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美术创作动机逐渐降低的原因分析 论文.docx
-
资源ID:1829120
资源大小:16.25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青少年美术创作动机逐渐降低的原因分析 论文.docx
青少年美术创作动机逐渐降低的原因摘要:青少年为什么越来越不愿意进行美术创作了?首先,青少年的批判意识逐渐增强,使他无法面对自己作品的幼稚。其次,不恰当的美术教学难以驱动青少年的创作。可能他不理解不同的美术作品背后有不同的的创作驱动力,也许是他在创作前没有受到恰当的启发,感受不到自己的个人经验或者经验太模糊,或者他是一个触觉型的孩子面对的却是视觉启发,也许这个启发与他距离太远,不符合他心理的需要。抑或是环境中的负面评价带来的压力。关键词:美术创作创作动机驱动力启发引言:在从儿童期到青春期这一阶段,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几乎所有儿童都十分醉心于自己自由自在的涂鸦,以高度的热情,一遍又一遍地用画笔或其他材料塑造着自己的想象世界。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孩子手中的画笔变得迟疑、胆怯。进入中学,特别是八年级之后,绝大部分孩子不再拿起画笔,直接放弃美术创作。这种随着年龄增长,美术创作动机不升反降的现象十分普遍。为何青少年美术创作动机会逐渐降低呢?结合我的教学观察与思考,参考创造与心智成长(维克多罗恩菲德著)一书,就11岁之后的青少年群体创作动机逐渐降低的原因,进行简要分析。为方便表述,本文将2-11岁的孩子称为儿童,11-17岁称为青少年。本文所说的美术创作主要指绘画。分析如下:一、青少年自身批判意识的增强,使他无法面对自己作品的”幼稚。青春期处于从幼稚期向成人期的过渡阶段,随着身体的发育,青少年更加关注自己日益成熟的身体和心智,开始有较高的自我意识,并且个体与环境的关系有所改变,因此,自然产生了带有自觉性的批判。通常情况下,如果一个儿童在没有任何干扰下独立完成一件美术作品,他会对自己的作品相当满意,并兴致勃勃地向别人讲述画面的故事,尽管画面可能看起来一点儿也不漂亮。儿童在画里关心的是如何表现他自己的理念,而非画面所呈现的视觉美感。与儿童期艺术重视制作过程,忽视完成品不同,青少年日益重视完成品。当青少年意识到他想表达的事物和实际描绘结果(完成品)有差距时,就会产生挫折感。挫折感使他失去信心,而缺乏自信正是创造表现的致命伤。青春期的想象活动开始从不知不觉转变为有意识控制的行为。儿童可以毫无拘束凭空想象,但青少年如果突然觉得他的彳亍为反应太过幼稚工或者他的,想象活动完全没有根据"其结果通常是震撼的。该震撼的后果之一就是青少年停止他的创作。”突然出现的批判意识使他觉得他的表现方式过于幼稚、不成熟,因此他什么也不能画'。这种突然出现的成人态度使他觉得他的画幼稚'和'可笑'从而终止创作。”二、不恰当的美术教学难以驱动青少年进行美术创作。1 .青少年不理解美术作品背后的创作驱动力美术创作需要强烈的创作动机,没有创作欲望就不可能产生美术作品。“艺术品不是大自然的产物,而是人类精神、思考和情感的结晶,在了解产生创造的驱动力后,方可了解艺术品。”如果在平时的美术课堂上,对美术作品的赏析只停留在分析作品的题材内容、构图、色彩、节奏韵律,教师没有向学生阐释美术作品产生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环境中的内在创作驱动力,学生就不能理解创作动机与艺术品之间的关系。比如“为什么希腊雕塑表现对人体美最高的崇拜唯有想象一个母亲如何执着于美的概念,甚至不惜抛弃身体略有缺陷的婴孩。在表现成为艺术的主要考量时,理想造型'就消失了。我们哭泣时,才不管哭姿美不美。4青少年必须明白:驱动力量是个人所有,各不相同,而美术表现源自个人经验。即使面对同一事件,每个人的感受体会也大相径庭,这种独特的个人经验造就了每个人的独特的艺术表现。艺术表现因人而异,没有共同的倾向,最终呈现了千姿百态的美术作品。