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对中国传统启发教学思想的继承发展研究.docx
《朱熹对中国传统启发教学思想的继承发展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朱熹对中国传统启发教学思想的继承发展研究.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朱熹对中国传统启发教学思想的继承发展研究一朱熹启发教学思想的历史渊源朱熹的启发教学思想源于对孔子以来中国传统启发教学思想的继承和创新性发展。春秋之际,诸侯纷争,政治动荡,私有经济发展,官学衰落,诸子峰起百家争鸣,私学骤兴,中国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达到了空前的鼎盛与繁荣。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孔子秉承西周以来周公重视德政礼教,强调以德治国,以文化人的思想,顺应春秋以来的历史发展潮流,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收授门徒,设教闾里,开始了私人讲学的教育生涯。在授徒讲学的过程中,孔子将对六经的整理工作与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的培养工作有机结合,将对学生进行伦理政治思想灌输的过程与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
2、周游列国)的过程紧密结合,将“有教无类”的人才培养与“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用人实践紧密结合,形成了教学科研有机一体、彼此促进,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培养与推举任用互动共生的教育发展格局,形成了既是中国教育史,也是世界教育史上最具启发教学意蕴,最能体现高等教育(孔子所创办的私学是带有高等教育性质的私学)教学规律的启发教学思想,成为中国教育史,也是世界教育史上启发教学思想的活水源头。孔子的启发教学思想就像一个储量巨大且具有无限再生能力的蓄水池,诚如学者所言“孔子关于启发教学的论述引发人们对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教学时机、教学目的、教学艺术的思考J1孔子启发教学思想的最大特点是教学与科研的有机
3、结合。他在教育教学和指导学生整理六经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逻辑推理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形成独立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孔子强调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愤不启,不俳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孔子的启发教学思想经其弟子及再传弟子传之后世,到南宋的朱熹这里发展至顶峰。作为新儒学,即宋学,也被称为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一生酷爱读书,他最喜欢读的书就是四书,他对四书一生用功,形成四书章句集注,他自诩他所著述的四书章句集注是“多一字不得,少一字不得。朱熹在注疏、解读论语章句集注的过程中,将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对论语的解读
4、做了极为深入系统的学术史梳理,并在吸收各家教育思想精华的基础上,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视角对孔子以来的启发教学思想进行了创新性的诠释,他诠释孔子所强调的“愤”是“心求通而未得之意”,“俳”是“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是“开其意”,“达”是“达其辞”,“举”是指教师举例要典型,孔子强调的“一隅”就是典型的案例,具体指方形的一角,“反”通返”,“三”泛指与“一隅”相类似的一类事物,“复”是“再告”,就总体而言“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如果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举的例子很典型,但是学生却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不要再讲了,因为教学永远不可能穷尽个案,只有通过典型的能够说明普遍道理
5、的案例的讲解,培养了学生独立的逻辑推理能力,形成了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潜力,才能够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教是为了不教”。这是朱熹对孔子以来中国传统的启发教学思想的权威注解和创新性发展。就原初意义而言,孔子所强调的启发教学有二层含义:首先,启发教学的关键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其次启发教学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的逻辑思维能力为目的,而且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举例要具有典型性,通过典型事例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的迁移能力,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2。虽然基于脑科学、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高度发展的今人看来,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所提倡的启发教学在目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上未免显得简约
6、,但是孔子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善于引导学生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教育教学理念和逻辑思维的方式方法却是极为难能可贵的,因为这是在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对教育者教的实践和学习者学的实践的长期观察,深刻思考和不断探索而形成的反映教育教学规律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奠定了中国古代教学论发展的基石,开中国古代启发教学思想之先河,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最早提倡,并最成功运用启发教学的国度,这是孔子对中国古代教学论的杰出贡献3。在提出并运用启发教学原则的过程中,孔子既强调启发的前提是激发、调动学生的“思”,把学生引入思考的境界,启发的方法和技巧是讲问结合,叩其两端。孔子深刻地认识到师生之间彼此激
7、发的良好互动是启发教学的内生动力,从现代教学论的角度看,孔子的启发教学是反映了教育教学本质特征的,即“教学是什么的问题”,而且触及到了“为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以及如何处理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师生关系的问题,体现了教学过程是一种能动的、师生交互作用的过程4。孔子的启发教学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战国中期的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启发教学思想,强调教育教学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必须在“存心养性”和“求放心”的过程中涵养学生的理想人格,指导学生“自求自得”。战国后期的荀子在深刻解析“性伪之分”的基础上,强调教育教学和指导学生修身养德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独立获得
8、知识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方法,其在劝学中明确指出教育教学的关键是“善假于物”“兼陈中衡”,荀子把孔子以来的教学论进一步发展引申为指导学生学习的学习论,这在中国教育史上是具有重大进步意义的。而作为四书之一的大学在力主实现“大学之道”的过程中突出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反映中国古代的教学论从来都不是固守的、僵化的,而是“日新又新”“其命维新”的;中庸更是石破天惊地界定“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强调启发教学的基础在于尊重人的自然属性,也就是今天所说的生理心理规律,启发教学的过程就是由知到行的过程。作为先秦教育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学记在总结孔子以来启发教学思想的基础上强调“君子之教,喻也”,强调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朱熹 中国传统 启发 教学 思想 继承 发展 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