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docx
“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为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两山''理论,推动区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依据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市“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市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制定本规划。一、现状与挑战(一)“十四五”环境保护工作回顾“十四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区贯彻执行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及其重点任务,强力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各项污染减排与专项整治工作有序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力度持续加大,环境质量管理机制不断优化,不断提高环境管理的系统化、科学化、法治化、市场化、信息化水平,推动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形成。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十四五”期间,全区大气环境质量实现“三降一增”,PMio、PM2.5和NO2浓度年均分别下降11.7%、11.3%和8.7%,2025年空气优良天为230天,较2015年增加114天,取得了大气污染防治攻坚以来最好成绩,圆满完成了“十四五''规划目标和“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目标。全面落实“河(湖、库)长制”,辖区内市控及以上地表水体责任目标断面水质由地表V类水提升至地表IV类水体,建成区黑臭水体全面消除,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土壤污染防治体系逐步完善,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全面控制,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O污染防治成效显著。"十四五''期间全区实现高污染燃料禁燃区(除新力电力有限公司)全域覆盖,完成区域内生物质锅炉和煤气发生炉拆除改造工作。累计削减生物质燃料燃用量1.5万吨,削减燃煤量50.17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6.72吨、氮氧化物10.08吨、烟尘排放量8.4吨。对区工业企业大气污染源进行摸底排查,共排查2735家企业,确定重点企业34家,完成各类污染源数据成果并将源清单提交至市局。在重污染天气管控期间,实施“一厂一策“清单化管理,对辖区内涉挥发性有机物企业开展执法检查,建立动态管理台账,提高VoCS排放重点行业企业收集处置能力。“十四五”期间,排查"散乱污''企业627家,其中整顿规范331家企业,取缔关闭299家企业,全面完成306家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整治。积极落实常庄水库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工作要求,安装一级、二级保护区界桩153个、标识牌和交通警示牌22个。全面排查入河排污口,建立入河排污口信息台账,须河八仙桥断面年均值达标,贾鲁河、金水河全年稳定达标。开展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信息调查,录入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信息管理系统地块6个,建立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制度。生态保护持续加强。积极推进“两纵两横六湖一库''生态建设,须水河改造提升工程完成水系绿化35万平方米,柳湖、秀水河具备注水条件,贾鲁河综合治理主体工程建成蓄水,石佛沉砂池至西区生态供水工程全线完工,牛口峪引黄工程实现供水,西流湖公园综合整治拆迁工作基本完成,被水利部命名为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区。园林绿化提质发展,新建综合性公园、区级游园、街头绿地126个,绿化提升12条生态廊道、73条道路、1条林业生态景观带,完成生态廊道贯通工程103.4公里、铁路沿线绿化24.3公里、南水北调生态公园14.2公里,造林1300亩、森林抚育1800亩,新增绿地680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41.63%,连续两年获评市“月季花杯”园林绿化建设金杯单位,初步形成“城在林中、园在城中、林水相依、林路相随”的园林绿化格局。治理能力不断提升。持续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制定实施“三线一单”,建立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基本实现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全覆盖,分级建立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体系。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队伍。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严肃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健全环境监测监控网络,十四五期间,区共建设49套空气微型站监测设备。(二)“十五五”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十五五”面临的机遇。随着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纵深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在全省、全国发展大局中的优势更加突出。在全市“东强、南动、西美、北静、中优、外联”新发展格局中,区作为市“中优、西美''的重点区域,也是区深入推进以中央文化区(CCD)为引领的国家中心城市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努力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的关键五年。都市圈建设全面加速,区有望发挥中心城区优势,进一步承接集聚各类高端要素,提升城区发展竞争力。新基建、新经济蓬勃发展为区注入强劲动能,5G、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虚拟现实等新基建大力推进和新技术深度推广应用,有利于区主动融入“数字”新时代,培育发展数字经济,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能支持。“十五五”面临的挑战。区发展也面临“三大挑战”:一是新旧动能转换接续带来的挑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尚未形成,区传统纺织服装等都市型工业规模偏小、领军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受疫情影响商贸、房地产等传统服务业拉动力量逐渐减弱,科技服务、文化旅游创意、新消费等新兴产业、新动能尚未形成有效支撑。二是创新基础薄弱与创新驱动发展要求不相匹配。科技型企业总量规模小,研发费用投入强度低,科技人才和高端人才缺乏,二砂文创园、芝麻街1958双创园等平台处于发展起步阶段,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三是区域竞争带来的挑战。全市各区(县)竞相发力,纷纷通过搭建良好发展平台,强化招商引资,集聚人才、资金、技术等高端要素资源,区面临培育新优势和“标兵渐远、追兵渐近”的双重压力。“十五五”面临的问题。一是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十五五”时期,区面临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叠加压力,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利用失衡问题更加突出,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尚未有效形成,部分区域产业布局不合理,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和能源原材料行业占比偏高,亟须转变发展方式,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坚持节约优先,强化源头管控,推动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二是污染物减排任务艰巨。