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教案.docx
《《论语》十二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十二章教案.docx(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论语十二章教案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 .理解论语中关于“君子”的论述,进而理解儒家中“君子人格”的内涵。2 .对比论语中有关“君子”与“小人”的章句,探究成为君子的途径,以砥砺自我人格。3 .完成微写作君子赞,以此思考君子文化之于中国历史及现实的意义。教学重点:梳理论语中关于君子与小人对比的部分章句,深化对“君子人格”的理解。教学难点:结合论语探究如何才能成为君子。教学过程时间教学环节一环节一:理解“君子”概念的变化。“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出现了107次,其中出自孔子本人之口的就有84次。孔子之学就是“君子之学”。“君子”最早指社会地位高的人,包括诸侯、大夫及没有职位的贵族男子。据论语先进记载:
2、子日:“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这里透露了一个历史事实:在孔子办学初期,跟从他学习的实际上是那些并没有天生具有“君子”地位的郊野平民;只是到后来,孔子名气大了,那些天生具有“君子”地位的贵族子弟们,才投到孔子门下。而孔子本人是“有教无类”,他的理想就是,既要使“有其德者有其位”,也要使“有其位者有其德”。二者之中,孔子更重视前者。【学习任务一】翻译下面的章句,并提炼出孔子所谈“君子”的标准。子路问君子。子日:“修己以敬。”日:“如斯而已乎?”日:“修己以安人。”日:“如斯而已乎?”日:“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宪问)敬:敬爱(礼在外,
3、敬其内心一一钱穆)安:便安乐其:大概病:苦其不足【翻译】子路问怎样做才是在上位的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以做到恭敬认真。”子路说:“像这样就可以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并且使别人安乐。”子路又问:“像这样就可以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并且使百姓安乐。修养自己,使百姓都安乐,尧、舜大概都担心很难完全做到吧!”【教师解说】何为在上位的君子?孔子提出的三个由低到高的标准是:修身,敬爱他人;修身,使他人安乐;修身,使百姓安乐。这就是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经世致用。孔子心目中的“君子”,必须具备“尚德”的品格,做到“德位一致”,这就是孔子界定的新型“君子”。孔子将自己心中的理想人格赋予了“君子
4、”。“君子”就由原来的可世袭的高地位,演变为必须由自己修炼才可达到的崇高境界0正如萧公权先生指出:“(君子)旧义倾向于就位以修德,孔子则侧重修德以取位。“君子文化不仅是儒教文化之精华,而且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孔子之后,儒家学说所倡导的君子境界和圣人境界本质上是同一境界,其差异只是由于具体实践条件不同所造成的现象性差异或形式上的区别。圣人境界是特定实践条件下由君子的“为仁”转化而来的“为圣”一一“以礼义之文,化成天下”的“为仁”。这种形式的“为仁”所达到的“成人”一“天下归仁”,既是“为仁”者体现其臻于“内圣”的人生境界,也是“为仁”者体现其臻于“外王”的治理境界。这也意味着君子和圣人都可以被
5、理解为“智”“仁”“勇”兼备的文明人。在论语中,“君子”更多的是指道德品性高的仁人。于是,“君子”内在的高贵性成了社会各阶层的精神导向,直至今天。环节二:思考如何成为君子。【学习任务二】1.从下列章句中提取成就君子人格的关键词。1 .子日:“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回图也已。“(学而)2 .子日:“君子虹耳,小人喻于利。”(里仁)3 .子日:“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氏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质:质朴文:文饰史:虚饰,浮夸。彬彬:相杂适中的样子解说:“质”与“文”同等重要,孔子强调表里如-,也就是君子应该是内也品质与外在修饰统一的人。【类篇联系】2 .翻译下
6、列章句,并提取成就君子人格的关键词。教子日:“君子因以为质,园以行之,园以出之,圄以成之。君子哉!”(卫环灵公15-18)节翻译:孔子说:“君子以义作为根本,用礼加以推行,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二用忠诚的态度来完成,这就是君了了。”子日:“君子欲!讷于寓而I敏于行”(里仁)翻译:孔子说:“一个君子,常想说话迟钝些,而做事勤捷些。”敏讷虽若天资,亦由习。轻言矫之以讷,行缓励之以敏,此亦变化气质,君子成德之方。(钱穆)子贡问君子。子日:而I其言,而后从之。(为政)翻译:子贡问如何才是一君子?先生说:“君子做事在说话前,然后才照他做的说。”孔子日:“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语 十二 教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