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24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知识点梳理 素材.docx
《八下24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知识点梳理 素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下24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知识点梳理 素材.docx(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八下24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知识点梳理素材八下24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知识点梳理一、背景唐肃宗乾元二年,关中闹饥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又辗转经同口到了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酒自娱。但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761年)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二、原文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胃
2、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三、文体:歌行体古诗:又称乐府歌行体,为南朝宋鲍照(今山东郑城人)所创。篇幅可短可长;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记言、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可以换韵;句式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以七言为主,其中穿插三、五、九言。
3、四、注释:(1)挂胃(judn):挂着,挂住。胃,挂结。(2)忍能对面为盗贼:竟然狠心这样当面做抢掠的事。忍,狠心。能,如此、这样。(3)呼不得:喝止不住。(4)俄顷(qIng):一会儿。(5)秋天漠漠向昏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向,接近。(6)衾:被子。(7)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8)何由彻:如何挨到天亮。何由,怎能、如何。彻,至这里是“彻晓”(到天亮)的意思。(9)寒土:贫寒的土人。(10)突兀:高耸的样子。五、文本解读:(一)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胃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叙事描写:秋风破屋)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下24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知识点梳理 素材 24 唐诗 茅屋 秋风 知识点 梳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