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docx
“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目录一、规划背景1()发展基础1(二)发展形势4二、总体要求5(一)指导思想5(二)基本原则6(三)发展目标7三、重点任务7(一)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7(二)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诊疗能力8(三)完善中医药公共卫生服务能力8(四)提升中医药服务保障能级9(五)高质量推进中医医改9(六)鼓励社会办中医9(七)打造高素质中医药特色基层人才队伍11(八)进一步培育发展中医药产业H(九)促进高水平中医药文化传播12四、保障措施13(一)强化组织领导13(二)加强政策引领14(三)支持项目建设14(四)强化法治保障14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r中医药工作重要指示,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国务院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等精神和健康行动(2019-2030年)中医药壮瑶医药发展“十四五”规划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部署,根据我区中医药发展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划。一、规划背景(一)发展基础“十三五”期间,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卫生健康委、市中医药管理局的指导下,区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多部门联动,统筹推进,在医疗、保健、文化、科技、产业等领域全面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不断健全。我区枳极争取,加大对中医药事业发展投入,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2020年,总投资约2500万的河东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投入运行,该中心中医科业务用房占整个中心的五分之一;争取约56万元财政资金加强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中医馆建设及村卫生室中医药设备配置。截至2020年底,我区有三级甲等中医医院1所,二级甲等中西医医院1所,社会办中医诊所21家。我区IO05的综合性医院(市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专科医院(市红十字会医院)和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家)、卫生院(1家)设有中医科,建成中医综合服务区(即中医馆),100$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全区中医执业类(助理)医师545名。我区已基本建立起以中医医疗机构为龙头和支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院、村卫生室为主体、社会资本举办的中医医疗机构和其他医疗机构为补充的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中医药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我区基本建立了层级分明、中医特色明显的中医重点专科群。市级中医医院拥有5个国家中管局重点专科(脾胃病科、治未病中心、脑病科、骨伤科、肾病科)、2个区级重点专科(肿瘤科、妇产科)和1个市级重点专科(普外科),名医工作室3个。我区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中医药工作走在前列。市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为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2017年市妇幼保健院成为具有相当影响力、优势明显、技术辐射力强的全国妇幼保健中医药适宜技术(专病)培训基地,2018年获批全国妇幼健康服务机构妇儿中医技术进修培训中心。多措并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一是引导优质的中医优质资源下沉基层。在选择承办医院的时候,将中医药资源作为重要考虑因素,我区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个由中医类医院承办或以中医科为主要承办力量。二是充分利用紧密型医联体的作用,借助三甲医院的资源优势、专家优势,优化配置医疗资源,发挥承办医院和牵头医院的主导作用,建立中医名医工作室,引导医院人员下沉基层并主动对基层人员进行培训,基层中医药技术水平进一步增加,服务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三是加大基层人员的培养和引进力度。以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为抓手,以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为契机,每年投入数万元对基层医务人员(包含中医师、护士、村医、临床医师)进行中医药相关技能培训,进一步加强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推广应用,社区中医药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将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与家庭医生服务相结合,开展慢性病患者、老年人、儿童、孕产妇等重点人群中西医融合健康管理。截至2020年,辖区基层医疗机构中医类别医师(含助理)52人,高级专业技术职称2人,中级30人,初级及以下20人。中医类别医师占医师总数的比例达53.6%。中医类别全科医生16人,占基层全科医生的比例达到44.4%,达到城乡每万居民约有089名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远超“卜三五”行动计划04-0.6名标准)。近年来,随着中医药服务能力的不断提升,中医诊疗量占比稳步提升,2020年基层中医诊疗人次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总量比例达40%(国家要求30%)o中医药以较低的成本获得了较高收益,放大了医改惠民效果,为探索医改的“中国式解决办法”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配套制度落实。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关于中医诊所备案管理有关规定,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我区将提供传统中医药服务的中医诊所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根据行政审批工作要求,进一步简化中医诊所备案流程和材料要求,缩短中医诊所备案办理时间,对材料齐全且符合备案要求的当场发放中医诊所备案证o截至2020年,共受理备案中医诊所10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及壮族自治区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注册管理实施细则要求,2018年首次开展考核报名和审核工作,我区17人报名考试,最终4人考核合格(市19人合格)。中医药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每年积极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一中医药健康文化推进行动”,通过展览展示、健康咨询(义诊)、互动体验、健康讲座、科普资料发放等方式,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机关、进社区、进家庭,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引导群众养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生活习惯。枳极推进中医药文化进入校园,融入校园文化。指导有关单位申报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2020年9月,市中医医院申报并获批“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带动全区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发展。