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缭子兵令下》“杀”字解.docx
《《尉缭子兵令下》“杀”字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尉缭子兵令下》“杀”字解.docx(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尉缭子兵令下杀字解摘要:关于尉缭子兵令下篇杀士卒一句中杀字的寓意,古今学界有过多种训释,主要有“诛杀士卒、减省士卒和使士卒甘愿战死”等多种解释。这些说法表面上言之成理,但若结合本篇上下文句、成书的历史背景以及当时的战争情况来看,明显与尉子的本意相去甚远。通过考察尉缭所生活的时代背景、战争中人员战损情况与后勤保障等,认为此处杀字应理解为对敌方士卒的杀伤。关键词:尉缭子兵令下;“杀;诛杀士卒;敌方士卒1古今学者关于“杀”字的训释今本尉缭子是源于宋代官方编著的武经七书中的尉缭子。战国古本尉缭书成之后,在秦汉以及后世的流传中,经过增益、补充以及北宋元丰年间编印时为了保留和突出其兵家内容所进行的挑选与删
2、减,形成了现今所见的尉缭子一书。故自元丰后,尉缭子愈加受到历代学者的重视,与此同时,对杀”字寓意的争论也愈加激烈,现列举篇中原文如下:臣闻古之善用兵者,能杀卒之半,其次杀其十三,其下杀其十一。能杀其半者,威加海内;杀其今本尉缭子“杀其十三者中其字原脱,据太平御览卷二九六法令引文“杀其十三者补之。十三者,力加诸侯;杀其十一者,令行士卒。1416自宋及后世历朝,学者凡论此杀”字,大抵认可其意为诛杀,且几乎一边倒地认为其所“诛杀”之对象是己方将领统率下的士卒,只是在“诛杀”下属土卒行为正确与否的问题上分成了两派,一派是以文人居多声讨其行惨烈的“声讨派”,如武经七书汇解引刘寅所言“诛杀,杀人二至清李,
3、姚际恒更是在其著述古今伪书考中指出:“(尉缭)教人以杀,垂之于书,尤堪痛恨,必焚其书然后可也。此外还有武经七书直解语杀吾土卒;苏门六君子文粹“言其乃自诛之意,并有诛其半欲其半之用命”语,书中还指出,“孰若全军抚爱,皆使之亲”,更以李牧、诸葛亮、李靖犒养士卒故事讽之;王侍御类稿毁其日:此其立论惨刻”而另一派则是以武将为主的“支持派”,毕竟武臣直接将兵,相较文人更加贴近军事理论的实际,更能理解尉子的治军思想,是以此派并未单纯地从“杀”字所在的一句话来解释杀字的含义,而是将其贯通融汇于全书,认为尉子所言乃是诛不服以立威,而非单纯地诛杀部属。如施氏七书讲义:“非真必杀之也,威之而使畏尔。韬略世法存也指
4、出:非以好杀为倡,恐一味姑息,使士卒望风逃遁以致遍野横尸。明经世文编引语:“臣以为此名将之言也能杀士卒之半而不怨不叛者,其赏厚而其法明也。”阵纪亦日:“儡者论兵,以尉子惨刻,殊不知尉子者,无地无天,独出独入,诚所谓一人之将也。20世纪70年代山东临沂银雀山汉简尉缭子出土后,尉缭子的史料价值和思想价值愈加受到学界的重视,“杀”字亦成为众多学者一心想要考证的重要字词。杀士卒句中“杀”字所在的兵令下篇是该书的末篇,也是字数篇幅较长的一篇;为了全面地理解尉缭的军事思想以及该书的理论价值,正确考察该篇中的杀”字就显得尤为关键。及至当代,学者们对于“杀”字含义的阐释主要有四种观点:诛杀、残杀(部属)说:减
5、省说:(使土卒)拼死战场、甘愿战死说:通过严明赏罚,使士卒成为不怕牺牲、敢于杀敌的“敢杀之士说。实际上这些争论还是对古代学者观点的延续,如诛杀、残杀”说是对过去“声讨派”学者意见的延续,“拼死战场、甘愿战死及使士卒成为敢杀之士”这两种说法也是对过去“支持派”学者的观点加以充实和延伸。下文详述之:第一,诛杀、残杀(部屈)说。刘仲平将其解作残杀2288;华陆综尉缭子注译解其为“诛杀”网83:霍印章指责尉缭主张将帅杀自己的士卒越多越好,充分暴露了剥削阶级凶恶的本性”4128;中国古兵书名著精华也把“杀”解释为“杀死士卒”5107。此外,尉缭子注释还将其进一步延伸为“杀死逃归的士卒二110第二,减省说
6、。徐勇尉缭子浅说7162以及其从杀字看尉缭子的治军思想网将其理解成减省、减少士卒之意。第三,(使士卒)拼死战场、甘愿战死说。中华书局译注本武经七书将杀解释作消耗、牺牲、杀伤,并引申其意为拼死战场:9296第四,赵科学银雀山汉简所见“杀士”试解一文认为,通过严明赏罚,使士卒成为不怕牺牲、敢于杀敌的敢杀之士才是其真正的内涵。10以上四种解释即是现今学界对杀字真正含义的主流观点。我们在研究杀字的真正含义时,应当结合成书的战国中后期的历史背景,并与今本源流即武经七书编印时北宋所面临的危机相结合,全面地进行考察。第一种观点仅仅是对所传尉缭子兵令下的某几句进行了考察,就得出了此种诛杀己方士卒的说法,未免有
7、断章取义、附会古人之嫌。首先,从内容来看,全书始终贯穿着尉子的仁爱之义。对待敌人,不攻无过之城,不杀无罪之人1383;对待士卒,以身作则,“暑不张盖,寒不重衣,险必下步,军井成而后饮”376;强调国家“必有礼亲爱之义”,士卒之间“使仕伍如亲戚,卒伯如朋友”1374.像尉缭这样一个对待敌国尚且怀着仁爱之心的军事家,又怎能对自己麾下的士卒刀兵加身,杀卒之半呢?此外,书中后半部分的诸令各篇,尉缭多次提到了“诛杀之令”所适用的情形,如故失次者有诛,喧哗者有诛,不听金鼓旗令而动者有诛,402“若瑜分而上请者死”1404等等。如若单纯地诛杀一半的士卒即能威加天下,那么放手杀卒即可,又何必严明赏罚呢?其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尉缭子兵令下 字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