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孟子》三章.docx
《23 《孟子》三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3 《孟子》三章.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23孟子三章23孟子三章第1课时第2课时第3课时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得人心者得天下。这是“亚圣”孟子在孟子离娄上中提出的观点。我们本学期学的第一课消息二则中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西路军胜利的原因之一就是“得人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入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新课导入第1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主张以“仁政”治理天下,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作者简介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
2、时期。当时,各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庖有肥肉,厩有肥马”,而人民却“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统治者重视人民的作用,主张施行“仁政”“王道孟子的这些言论、活动被记录在孟子一书中。背景介绍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
3、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听朗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品读古诗齐读课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请你为下列排比句划分节奏。域民不以封
4、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物质条件的优势。作战时人心一致、内部团结。方圆三里的内城。城,城墙,与“郭”对举时多指内城。外城。四面包围。结合注释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
5、不如人和也。护城河。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之类。放弃。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限制在疆域内。名词用作动词,震慑。巩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仔细品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合作探究孟子提出“天时”、“地利”、“人和”的概念,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二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条件在战
6、争中都比不上“人和”这个条件,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句式整齐,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作者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首先选取攻战的例子,从进攻的一方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接着同样选攻战的例子,从防守的一方说明即使在占有“地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利”的情况下一一“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结果却是守城一方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军心不稳,内部不团结,证明了“地利难比“人和”。以上都是基于历史经验的判断,而非凭空的悬想。这样
7、逐层推进,通过比较指明了“人和才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攻城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两个分论点,突出了“人和”的重要性;接着进一步阐发,指出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第5句连用三个否定排比句,从反面进一步强调“人和”的重要性。第6、7句运用对举句式,将“得道者与“失道者”的后果进行对比,深化了文章中心。文章第5、6、7句运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效果?治国、作战以及做任何事情,都要顺乎民心,合乎正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孟子 23 孟子三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