我区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通过中医讲座、经典朗诵、八段锦展示、制作香囊等,向学生、家长和老师普及中医药知识文化。学校和医院联合开展中医药主题教育,认识中药材,宣传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了解把脉的医学原理,探秘“冬病夏治”,感受中医氛围,将中医文化建设与班级文化建设融合,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让学生和老师充分领略博大精深的中医药传统文化内涵。(二)发展形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把中医药发展列为了国家发展战略,为中医药发展提供了遵循。国家先后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以法律形式保障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召开全国中医药大会,对中医药工作作出全方位、战略性、系统性的谋划和部署,为新时代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事业指明了方向。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颁布壮族自治区中医药条例,印发实施了关于促进中医药壮瑶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中医药发展步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中医药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要牢牢把握“建设壮美共圆复兴梦想”总目标总要求,坚持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实施“实业兴市,开放强柳”战略,全力推进“三大建设”,持续营造“三大生态”,积极推进区全面高质量发展,坚持融合发展、联动发展,提升区旅游品质和品牌形象以及区知名度、美誉度,做好“提质、提速、培育、融合”四篇文章,打造“5242”产业体系,促进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实施“强基础、扩开放、新治理、优服务”四大方针,改善人民生活品质,谱写新时代“品质、幸福生活”新华章。在充分考虑区发展阶段、战略目标和历史任务的基础上,立足区区情,确定区“十四五”时期的发展定位为:全国体育康养休闲度假区、教育改革先行区、区域性金融洼地、科技创新强区、商贸强区。“卜四五”时期,中医药发展处在服务群众能力提升期、健康服务推进期、参与医改探索期和政策机制完善期,还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中医药服务体系还不能完全与人民群众的需求相适应;中医药人才缺乏,传承创新不足;中药资源利用不足;中医药产业化发展水平有待提升等。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全国、自治区中医药大会精神,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增进和维护人民群众健康为目标,坚持中西医并重,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推动基层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提升中医药事业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为品质、健康建设提供高质量的中医药服务保障。(二)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健康优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拓展中医药服务领域,提升服务能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中医药健康服务需求,把中医药健康服务融入各项政策,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挖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国际化,丰富合作内涵,拓展合作空间,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为助力健康、健康和健康建设贡献力量。坚持目标导向,科学发展。坚持以解决存在问题为基础,实现发展目标为导向,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不断改革完善中医药发展体制机制。坚持统筹协调,开放共享。坚持中医药与西医药相互补充,城乡均衡发展,区内与区外统筹发展,坚持中医药科研、产业、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协调发展和融合发展。坚持质量至上,弘扬特色。坚持中医药特色理论和技术方法,完善中医药发展政策和支撑体系,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高质量发展中医药特色产业和医疗服务,满足群众对中医药服务不断提高的要求。(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实现人人享有更优质的中医药服务,中医药医疗、服务、科研、人才、产业、文化发展迈上新台阶。一一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健全完善以市中医医院为龙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村卫生室为主体,中医门诊部、诊所为补充的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更加健全,服务设施设备更加完善,管理更加规范,建成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提供覆盖全民和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服务,实现人人享有基本中医药服务。力争创成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建设1-2家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旗舰中医馆。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中医药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促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环境更加优化,中医药医保支付政策更趋完善。中医药人才队伍更加优化。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依托上级医联体单位建设名医工作室,继续开展师带徒和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等工作,开展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工作。扩大基层中医药人才有效供给,改善基层中医药人员发展环境。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快。促进中医药服务在智慧医疗、养生保健、特色康复、健康养老、文化旅游等方面不断延伸。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提升中医药在健康产业中的贡献度。三、重点任务(一)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基础设施,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条件,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2025年,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卫生院建有中医馆。鼓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卫生院中医馆开展服务内涵建设,重点加强中医药人员配备、中医药技术服务提供、中医设备配备和提升中医药参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建成1-2家旗舰中医馆。改善村卫生室中医药服务条件,政府办一体化村卫生室建设“中医阁”,打造区域相对独立、中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