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哲学理趣(陈惠兰)8页 .docx
《主题:哲学理趣(陈惠兰)8页 .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主题:哲学理趣(陈惠兰)8页 .docx(8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主题I哲学理趣所谓哲理诗,这是在宋代哲理诗派出现后才真正在中国古典诗坛上被认可的一种诗歌类型。这个诗派以宋代的理学家程颐、张载和朱忌等为代表,他们通过诗歌来宣传正心诚,意、格物致知的理学主张,虽然不排除形彖思维,但主要是通过叙事加议论的表达方式,而且以议论和阐发哲理为主0其代表作如朱熹现书有感3所谓诗中的理趣,是指诗中蕴含或意在阐发某种人生哲理,读皆也能从中得到某种人生的感悟。这里要指出的是:诗中的理趣与哲理诗不是同一个概念。哲理诗主要用来阐发某种人生哲理,其表达方式主要是议论,而非描景、叙事和抒情:诗中的理趣只是诗中藻含有某种人生哲理或某种领悟,其表现手法并不排除叙事、描景和抒情,甚至主要是
2、叙事或描景抒情。主要篇目:一、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七年级上册)二、观书有感朱燕(七年级上册)三、论诗赵真(七年级下册)四、马说韩愈(八年级下册)五、登飞来峰王安石(八年级下册)六、离子相梁(庄子)(九年级上册)七、庄子与惠子游于溢上(庄子)(九年级上册)一、过松源髭炊漆公店杨万里(七年级上册)B文】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再跳.正入万山Ia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EttW1.(1)莫言:不要说.(2)赚得:一得.【作者简介】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汉族,古州古水人(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渔坳村).南宋著名爱国诗人.文学家.与陆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中兴四
3、大诗人一生作诗2(WoO多首,只4200首留传下来,被誉为一代诗宗.杨万里诗歌大多描写自然妣物,且以此见长,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南汇谶默情出:称为“诚斋体代表作品:初入淮河四绝句机舟过扬子桥远里h过扬子江、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写作背景】此诗是绍熙三年诗人在建康江东转运副使任上外山纪行之作。松源、漆公店,地名,在今皖南山区.【内容切写作特色】诗人借助累物描”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那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技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阳力匕诗的前半部为议论,后半部为描第,二者构成
4、先果后因的内在联系,均渗透着诗人浓郁的思想雪情,创造了一种深遽的意境.正是通过这种深遽的意境,寄寓者深刻的哲理:人生在世岂无难,人生就是不断的与“难”作斗争,没有“难”的生活,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的。本诗朴实平易.生动形象,表现力强,一个“空”字突出表现了“行人”被“嫌”后的失落神态.“放”、“栏”等词语的运用,赋予“万山”人的思想、人的性格,使万山活了起来。二、观书有感朱忌(七年级上册)B文】半亩方坳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梁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注春】(1)方塘:又称半山埔,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浜书院)内.朱森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篁,词云:“清晓方塘
5、开一境.常累如飞,将向春风定J盘:镜.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2)一笔开:像一面段子一样展现在眼前。(3)共徘徊:都在镜子中一起荡深.(4)第:它.指方塘(5)那(nf1.得;怎么会,咫:通“哪”,怎么的意思,(6)清如许:这样清澈.【作者简介】朱熹(1130-1200)字元画,又字仲脚,号典庵,晚称晦筋,说文,世称朱文公,祖籍江南东路微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埋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随,位列大成殿十:百科中。朱威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
6、极图说解K通书斛说M冏易读本5K楚辞集注h后人辑有,朱子大全M朱子集语象8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至成为饮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写作IMU庆元二年(1196年),朱熹为避权臣韩促也之祸.朱嘉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今黎川县社草乡竹山村双林寺Iw的武夷堂讲学,在此期间,他往来于南城、书丰。应南城县上珈蛤段富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龙,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为读书亭书写“书楼”.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n上仓记瓦还在该村写下了“问梁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盛,)的著名诗句,朱聂高村后,村民便将始娱窝M改为源头村,民国时也设活水乡(今属上域钺)以纪会朱息,在南
7、丰曲巩读书岩石壁上刻有朱寰手书“书岩”二字,在岩穴下小池壁上刻有朱晟手书“墨池”二字.【内容切】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富于启发而又历久常新,半亩大的池埔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问这池堀为何这样清澈?原洪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评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比喻要不断学习,吸取新知识,让刖想活跃,对事物有更多的了解.特别是“问集咫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彳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松时时补充新知识,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主题:哲学理趣陈惠兰8页 主题 哲学 陈惠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