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国家公务员申论模拟试卷1246.docx
-
资源ID:1834869
资源大小:49.17KB
全文页数:1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19年国家公务员申论模拟试卷1246.docx
2019年国家公务员申论模拟试卷1246(总分:2.00,做题时间:120分钟)中论1.一、注意事项1 .本题本由给定资料和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2 .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二、给定资料1 .近年来,随着理财方式的丰富和理财金额门槛的降低,不少大学生不再是纯粹的消费者,他们也期待着能让财富增值而加入理财大军。此前发布的中国青年财商认知与行为调查报告显示,超六成受访对象接受理财产品,有四成90后大学生选择炒股理财。“股票跌的时候,楼道里一片哀号。”上海某高校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T述说其亲身见闻。“市场上各种金融理财产品投资收益普遍下降,但90后大学生的理财预期却很高,不少人认为市场上是存在利率很高、风险很低的投资理财产品的,这很不成熟。”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90后大学生存在4方面财商特征:财商观念存在明显误区;消费社会化和消费无计划性并存;理财意识勃发和财商素养欠缺;互联网金融接受度高但风险甄别能力不足。”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主任Z表示,“财商指认知、管理和创造财富的能力,目前各种形式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和产品在大学生中被广泛使用,但我国的财商、金融普及教育并未跟上。”“家长不会、学校不教、社会少有。"浙江某高校辅导员柯俊也总是遇到这种“缺位的尴尬”。目睹学生超前、盲目花费等带来的危害后,他会有意识地向学生宣讲一些财商知识,但因为不是相关专业出身,总是觉得力不从心。2015年末,国务院印发的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指出,要建立金融知识教育发展长效机制,推动部分大中小学积极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教育,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开设金融基础知识相关公共课。但三年过去,效果并不乐观。不少学生反映,自己所在高校要么没有类似课程,要么过于专业、不实用。“我自己会主动学习相关知识,但多是从网上看一些通俗易懂的文章。”张青表示,自己从未选修过关于理财类的课程,也未听说学校开设了相关课程。“父母只告诉孩子要去赚钱,却没有告诉孩子如何去认知金钱。”某高校会计学院副教授L认为,大部分父母会将自己的财富观念传授给子女,比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花钱要“精打细算”等,但教授子女如何理财的父母却寥寥。大学生的财商教育课,到底应该如何补?F认为,财商教育应该多管齐下,不仅在学校开设专门课程,还要将其渗透在日常的教育体系中:“比如新生入学教育,辅导员教育以及各种讲座中。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国内在开设系统性的财商选修课程方面还缺乏经验。如果有高校能够自主尝试,积攒一定经验之后,再进行推广,成效会更显著。”几个月前,中国财经素养教育协同创新中心首次正式发布了从幼儿园到大学阶段的中国财经素养教育标准框架全文。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N介绍,该框架将财经素养教育划分为收入与消费、储蓄与投资、风险与保险、制度与环境、财富与人生等五个维度。“从这五个维度出发,演绎出财经素养教育标准的思路及思考框架,希望为学生搭建清晰的财经知识及正确的价值观念体系。比如在幼儿园阶段,让孩子懂得付出劳动才有收入、有收入才能消费'的观念;在小学阶段引导孩子懂得什么是合理消费;在中学能制作家庭商品消费清单表;在大学能为自己和家庭制定理性的投资计划等,引导他们在财经生活中实现财富价值,提升人生境界。”N还强调,在财经素养教育中,家庭的作用不可忽视:“家长要在财经素养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从最简朴的劳动、零钱、交易等细节培养孩子关于经济生活的正确认识、行动规则和基本态度。”