一旦青少年明白美术创作的驱动力,他就不会执着于用写实的方式描绘外在世界,他才可能开始去体会自己的经验,并探索适合自己的表现方式。他可能会采用意象或抽象的方式去表达他的主观感受和情感。2 .青少年没有受到恰当的启发(1)启发没有融入个人经验表现的欲望只会来自强烈的体验。如果一个青少年在艺术表现里缺乏信心,通常是因为对一项经验的体会不够深刻。如果一项经验过于模糊、不够深切,他将难以把自己融入这项经验中。如果青少年不能能深刻体会自己的经验,他将难以开始创作。只有当他越容易把自己融入一个提示的情境里,在人溺己溺的气氛里,才越能因了解而认同这个情况。这种经验的体会乃是创作最重要的前提之一。有两种经验皆可用来启发青少年的创作:透过他人所得到的经验和亲身经历的经验。(2)启发没有兼顾视觉型和触觉型两种类型学生罗恩菲德将艺术表现分为两种类型:视觉型和触觉型。视觉型以眼睛为感知媒介,关注环境,把自己当作旁观者。触觉型则主要关心身体反应,重视主观经验。有约75%的人倾向于某一种类型。据实验发现,只有二分之一的人可以受益于视觉启发。其他人对视觉启发不是没有反应,而会倍感挫折。在目前的美术教学中,依然以视觉启发为主,触觉型的学生被长期忽视。这两种类型在生活中都很常见。例如看到清洁工人在马路清扫,有人觉得他劳动的身体动态十分灵活,有协调的美,服装的桔色在灰色的马路和绿色的行道树的映衬下格外鲜艳;有人把他的工作感同身受,体会到他披星戴月、风吹日晒的辛苦。有人采取旁观者的态度,着重视觉经验;有人则把他人的奔波劳作当成自己的感受,以自己的经验为价值判断标准。假如强制一个触觉倾向的人用印象派的色彩分析进行作画,他很难理解也看不到大自然中有那么多种丰富的色彩,他从来也看不到所谓的蓝色阴影,这样不仅干扰他的创作,并且造成挫折感。同样,视觉型的人如果只接受触觉印象的启发一一只有触摸、身体感觉、肌肉反应,以及动作经验作为引导,也会受到干扰甚至引起挫折感。(3)启发没有基于青少年的需要研究显示,青少年有逃避现实且愿意活在自己世界的倾向。他们自我批评的意识过强,以至于他们无法在创作中接受儿童的标准。水果、花瓶、石膏几何体或其他静物都不足以满足他们内省的倾向,也不能满足他们对爱情和探险的欲望。柯尔博士说:青少年需要有情感兴趣和自我表现的方式。他们得不断适应社会,而这会给他们极大的压力。他们对音乐、美术、戏剧、写作等活动有真正迫切的需要。这些活动对少数人可能是专长,但对大多数人只是自我表现的活动这些活动的目标是在为这些缺乏天赋'的人提供自我表现的途径。5教师必须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征,他们有强烈的企图心、对事物的自我批评意识、自我反省,以及对爱情和冒险的憧憬。如果课堂教学罔顾青少年的这些需要,就能理解为什么青少年对美术学习和创作意兴阑珊了。我们必须懂得青少年对“探险”的需求,必须提供机会让青少年可以表达他们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必须启发和鼓励他们对不同的材料和艺术媒材进行实验,让他们在没有外力强加的完美要求下自行发现。3 .过分强调作品的完美,忽视青少年美术教育的功能。青春期艺术既不是儿童懵懂的表现方式,也不是专业画家或艺术家的表现形式。青春期艺术是青春期少年的艺术表现形式,不需保留儿童艺术自发的清新和童稚,也不用为考虑他日后是否成为专业艺术家而做准备。青少年虽然有意接近成人的完美、专业的标准,也许教师对他进行技法的传授可以让他的美术作品看起来比较专业,但是这样做显然剥夺了青少年自己的特质,也许“我们仅仅只是教育少数恰巧能合乎成人高度完美标准的学生而已。6艺术教育关心的是艺术创造过程对个人的影响,而不是完成一件完美的艺术品。青少年通过美术创作进行自我表现与自我调适,宣泄情感,促进人格的成长。美术教育协助个人发展美术表现的自由,使个人可以根据他们的知识范畴找到自我。释放个人的内在特质。所以,教育者要思考如何激发青少年的信心,从而使艺术成为他们每个人的表现方式。4 .缺乏展示青少年美术作品的氛围和平台。艺术需要展示,也需要交流。如今,我们身边的美术活动主要以比赛为主,只关注完成品。学生用心创作的作品,经过集中筛选,挑选画面视觉效果好的,给予各种奖项。