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促进就业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促进就业发展规划“十四五”时期,是我市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就业任务,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促进就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民生头等大事,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创新就业工作体制机制,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就业规模持续扩大,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9.4万人。城镇就业比例明显增加,劳动者就地就近就业和返乡创业增多,就业结构更加优化。重点群体就业保障有力,劳动者素质技能显著提升,全市就业质量不断提升。“十五五”时期,是我市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是补齐民生短板、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攻坚期”,是浴火重生、振翅腾飞的“蝶变期”。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展望大势,我市今后五年发展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做好就业工作机遇和挑战并存。一方面,经过建市30多年发展积累,区位、港口、交通、生态等优势愈加彰显,综合实力、发展活力显著增强,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先进钢铁制造、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综合能源、全域旅游、现代物流等产业变革崛起,生命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海洋、通用航空、现代体育等产业加速壮大,将为稳定和扩大就业提供坚实支撑。另一方面,国际经济形势依然复杂多变,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对就业的潜在冲击需要警惕防范。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我市发展仍处在转型升级的紧要关口,劳动力资源与产业需求匹配度不高,“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的结构性就业矛盾依然突出。就业方式更加多元,灵活就业人员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亟待加强。“十五五”期间,就业形势依然复杂严峻。本规划依据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提出了“十五五”时期促进就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是“十五五”时期全市促进就业工作的重要指引。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紧扣“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以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为主要目标,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持续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有利于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容量,切实提升就业质量,着力稳定重点群体就业,防范化解失业风险,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打造“创业港城乐业”,为深入实施生态立市、创新兴市、产业强市、开放活市战略,提供坚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二)基本原则坚持就业优先。继续将就业置于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宏观调控的优先目标和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的下限,增强经济发展对就业的拉动能力,实现就业增长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坚持扩容提质。着眼于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目标,更加重视日益凸显的结构性就业矛盾,坚持“稳岗、扩岗”并举和“规模、质量”并重,优化整合各类资源,推动形成劳动力市场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坚持系统观念。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强化政府促进就业责任,推进政策协同、统筹兼顾、综合施策,营造促进就业的良好环境。坚持底线思维。聚焦重点群体、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加强分类帮扶援助,兜牢民生底线。密切关注内外部环境对就业的影响,完善监测预警防控机制,防范化解就业领域风险隐患。(三)主要目标到2030年,要实现以下目标:就业形势持续稳定。每年城镇新增就业2.88万人以上,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基本稳定。就业结构持续优化,促进劳动力市场供求基本平衡。创业带动就业效应更加明显。创业引领作用更加凸显,带动就业能力进一步增强。创业环境更加优化,创业服务持续提升,劳动者创业机会更多、渠道更广。风险应对能力显著增强。就业领域风险监测预警和防控应对机制不断健全,失业人员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困难群体得到及时帮扶,就业保障更加有力。结构性就业矛盾有效缓解。人力资源质量大幅提升、结构进一步优化,更加契合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需要,劳动力市场供需匹配效率有效提升。就业质量稳步提升。覆盖城乡劳动者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劳动关系更加和谐,劳动者合法权益得到更好保护,更多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专栏1“十五五”时期主要指标指标2020年基数2030年目标属性1.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3.0814预期性2.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落91.9>90预实率(%)期性3.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10.211.3约束性4.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人次(万人次)3.4815预期性5.高技能人才总量(万人)7.510预期性6.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万人)930.235.6约束性注:U表不五年累计数。二、强化就业优先,坚持经济发展推动就业扩容提质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大力实施“产业强市”战略,强化优化供给与扩大内需合力牵引、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共同主导、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双向畅通,构建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的良性循环,推动就业岗位扩量提质。(四)强化经济政策与就业政策的协同联动将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加强就业政策与财政、金融、投资、消费、产业等政策协同联动促进经济就业良性循环。