区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15年的0.04:41.68:58.28调整为0:31.7:68.3,工业占比仍较高,将不断增加区“三废”排放压力。细颗粒物和臭氧浓度尚未达到大气环境质量二级标准,且臭氧浓度提高较快,夏季臭氧影响逐步显现。区域涉及VoCS行业类别多样,治理去除整体效率较低。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起步晚,加之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滞后性、长期性等特点,对防治重点任务推进措施不多,手段匮乏。交通枢纽带来的物流、批发市场重型货车来往频繁,机动车保有量大且增速明显,污染问题突出,公转铁等多式联运程度较低,运输设施设备标准化、清洁化率有待提高。城市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建设强度大、工程数量多,裸露地面扬尘影响的局面尚未改变。区域可再生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偏低,能效水平与先进地区仍有一定差距,碳排放总量大,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愿景目标任务异常艰巨。三是公众环境诉求应对压力增大。社会公众对环境风险的认知和防范意识越来越强,对环境污染容忍度越来越低。一些问题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难以有效解决,环境改善的滞后性与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要求日益提高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二、指导思想和规划目标(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及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抓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机遇,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把握减污降碳总要求,坚持激励与约束并举、增容与减排并重,统筹推进绿色低碳转型、环境污染治理、生态系统保护、生态经济发展、环境风险防控、治理能力提升,加快建设生态,促进保护治理实现更大进展、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二)基本原则人民至上、生态惠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着力解决人民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低碳引领、绿色发展。深入推进实施绿色低碳转型战略行动,统筹推进绿色生产、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生活等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协同推进污染防治与生态扩容,不断提高生态碳汇能力,加快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系统观念、协同增效。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安全为基、守牢底线。不断完善生态环境风险常态化管理体系,强化重点领域生态环境风险防范,着力提升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切实维护生态环境安全。改革引领、创新驱动。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完善生态环境保护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大技术、政策、管理创新力度,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三)规划目标到2030年,生态文明意识显著增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初步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和绿色生活水平明显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系统更加稳定,生态环境保护迈上新台阶,结构调整深入推进,使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和幸福感。治理体系逐步健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深入落实,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短板加快补齐,生态文明意识显著增强,生态环境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生态经济提质增效。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生态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生态经济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绿色发展深入推进。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碳排放强度持续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推进,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加快形成。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空气质量稳步提升,重污染天气明显减少,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环境风险有效防控。土壤安全利用水平持续提升,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收集处理能力明显增强,重金属环境风险管控持续强化。生态功能稳步提升。生态空间格局进一步优化,生态系统稳定性稳步提升,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增强,生态系统监管得到强化,生态保护修复走在前列。具体规划指标如下:大气环境:到2030年,全区空气质量总体改善,重污染天气明显减少,优良天数稳步提高,城市PM2.5平均浓度下降,城区环境空气中主要污染物年平均值降低,且主要污染物日平均浓度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增加。水生态环境:到2030年,控制断面全面稳定达标,水体生态功能基本恢复。土壤环境:到2030年,全区土壤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风险防控管理得到加强,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全面管控。自然生态:到2030年,全区绿化率进一步提高,河流、湖泊等得到有效保护,基本形成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全面提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局面。表1区“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目标指标指标类别序号指标名称2025年现状值2030年目标值指标性质环境质量改善1PM”年均浓度(微克/立方米)5139约束性2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54.566约束性3控制断面水质达标比例()100100约束性4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到或优于11I类比例()-100约束性5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比例()-基本消除预期性绿色低碳发展6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比例()-按市下达目标约束性7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率()-按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