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咽喉科呼吸道变应性疾病.docx
《耳鼻咽喉科呼吸道变应性疾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耳鼻咽喉科呼吸道变应性疾病.docx(21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耳鼻咽喉科呼吸道变应性疾病肾上腺皮质产生的糖皮质激素的人工合成类似物即皮质激素,或称皮质类固醇,是治疗炎症性疾病最有效的一类药物。1855年Addison在描述一种由于肾上腺坏死后引起的“消耗病”,首先注意到了肾上腺皮质激素的重要性,但直到20世纪研究者才阐明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活性。1949年Hench等将皮质激素引入关节炎和其他疾病的治疗。继后不久,由此产生的强烈兴趣又使学者们考虑用皮质激素治疗几乎所有的炎症性疾病。但不幸的是,当学者们认识到长期使用皮质激素会引起多发性的衰弱等副作用时,那些早期积极地全身应用皮质激素治疗的热情受到了挫折。以后,由于具有更低副作用的局部活性皮质激素的产生和使用,
2、又重新燃起学者们广泛研究皮质激素的兴趣。一、研究历史鼻腔局部用糖皮质激素药物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其意图是获得控制鼻部炎症的疗效,而又避免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然而,由于使用的天然糖皮质激素是水溶性的,以及鼻黏膜对药物的快速吸收而导致药物的全身生物利用度较高,使这一目的没能达到。例如1965年,一项临床尝试是采用decardron和dexacort鼻腔局部喷入治疗变应性鼻炎(AR),结果因半数以上患者出现轻、中度肾上腺皮质功能抑制而不得不停止使用。此外,另一项研究是将地塞米松制成气雾剂喷入鼻腔治疗花粉症,但未能证实比口服糖皮质激素有任何优点。然而学者们并没有放弃对这一用药途径
3、的探索。1968年,Czarny应用小剂量倍他米松气雾剂喷入鼻腔治疗常年性鼻炎,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且未见肾上腺素皮质功能抑制,但不知何原因未能推广。20世纪70年代初,人工合成的强效的局部用糖皮质激素问世,初衷是用于治疗皮肤炎症性疾病,取得良好效果。最先合成的是氟尼缩松和二丙酸倍氯米松(BDP),继后布地奈德和丁基氟皮质醇等相继问世。这些人工合成的糖皮质激素较天然的糖皮质激素具有更强的活性,以血管收缩试验测定其相应的抗炎作用,表明人工合成的糖皮质激素的局部抗炎作用是氢化可的松的数百倍到一万倍。以后,在皮肤局部应用制剂的基础上,鼻腔局部用糖皮质激素药物于1972年问世并进入临床应用,开辟了鼻腔
4、局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新纪元。1973年,丹麦鼻科医师NieISMygind首先报道鼻内用BDP治疗枯草热取得满意疗效。此后10余年,由于深入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对鼻腔局部用糖皮质激素药物有了日趋完善的认识。人工合成的鼻腔局部用糖皮质激素药物由于其固有的药理学特性,以及在鼻部的独特作用方式和作用,显示了与天然糖皮质激素药物截然不同的、良好的治疗效果。因此在其后的近30年里,鼻腔局部糖皮质激素治疗被逐渐广泛应用于治疗变应性鼻炎(AR)、急慢性鼻炎和急慢性鼻窦炎等鼻科炎症性疾病。理想的鼻腔局部用糖皮质激素药物应具备以下条件:受体亲和力高、效价强;在鼻腔糖皮质激素受体分布区域分布合理,驻留时间长;肝脏首
5、关代谢灭活率高,全身清除快;治疗剂量下全身生物活性低;半衰期长;在口咽部和全身组织中分布少,驻留时间短;代谢产物无活性。鼻腔局部用糖皮质激素药物经过30余年的研发,已经有许多品种相继发明并进入临床应用,临床治疗效应不断提高,副作用逐渐降低。因此目前临床常用的鼻腔局部用糖皮质激素药物无论从疗效还是安全性角度,较以地塞米松为代表的天然糖皮质激素药物有很大提高。包括二丙酸倍氯米松、布地奈德、环索奈德、氟尼缩松、丙酸氟替卡松、糠酸氟替卡松、糠酸莫米松和曲安奈德等。我国临床常用的是丙酸氟替卡松(FP),糠酸莫米松(MF)和布地奈德(BUD)o二、结构效应与药理学机制人工合成的鼻腔局部用糖皮质激素的化学结
6、构同天然的糖皮质激素,因此其基本结构亦是环戊烷多氢菲,由饱和的菲和环戊烷构成,含有21个碳原子(C)o但不同的是鼻腔局部用糖皮质激素在基本结构的基础上,多数在C3、C20连接一个酮基,在CIO,C13各连接一个甲基,在Cll连接一个羟基。为了增强局部抗炎、抗增殖作用和降低全身生物利用度,不同的鼻腔局部用糖皮质激素还会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加入或连接其他一些元素,以提高其与受体的结合能力和亲脂性。例如BUD在C6连接一个氢原子,在C16和C17连接缩酮化物,在C21连接酯化物,C17的侧链和C21的酯化物还可阻止极性羟基与周围发生化学反应或被代谢失活,同时C21的脂化物还可保护C20酮基不受细胞还原
7、作用的影响。FP则是在C6和C9加入氟基,以及在C17和C21分别加入丙酸基和疏基,以增强局部抗炎作用,同时在C16加入甲基以降低全身副作用。MF则是在C21加入氯原子以增强其抗炎活性,并使之易于被代谢,在C17上连接糠酸酯以增强亲脂性,亲脂性越强,局部生物利用度越高,局部抗炎活性越大,也在C16加入甲基以降低全身副作用。已经证明,鼻腔局部用糖皮质激素同时可抑制变应原激发试验的速发反应和迟发相反应,这点与系统用糖皮质激素不同,后者仅抑制迟发相反应和再激发反应。鼻腔局部用糖皮质激素抑制变应原激发试验的速发反应的机制可能是由于其在鼻黏膜有较高的浓度,足以降低局部肥大细胞的数量,并减少由于肥大细胞活
8、化而导致的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聚集。另一种机制可能是鼻腔局部的糖皮质激素改变了鼻黏膜的上皮屏障,阻止了变应原和肥大细胞的结合,从而减轻鼻黏膜的炎症反应。早年Anderson等的一项BUD对花粉症患者变应原鼻黏膜激发试验的研究表明,在激发前48小时、12小时和2小时,以及激发后2小时给予BUD,直到再激发前2小时。结果显示,首次激发和再激发的速发反应均被抑制。提前48小时和12小时给予BUD的速发反应症状记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说明提前给BUD的时间越长,对速发反应的抑制越明显。嗜碱性粒细胞是引起迟发相反应的主要炎症细胞,其主要释放的介质是组胺、激肽。系统用糖皮质激素正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鼻咽 喉科 呼吸道 性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