这样的活动侧重点不在美术作品,而在活动。稍微用心一点,也有把美术作品拍照打印后制成展板,在校园等公共场合展示的。这样的展示,看不到原作生动的笔触、鲜活的色彩,感受不到创作者的心迹,触目皆是分辨率粗糙的偏色图片罢了。如果有学校或社会机构能给学生的美术作品提供定期的、真实的展览一一场地可大可小,可在室内也可在室外,展示真实的美术作品,认真布置场地、设计观展路线、书写前言与后记、制作作品标签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己参与设计自己的美术展览。定期地、真诚地给青少年提供展示作品的平台和机会,而不是形式主义地举行各种绘画比赛。在这种氛围中,青少年才能感受到自己的作品被尊重,自己的创作活动是有意义的,才会更愿意用美术的形式表达自己吧!三、儿童早期不恰当美术教育的干扰”如果一个人被迫制作某一类型的作品,常常会产生紧张和不满的情绪;当一个人觉得无法执行某项任务时,自然会觉得自己能力不足,从而丧失自信,甚至感到自卑。如果美术教育执行不当,强制儿童做一些不符合其心智发展阶段的活动,或未能根据儿童所能理解的范畴来评价他们的作品,那么,儿童可能会丧失信心甚至变得自卑。7几乎所有入园以前的低龄儿童都能享有创作的自由,但许多学前儿童在幼儿园或其他培训机构接受了不恰当的美术教育。如填色练习,长期单纯地模仿,机械地教导技法等。这些看似常规的美术学习方式实际上非常破坏儿童的美术表现自由。很多孩子看起来也很喜欢填色练习,但是他们喜欢的东西却未必对他们有益。填色练习本中的图案大多是重复定型的图案,这样孩子就失去机会自己来表达对这个图案的理解。假如这个必须着色的图案是一只小狗,一旦儿童必须遵循既定的轮廓线,他使用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受到损害。并且他也失去机会来表达他与狗的关系,无法抒发他的喜悦、憎恶或恐惧。实验和研究显示,有过半的儿童在接触着色本后丧失了他们的创造力和独立表现的能力,变得拘谨和依赖。&在儿童成长的各个阶段,家长和老师如果能真正认识儿童,了解儿童的创作欲望,才有可能有效启发儿童,避免不恰当教育行为带来的伤害。四、来自环境的负面评价1 .评价标准错误青少年生命中的重要他人一一师长同学们不会正确评价美术作品。由于长期对美术教育的不重视,群众的美术素养普遍比较低(小城市尤其严重),很多人不知道怎么评价美术作品。他们对一件作品的评价标准通常是像不像,美不美,只能从写实和装饰的角度进行评价。2 .对美术学科根深蒂固的偏见在焦虑的应试教育环境下,父母师长只认可考试科目的学习,认为美术等其他不参加考试的科目无足轻重。如果一个孩子的学科成绩出了问题,而他刚好喜欢画画并且也画得不错时,老师批评他时一定不会忘记奚落他“玩物丧志”;如果一个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想要高考考美术专业时,他的父母师长和同学们都会一致极力反对。一个人如果不能认可他做的事,就会陷入矛盾,进而产生精神危机。青少年有美术创作的情感需求,如果强行压制,将不利于他们的人格发展。”对青少年儿童而言,艺术应该成为他们的朋友,当语言不足以表达他们的喜悦和悲伤、恐惧和挫折,就可借艺术来抒发。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艺术表现成为他主流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美术创作不应该只是儿童的特权,少数特长生的优待,而应该是每个人都能够用来自我表现的自由和能力。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真心希望所有家长和老师能够重视美术学习创作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作用,尊重青少年对美术创作的需求。参考文献1维克多罗恩菲德:创造与心智成长(修订版)王德育译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