来自北京的张先生则告诉记者,他的两个孩子都是在校大学生。在生活中,他会要求孩子们规划每月生活费并记录每笔支出,同时鼓励孩子们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勤工俭学,体会用双手创造财富的成就感。“大学生也应该主动阅读一些经济类书籍,补足欠缺的财经知识。同时,遇到问题要多与家长老师沟通,而不仅仅自己做决策。”L说。2 .6月起,全国各地高考考生将陆续开始填报高考志愿,一些学校的新校名估计又得让家长和考生反复琢磨。校名作为一所学校长久的文化符号,往往包含着厚重的历史内涵,更承载着教育先辈们的教育梦想。高校改名近年来方兴未艾,尽管社会上对此多有诟病,并有高校因更名引发风波,但高校更名依然热度不减。今年年初,教育部网站上发布了“关于2017年度申报设置列入专家考察高等学校的公示”,46所高校入选该份名单,其中包括21所“新设本科学校”、16所“更名大学”、6所“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民办本科学校”和3所“同层次更名”的学校。在2017年的名单中,位于山东省泰安市的“泰山医学院”申请更名为“齐鲁医科大学”的消息,引起了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校友们的疑虑,并由此展开了一场“齐鲁”之争。而在之前的2015年4月,“泸州医学院”改名“四川医科大学”的消息则引起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海内外校友的反对。长达半年的校名之争后,2016年1月,“四川医科大学”更名为“西南医科大学”。高校更名不是新鲜事。据公开资料显示,2012年至2015年间,我国有近200所高校更换了校名,其中2012年正式批准的有30所,2013年共有51所,2014年共有36所,2015年共有72所。某警官学院总务处L表示,高校改名一般存在四种情况:一是升格,职业学院改为学院、学院改为大学或者专科改本科;二是一些独立院校与母体学校分离更名;三是一些高校为了摆脱某些传统行业形象改名,如将钢铁改为科技;四是扩大地域,比如原本由某城市命名的大学改为省字开头或者省字头改为方位命名等“因转设或者经学校师生充分论证进行的更名,元可厚非。”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X教授表示,但更多学校更名有追名逐利的成分,一些学校希望通过更名来提高身价、地位、层次等,更名的背后,有很大程度的功利考量。“一些学校可能暂时不具备物质条件、环境条件以及住宿条件,但也要想尽办法把名气提升起来。”辽宁一位大学副教授说,提升名气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改名,把学院改成大学,把职业技术学校改成学院,那么层次就不一样了,招的人也不一样了。“高校生源竞争激烈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不往上升格,不改名,没有学生报名。”该副教授认为,现在高校生源越来越少,竞争呈白热化状态,对于主要靠学生交学费,国家按学生数给补助的非部属高校而言,如果没有生源,学校怎么生存、发展?一所高水平的大学,需要具备雄厚的科研实力、过硬的教学能力与科学的管理机制。改了名的高校,办学水平也应有相应的提升,应避免“只要面子不要里子”。2017年2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坚决纠正部分高等学校贪大求全,为了更名、升格盲目向综合性、多科性发展的倾向,严格依据标准审批“学院”更名“大学”,切实引导存量高等学校把精力和资源用于特色学科专业建设与内涵发展上来。“有些高校改名后,名不副实。”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H认为,一方面,教育部应出台大学更名的指导意见,大学前面的定语,要体现出学科特色;另一方面,针对部分高校更名后名不副实的情况,应建立健全高等学校发展机制,控制无序竞争,打造公平公正的招生环境。部分专家还认为,学校是培养学生成材的地方,学校不应本末倒置,要将精力放在固本上。“学校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自身发展上,从内涵建设入手,打造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模式、自身发展模式。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下,靠自身实力争取一席之地。"H说。“名字的背后有其特指的内涵。”暨南大学一名副教授表示,一所大学的校名就是它的招牌,早已和学校的历史、传承文化、办学特色等融合在一起,是长期积淀的结果。3 .“对不起,我要辞职了。