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储能产业的战略定位、发展趋势和国际变局.docx
《新型储能产业的战略定位、发展趋势和国际变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型储能产业的战略定位、发展趋势和国际变局.docx(13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新型储能产业的战略定位、发展趋势和国际变局火电是传统电力系统的“压舱石”,储能是新型电力系统的“压舱石”。新型储能可应用于发输配用各个环节,提高电力系统的灵活性、安全性和稳定性。通过储能产业价值规律、成长规律和组织规律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明确储能产业的战略定位,把握储能产业和技术发展趋势,并引导企业合理布局,积极应对国际变局。一、储能产业现状随着新能源发电规模的迅速增长和新型电力系统的启动建设,储能也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根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统计,截至2023年末,我国储能项目累计投运装机总功率达92.667GW。其中抽水蓄能电站累计装机功率为59.565GW,占比64.2
2、8%;电化学储能项目累计投运规模为31.35GW,占比33.83%;蓄冷/蓄热储能项目累计投运规模为930.7MW,占比1%;其他技术储能项目(主要指飞轮储能、压缩空气和超级电容)累计投运装机功率共822.63MW,占比0.89%。2023年全球新型储能新增装机量约为35GW,同比增长72%,其中锂电池储能项目新增装机量为34GWo预计2024年全球新增储能装机规模将达85GW180GWh,中国新增储能装机将达34GW80GWh左右。截至2023年底,中国电化学储能项目累计投运规模达31.35GW68.70GWh,其中锂离子电池储能规模累计投运30.553GW,占比97.48%o图1显示从20
3、17年“储能的春天”到来后,电化学储能项目开始快速增长。图1我国电化学储能项目历年投运规模及数量增长情况(数据来源: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2023年,我国新能源产业继续保持一骑绝尘,风能、太阳能、储能、动力电池等各方向迅猛发展,装机规模、出货量、国内外交易额等增长明显,技术创新迭代升级加快,产业链水平在全球领先。储能在国家和地方多重利好政策的加持下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新型储能行业来说,2023年也是“危”与“机”并存的一年。回顾2023年国内新型储能的发展历程,一方面,储能电站遍地开花,各类应用场景储能项目层出不穷,建设规模和增长率屡创新高;另一方面,以磷酸铁锂电池为
4、主的储能设备价格暴跌,产业结构性产能过剩,安全问题仍未杜绝,储能电站盈利水平尚不乐观,各类否定行业发展的声音也此起彼伏。因此,面对行业发展的“危”与“机”,需要我们能源人具备战略定力,认清规律,勇往直前,方能穿越迷雾,顺利实现“双碳”目标。二、储能产业的价值规律和战略定位火电是传统电力系统的“压舱石”,储能是新型电力系统的“压舱石”。尽管火电同样具有灵活性调节功能,但它只能放电,不能储电,因此在新能源发展规模较小时可以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但若新能源大规模发展,仅仅依靠火电的“放电”调节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具备“储电”和“放电”功能的储能技术参与调节。另外,火电与新能源发电存在发电量占比的直接竞
5、争关系。因此,这就是新能源大规模发展的同时,火电需要有序退出(但不是完全退出)的技术原因。储能的主要作用是支撑新能源的大规模发展。若没有新能源的大规模发展,就不需要大规模的储能。新能源发电的不稳定性是新型能源的生产力特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1)在体制层面,新能源的不稳定性决定了仅仅依靠“计划经济手段”是行不通的,必须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能源市场经济,推动电力体制改革,“还原能源的商品属性”,由政策电价逐步向市场电价发展,建设能源的市场价格体系,充分利用市场价格信号发展新能源和储能,建设新型电力系统;(2)在技术层面,不能仅仅依赖大电网结构的集中调度手段,必须尊重新能源快速发展的事实和
6、规律特性,加快修订可再生能源法,出台考虑储能在内的新能源发电并网指导规范,积极配套建设储能和分布式能源等“新型电力系统的物理基础”,逐步形成分布式能源体系与大电网骨干架构体系互补的新型电力系统结构。产业价值规律反映了产业的横向发展趋势,即产业发展中的分解、融合、转移和集聚特点。储能的核心作用是促进新能源的消纳和大规模发展,但在不同的场景其具体的价值表现并不一样。储能应用于风电、光伏发电,能够平滑功率输出波动,储存高峰电力,降低其对电力系统的冲击,提高电站跟踪计划出力的能力,为可再生能源电站的建设和运行提供备用能源。目前大多数新能源发电强制配套建设的储能项目其实尚未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新能源侧储能,
7、因为储能电站和新能源场站虽然建在同一片区域,但它们分别被电力调度机构直接调用,储能并没有严格从属配合局域新能源的并网发电,发挥应有的价值。地方上新能源强制配套储能项目“只管生,不管养”的问题导致近两年储能电站等效利用系数只有6.1%左右,造成了大量的项目建设浪费。以青海省为例,2023年青海全省清洁能源装机突破5000万千瓦,占总装机93%,新能源发电量首次超过水电成为省内第一大电源。但2023年1至8月份,青海弃光率10.5%,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1.7%,同时青海在晚上、冬天的用电缺口大,需从邻省购买高价火电来补充不足。青海省在2021年就发布政策开始实行“新能源+储能”一体化开发模式,要
8、求新建新能源项目配置储能设备比例不低于10%、储能时长2小时以上,但事实上储能设施的配置未能充分提升新能源电力的利用率。截至2023年11月底,在青海海南州和海西州的两大“玻璃海”区域,仍有超过1000万千瓦已建成的光伏电站在排队等待并网。在运送通道不畅、消纳市场不足的情况下,储能配而不用,只能流于形式。因此,必须尽快取消新能源发电强制配套储能的不合理政策,改为由新型并网质量标准引导新能源发电企业自愿配置储能的方式,同时促进新能源发电和储能产业的健康发展。储能应用于电网侧,在提高电网调频能力方面,储能可减少因频繁切换造成的传统调频电源损耗;在提升电网调峰能力方面,储能可根据电源和负荷变化及时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型 产业 战略 定位 发展趋势 国际 变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