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工业转型升级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工业转型升级发展规划前言县”十五五”工业转型升级发展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作为我县在十五五期间(20162020)工业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指导规划,将以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五”规划概要为指导,结合全县城市文明建设、旅游民生发展,提出未来五年,全县将树立绿色发展、科技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先进理念,重点发展绿色轻纺鞋服产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香产业等优势产业;大力发展陶瓷、生物医药产业、特色食品饮料产业等特色产业;努力培育互联网+、生物科技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滋补养生产业,通过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引入新兴技术和重点项目的招商,实现我县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发展。同时,我县工业经济发展要与时俱进,牢牢把握作为“一带一路”海陆交汇节点和自贸区的发展机遇,引入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互联网经济、智能装备制造等产业业态,逐步淘汰以小型煤矿资源开采、粗放型高污染原材料加工、低附加值产品生产为特点的落后产业,促进我县工业经济走向集中、集聚和集群化发展的健康之路。一、发展环境(一)发展现状“十四五”末,全县工业增加值完成153.99亿元,比增10.7%,增幅位居全市第四;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93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40.76亿元,比增11.2%,增幅位居全市第四。主导产业培育初见端倪,轻纺鞋服、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产值分别达到187亿元、102.3亿元。香产业产值达到47亿元,荣膺“中国香都”,成为国家级制香基地。良格厨卫、翔达管桩、铭宇建材等企业建成投产。完成技改投入60亿元,连续5年超额完成市政府下达节能减排目标。总的看,“十四五”时期县工业发展成就丰硕,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为“十五五”时期的更大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工业园区建设初显成效,优势产业发展初具规模。根据“一区多园”战略思想,全县现已实现轻纺鞋服、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香产业、食品饮料、陶瓷等特色产业集中区,园区建设初显成效,优势产业初具规模。截至2015年底,县工业园区共进驻企业136家,其中投产110家,在建18家,创造工业总产值约250亿元,上缴各项税收L5亿元。泉永机械公司被评为省科技型企业;欧美龙集团获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设立博士后科技工作站;蓬壶工业园利用“道口经济”优势,引入4家投资上亿元企业;达埔香品产业园完成一期二期建设;苏坑镇陶瓷产业园进驻11家企业,创造工业产值6.8亿元;介福乡陶瓷产业园引进科福材料、良格厨卫项目。特色产业有基础,未来发展市场优势明显。自古以来便是海上丝绸之路香料出口基地,制香历史源远流长。目前,达埔镇已获得“中国香都”称号,并在积极创建香都小镇。培育了“彬达”、“兴隆”等知名品牌,成立了香产业技术战略联盟,每年开展香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并设立省香产品质量检测中心、香产品研发中心,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打造“魅力情迷香都”提供了技术支撑。目前面向东南亚、美国、印度等国家的香产业销售市场很大,未来发展国际市场优势明显。老醋获得较好发展,老醋醋业、顺德堂醋业等企业立足创新产品特色,走工业旅游、文化创意发展道路,大力拓展线上线下市场。生物医药引入永制药等龙头企业,也已发展成为极具本土优势的特色产业。煤锌陶土矿产资源丰富,资源型产业形成一定特色。全县以下洋、坑仔口、桂洋、横口为中心,围绕煤、石灰石、铅锌等矿产资源和水资源,形成了西部能源资源产业集聚区,是我县重要的工业经济载体;以苏坑、介福为中心,对高岭土开发发展陶瓷产业,通过对九牧良格等龙头陶瓷企业的引入,已形成北部陶瓷专业产业园区。由于丰富资源的有效开发,形成了特色资源型产业优势。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商贸物流业发展有潜力。县毗邻厦泉,区位优势明显。公路方面泉三、莆永高速路穿境而过,拥有姑山、蓬壶、下洋、湖洋、东平等五个高速路道口,已形成永泉一小时经济圈、永厦两小时经济圈;铁路方面,兴泉铁路将在设站,为未来大宗货物物流往来与人员往来提供了便利。未来五年要依托快速铁路,吸引商贸物流企业投资入驻,推动我县工业产业集聚升级,调整产业结构,打造国家级主体功能区,建立一整套工业企业配套服务区和商贸物流产业聚集区,激活全县商贸物流产业发展的潜力。生态宜居环境优势独特,适合零污染工业长期发展。全县森林覆盖率近70%,位于晋江源头,水资源充沛,水果、中药材、茶叶等资源丰富。十四五期间,全县全力推进“山水名城,特色乡镇,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战略成绩显著,打造的桃溪流域生态经济实验区将逐步形成环境友好、山水宜居、产城融合一体的发展模式,极大地凸显了“山青、水秀、天蓝、人美”生态宜居环境的优势,独特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禀赋适合零污染工业长期落户发展。“十四五”时期县工业发展成就丰硕,但是,仍然存在较突出的问题,亟需解决。作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县,保护与发展存在一定矛盾。县自然生态环境优势明显,于2013年被评为国家生态示范县,2015年起全县致力于创建“联合国人居奖”,努力实施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花园城市”。然而在达埔镇、下洋镇、介福乡等地,香产业、煤炭能源和陶瓷材料等工业产业较为集中,生产中无法避免工业垃圾和污水排放的问题。同时食品饮料、生物医药等产业又对环境较敏感,这些都是工业发展的较大桎梏。因此要合理治理污染、发展绿色经济,如何均衡污染治理、发展循环经济之间的关系,需要在未来重点做好各项准备工作。行业缺乏大型龙头企业,产业发展规模受到局限。县工业企业数量较多,但规模偏小,涉及纺织服装、机械制造、食品饮料、生物医药等各个领域,产业不够集中,各类产业领域内仅有几家规模型企业,没有形成明显的产业集群,缺少带动力强劲的大型龙头企业。多数企业处于初加工阶段或产业链上游,创新技术环节薄弱,产品附加值较低,从而导致产业整体水平不高、发展规模受限,企业转型升级困难。园区管理服务水平有待提升,配套生活条件有待改善。目前工业园区因资金来源受限,开发呈现分区逐期推进的特点。山岭丘地多,园区开发成本偏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产业功能分散、企业布局缺少整体统筹,不易形成产业集群,造成用地规划欠佳,配套设施滞后,特别是相关服务产业发展落后,无法形成带动工业企业发展的贸易、物流、休闲、娱乐等产业氛围,缺少吸引技术人才和高层管理人员的服务要素,不利于工业企业在园区的长期良性发展。