各位,再见!”6月22日下午下班前,小肖接到领导派给她的出差任务,已经连续一个月没有休过完整周末的她咬着牙作出了辞职决定,并在朋友圈中发了一张夕阳下她站在公司门口的剪影。本来想寻求安慰的小肖意外地发现,居然有不少同学都在这条朋友圈下评论表示“自己也不想干了”,甚至有的人已付诸行动。“回想一年前刚刚毕业时大家的意气风发,谁能料到,现在每个人提起工作都是一肚子苦水。”小肖感叹道。1995年出生的小肖,生活在一个三口中等收入家庭,父母都是高校教师。从全国排名前十的高校本科毕业后,小、肖顺利地进入位于广州国际金融中心的一家大型国企,负责品牌策划。从办公室的窗户望出去,可以俯瞰整个广州,一江之隔的广州塔“小蛮腰”、堪比星级酒店的工作餐一度使肖语的朋友圈变得格外让人称羡。但这看似美好的一切,渐渐地在一次又一次出差、加班中,变得失去吸引力。而更让这个90后的女孩感到头痛是如何与同事相处。以前在学校,看不惯谁不理他就好了,但工作中,不敢得罪任何一个人。“身体和心里都感到很疲惫,常怀疑是不是自己真的做不好。”在小肖看来,那天的临时出差,只能算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种跟工作能力无关的指责,快速消耗了自己对公司的热情,工作一年的时间,她已经数不清自己有多少次冒出“辞职”的念头,“真的不喜欢了就离开吧,何必要相互耗着呢”。小肖的经历并非个案。日前,国内一家大型招聘网站发布的2018年春季白领跳槽指数调研报告显示,近七成白领为跳槽在行动,工作年限在1年内跳槽占比达到了65.7%。而另外一家人力资源服务企业2016年关于离职与调薪的研究报告也指出,90后员工比例越高的公司,员工的平均离职率也越高。某报记者通过问卷、访谈的形式对38位曾在工作的第一年里,产生过辞职冲动的大学毕业生进行了一个小调查,调查发现,工作一成不变、发展前景不乐观、对薪水不满意成为新毕业大学生选择辞职的重要因素,公司人际关系复杂、对工作不感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离职。更重要的是,独生子女居多、再教育的门槛不高、家庭条件相对富足也间接地为这些90后辞职“壮了胆”。“其实爸爸妈妈一直不赞同我本科毕业就出来工作的。”小肖坦言,“现在申请国外的研究生并不难,只要语言能够过关,成功的概率非常高。”小肖也认为更高的学历在未来找工作时更有竞争力,“这也让我拥有了12年的缓冲期,而不是早早地被工作买断。”“辞职没什么大不了的吧,我可以考研,实在不行,我还可以做微商啊。”2016年大学毕业的孙萌最先在一家小型公关公司做新媒体编辑,4个月后,实在受不了工作成绩完全用阅读量来衡量的她,果断选择了辞职。凭借着大学时代做代购积累起的人脉资源,孙萌微店的业务范围逐渐从韩国的化妆品,扩展到了日本、中国台湾、澳大利亚的各类时尚潮牌。“看到自己付出获得相应的回报,我很满意自己现在的生活”。在某知识问答网站上,一条“一言不合就裸辞,现在年轻人就那么随性吗?”的提问,吸引了超过7000人的关注。有人认为,“裸辞”跟一个人的职场安全感有关,一个对自己的能力自信、具有自我意识的人,更不愿意在职场上妥协将就。但同时,有人质疑轻易地跳槽说明现在的大学生被惯坏了,放弃工作重回校园更是一种逃避现实的行为。从事近20年招聘工作的阮女士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与十几年前的大学毕业生相比,现在的年轻人愿意尝试薪事物,更富创造力,同时也更加敏感,在辞职这件事情上,表现出惊人的行动力,两个月试用期还没过就走人的情况,已经屡见不鲜。这些极有个性的90后,就像一群“狂奔的野马”,如何驾驭已经成为HR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难题。回看10年前当80后初入职场时,不少企业也表示很恐慌。资深人力资源专家J认为,无论什么年代,社会对这些经历十几年校园生活、刚刚走出象牙塔的大学生的表现普遍不满意,“一届不如一届”的声音一直都在。只不过,90后面对质疑时表现更为直接,辞职的比例更大。广州市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换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年轻人调整职业观和职业规划,基于个人实际综合能力作出再选择的表现。虽然现在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相关课程,但对于大学生来说毕业前对就业市场信息是不全面,想象与现实的落差,让他们难以接受,积累到一定程度就选择了辞职,甚至频繁跳槽。J指出,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90后从小生活、教育、就业的环境都远远优于前辈们,与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