统筹线上与线下、产品与服务、业态与模式,常态化组织消费惠民活动,引导市民扩大消费、吸引外地人来消费,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谋划推进一批有利于壮产业、惠民生、强基础、利长远的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通过增加有效投资拉动相关产业发展和增加就业。持续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持续优化市场主体营商环境,为全市市场主体发展和创业就业量身定制“政策包”,进一步推动全市市场主体快速健康高质量发展。完善融入胶东经济圈、联动鲁南经济圈、参与淮海经济区合作机制,积极承接青岛都市圈辐射,促进青潍日一体化发展,打造“一小时经济圈”,吸引更多人才来就业创业。(五)发展临港涉海特色优势产业提升就业质量发挥山钢公司、日钢两大龙头企业聚集引领作用,举全力做强“特精高”产品、打通“产用贸”链条、构建钢铁生态圈;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整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新能源乘用车产业基地,创造更多高质量的就业机会。实施旅游全域化精品化特色工程、旅游+行动,支持海洋生态牧场、渔业综合体建设,创造更大规模、更加稳定的就业岗位。完善物流基础设施、信息服务、联运配送网络,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体系,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六)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扩大就业规模优化现代服务业结构,培育壮大新业态新模式,提高现代服务业供给规模和质量,有效扩大就业规模。鼓励发展钢铁物联网、大宗商品交易、节能环保、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扩大吸纳就业空间。增加住宿、餐饮、健康、养老、育幼、文化、旅游、体育、家政等服务业有效供给,扩大服务业吸纳就业空间。支持东港区、经开区、高新区、山海天旅游度假区打造数字生活服务先行区、数字生活服务特色镇,培育浣洗、京东服务+等数字生活服务平台,为劳动者就业提供更大空间和更多选择。推动城镇生活性服务网络向农村延伸、电子商务和快递服务下乡进村入户,稳定拓展社区服务岗位,更好地满足城乡各类劳动者的就业需求。(七)促进新模式新业态拉动就业促进数字经济领域就业创业。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培育做强5G、大数据、云计算等核心引领产业,壮大发展高端软件、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应用服务产业,支持引进布局先进工艺生产线,超前布局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新兴产业,培育多元化多层次就业需求。推进越疆人工智能产业园、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基于区块链电子仓的大宗商品交易平台等建设,创造更多数字经济领域就业机会。促进平台经济持续规范发展,降低平台服务成本,带动更多劳动者依托平台经济就业创业。推动共享出行、共享住宿等共享经济健康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就业。加快发展网络零售、移动出行、互联网医疗等新就业形态,带动增加灵活就业岗位。支持微商电商、网络直播等多样化的自主就业、分时就业。合理安排就业空间,规划流动商贩经营服务网点,科学设定辖区内无固定经营场所摊贩管理模式,支持劳动者创业增收。搭建共享用工平台,支持企业开展季节性、临时性用工余缺调剂。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权益保护,提高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社会保障水平。专栏2:实施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人员支持保障计划1 .推动平等享受公共服务。加强新业态新模式就业统计监测研究。多渠道开展灵活就业服务,依托人力资源市场开展招聘活动,设置灵活就业招聘专区,举办灵活就业专场招聘。鼓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建立灵活就业、“共享用工”服务平台,规范设立零工市场,发展村级劳务中介,优化灵活就业供需匹配。推进“零工经济”、小店经济等健康发展,丰富夜经济业态,支持劳动者通过临时性、非全日制、季节性、弹性工作等灵活多样形式实现就业。2 .提升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职业技能。支持各类院校、培训机构、互联网平台企业,扩大灵活就业人员培训规模。对网约配送员、网约车驾驶员、直播带货员等新就业形态重点群体实施职业技能培训。对有创业意愿的灵活就业人员,组织参加相关创业培训。支持灵活就业人员根据自身实际,参加“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灵活选择培训工种、培训时间,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创业能力。3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制度,探索新业态从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保障方式,积极落实重点群体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新就业形态灵活就业意外伤害保险补贴政策。4 .保障就业人员合法权益。探索建立新业态从业人员劳动权益保障机制。推进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建立工会入会,加强对劳动者的思想政治引领,引导劳动者理性合法维权。监督企业履行用工责任,维护好劳动者权益,积极与行业协会、头部企业或企业代表组织开展协商,签订行业集体合同或协议,推动制定行业劳动标准。(八)加快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就业实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健全民营企业转型升级促进机制,加强对民营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更好发挥民营企业吸纳就业主力军作用。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产生更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推进“个转企”“小升规”,促进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增强吸纳就业能力。完善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政策体系,进一步扩大政银企战略合作,积极推进小微企业名录系统在助力企业培育、缓解融资难题等方面的应用,帮助小微企业扩岗拉动就业。落实减税降费、减租降息等制度,有效降低民营企业经营成本,提升带动就业效果。推进普惠金融体系建设,提高民营企业融资授信额度,助力企业稳定就业岗位。对中小企业吸纳重点群体就业、开展在岗培训,按规定给予补贴。弘扬新时代企业家精神,鼓励广大企业家强化社会责任和契约精神,为稳定就业做出更大贡献。三、发挥创业引领作用,释放创业带动就业动能深入实施“创新兴市”战略,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更大力度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让各类市场主体、各类人群创业热情持续高涨、创业动能充分释放,为促进就业提供有力支撑。(九)优化创业环境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实施“双全双百”工程,深化“一网通办”“一次办好”“一链办理”,打造一流政务服务环境。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全面应用电子证照,推行企业开办全程网办,巩固企业开办0.5天办结零费用改革成果,提高企业开办便利化水平。健全市场监管执法体系,开展市场准入隐形壁垒清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