企业多以外贸代工为主,缺乏自主品牌化企业。当地的纺织企业如翔升纺织有限公司、恒福织造等企业,其产品多以制造纺织用线为主,销售市场面向东南亚等国家,基本处于产业链上游阶段,其产品可替代性较强。欧美龙集团作为本土大型纺织服装企业,尽管拥有自主品牌童鞋童服“图图”,但生产经营受资金、市场影响较大,也存在产品结构单一,国内市场开拓不强,无品牌吸引力等主要问题。企业缺乏创新发展理念,金融投资支持力度不够。工业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沿袭传统粗放型经济模式,依赖物质要素投入,发展观念趋近传统,工业生产技术落后保守,缺乏高科技和高级管理人才,企业产品研发能力普遍不强,缺乏创新发展新理念,无法形成集生产研发、设计制造、营销推广于一体的适于工业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和经营管理模式。同时,由于大部分企业所处行业很难获得银行贷款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实力较差,互保联贷等短期应急贷款风险大利率偏高,工业企业发展缺乏行之有效的金融支持力度。传统企业发展亟待转型,新型项目招商有待加强。全县企业多数属于以纺织、服装、机械加工、能源开发为主的传统行业,且龙头企业较少,产品缺乏强劲的市场竞争力和持续的生命力。“十五五”期间,全县工业要实现转型跨越发展,一是要加快传统企业向智能化、互联网化、品牌化等方向转型;二是要加强高科技、高附加值、符合市场定位新型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二)面临形势面临的机遇。一是“创新、绿色”发展的理念成为发展主线。绿色低碳、高新技术的创新与广泛应用,将衍生出新的产业和产品,有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并最终引领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工业生产的技术与组织方式将围绕知识经济、互联网+、智能制造、节能减排等进行创新与优化,这为我县工业发挥生态、绿色优势,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抢抓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机遇创造了良好条件。二是重大战略政策叠加的发展机遇。国家支持进一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陆续出台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区域发展政策,有利于我县进一步拓展政策机遇,融入省、市发展大局。国家及省、市“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思路进一步明晰,相关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必将进一步增强我县工业发展的活力。同时,积极抓住“金改”、“综改”以及我县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县、农村改革试验区带来的历史机遇。三是国内消费升级带来的机遇。内需主导、消费驱动的市场发展趋势和政策导向将全面地促进工业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我国人均GDP已超过八千美元,居民消费需求进入升级阶段,将给我县的纺织鞋服、熏香、食品加工、医疗健康等产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面对的挑战。一是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和生态文明建设力度加强的背景下,仍然要实现稳增长、调结构,并推动轻纺鞋服、装备制造、熏香等行业为代表的传统产业实现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使经济发展继续保持快速发展。二是在生态功能区定位下,确保全县各项生态环境指标达到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领先水平的前提下,力争将环境约束力转化为环境竞争力,把全县的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生态产业优势,加快培育出战略性生态绿色新兴产业,支撑实现绿色崛起。三是在财政形势严峻和县级投融资平台受限的环境下,必须创新投融资模式,策划生成一批招商引资项目,投资建设一批重大工程项目,确保全县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支撑绿色可持续发展。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路线方针,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以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优化产业结构和培育新兴产业为抓手,借助“中国制造2025”、“数控一代”和“两化融合”等战略,加快向智能制造、绿色制造转型,促进传统产业提质增效;立足特色品牌的塑造培育,做大做强特色产业;立足特色资源禀赋,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增强全县产业综合竞争力。(二)基本原则坚持绿色发展,工业强县的基本原则。紧紧围绕绿色发展理念,优先发展生态绿色经济,实现绿色产业转型升级,坚定不移地发展以绿色工业核心的生态绿色产业,优先凸显绿色工业的优势,实现工业强县发展目标的基本原则。坚持科技创新,项目带动的基本原则。坚持逐步淘汰转移高耗能技术落后型企业,坚持优势产业为先导的发展理念,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科技产品的创新、项目的孵化,引入市场前景好、产品附加值高、品牌影响力大的企业,实现项目带动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坚持产业升级,组团发展的基本原则。坚持搭建网络科技平台,引入新型生产资料,提倡创新设计,用新理念、新科技、新产品、新管理和新设备推动产业升级,实现企业联盟,组团发展的基本原则。坚持市场导向,品牌创新的基本原则。坚持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引入培育符合未来工业发展的企业和产业,并积极推动企业产品实施品牌创新,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效益优先的基本原则。坚持融合发展,开放发展的基本原则。坚持把融合发展作为工业发展的根本方向,统筹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制造业与服务业、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互动,积极探索“以城带产、以产促城”的发展新模式,推动工业经济走融合互促的发展道路。坚持把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作为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统筹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不断推进资源要素集聚和发展空间拓展,推动工业经济走开放合作的发展道路。(三)发展目标按照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科技发展的理念,坚持走生态特色工业化道路,将生态、环保理念融入工业发展,强化产业空间布局引导与约束,到2020年,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