉鸡、水禽、草食动物和蛋禽比例。到2030年,生猪规模化率达100%,主要畜禽规模化率达90%以上,猪肉、禽肉、禽蛋保持基本自给。渔业产业。治理养殖尾水,规模以上养殖主体尾水全面实现达标排放、循环利用或资源化利用。持续推进标准化池塘改造,发展稻(蛙)渔综合种养。林业产业。推进优质森林资源培育和科学利用,持续发展以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等林下经济产业。花卉产业。通过扶持花卉种业发展、花卉苗木基地增量提质、促进花卉苗木电商发展,实现种植生产级别高、产品迭代升级快、服务体系专业化的花卉苗木产业现代化转型。中药材产业。鼓励建设中药材种苗繁育及标准化生产或生态仿野生栽培示范基地,强化中药材道地产区环境保护和珍稀濒危中药资源保护和人工繁育。加强道地药材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运用。优先支持种植100亩以上具有全过程可追溯体系的道地药材生产区,重点支持金线莲、穿心莲、春砂仁、玫瑰茄、佛手、香椽、牛樟芝等市主推优质中药材新品种生产种植基地,特别是在防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较大作用的中药材种植(养殖)基地。(牵头单位:区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区自然资源局)(四)提升农业抗风险能力加强流域治理和水库除险加固。突出生态理念,组织实施中小河流域治理项目。“十五五”期间,我区力争治理河长3.757公里。建立水库常态化除险加固机制,发现一座,除险一座。(牵头单位:区水利局)强化动植物疫病防控。制定我区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实施方案,春秋两季采取集中强制免疫、每月定期补免措施,确保强制免疫动物群体免疫密度常年保持在90%以上,应免畜禽免疫密度达到100%。强化疫苗储运管理和使用效果跟踪,加强对疫苗验收、保存、运输、使用等环节监管,保证疫苗供应和质量安全。落实免疫效果评价制度,坚持常规监测与随机抽检相结合,对畜禽抗体合格率未达到规定要求的,及时组织补免,确保群体免疫抗体合格率达到80%以上。制定我区动物疫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计划,严防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建立健全水生动物疫病防控体系,组织实施水产苗种产地检疫试点,建设检疫申报点,完善水产养殖病害测报网络,加强水产养殖病害预警。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防治,及时发布林业有害生物发生趋势预报,强化马尾松毛虫、黄脊竹蝗等主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组织实施松材线虫病防控5年攻坚。加强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和检疫性有害生物防控,确保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牵头单位:区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区自然资源局)推进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强化粮食安全气象保障,做好春耕春播、夏收夏种等关键农时气象保障服务。持续推进省级热带亚热带名优果树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发展,建设特色果树观测试验基地,开展特色果树综合气象服务指标研究。完善分区域、分时段、分灾种、分作物的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建立健全面向农业生产全过程、多时效、精细化的农业气象监测分析、预测预报和影响评估的技术系统,提升精细化农业气候资源区划和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