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心得体会四篇.docx
《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心得体会四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心得体会四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心得体会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近些年,教育部会同相关部门,大力支持和吸引优秀人才热心从教、精心从教、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加强优秀教师培养上开展的工作情况。在实施师范生公裁教育方面,从2007年起,国家依托6所部属师范大学,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学生免缴学费、住宿费,而且还享受生活补助,毕业后如果到中小学任教,还能做到“有编有岗”。到2018年,免费计划改为公费教育,履约服务期限由原来的10年调整为6年。2017年以来,通过公责师范生政策共招收了16.7万名优秀学生。在国家
2、师范生公费教育的引领全国有28个省都实施了地方的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应该说这项政策吸引了一大批优秀青年学子从教。2024年,教育部乂出台了“本硕衔接”政策,将公费师范生的培养层次由木科提升至研究生。在实施教师定向培养方面,2021年,国家启动了“优师计划”,主要是依托部属师范大学和一些高水平地方师范院校,为全国832个脱贫县和中西部陆地边境县每年定向培养1万名左右.的本科层次的师范生,从源头上提升欠发达地区的教师水平。项目实施4年来,已经招收了4.5万人,有力提升了这些地区教肺的整体素质。另外,还有许多高校也设了专门的培养计划,为欠发达地区培养优秀教师。在实施“国优计划”方面,从2023年起,
3、教育部启动该计划,重点支持一批“双一流”高校还有高水平大学,为中小学培养研究生层次高素质教师。首批试点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第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这些国内高水平大学,首批30所高校吸引了6300名学牛.来报考,录取了1636人,都是硕士或博士,以理工科为主。2024年,教育部进一步扩大实施“国优计划”的范围,新增了13所院校,其中包括2所香港的高校。下一步,教育部还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拓宽优秀教和培养渠道,扩大实施“国优计划”,大力推动高水平大学开展教师教育,持续提高师范教育的办学水平,不断扩大优秀教师培养能力。同时,继续实施好师范生公费教育、“优师计划”“国优计划”等聿要专项,支持各地
4、结合本地实际探索更多培养优秀教师新模式,为教育强国建设培养更多具有深厚教育情怀、知识功底扎实、教书育人能力突出的优秀教师,来服务支撑教育强国建设。近年来,教育部会同相关部门在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上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完善培训体系。根据教师专业发展不同阶段需求,推动各地建立完善教师梯次递进发展体系,建立起中小学教师5年360个学时的全员培训制度,形成了高等院校、市县教师发展机构、优质中小学校、专业机构等协同联动的教师培训体系,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支撑。第二,强化示范引领。通过实施“国培计划”、新时代中小学名帅名校长培养计划、学科领军教师培训等示范性国家级培训项目,引领各地创新培
5、训模式,改进培训内容,优化培训管理,组织高质量培训,加强国家、省、市、县、校五级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笫三,聚焦重点群体。在区域上,优先支持中西部地区、边境地区、民族地区、乡村学校的教师培训。在学科领域上,向音体美劳、科学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包括足球教育等紧缺薄弱学科教师倾斜。开展全国中小学党组织书记校长政治能力和治理能力提升培训。组织骨干教师校长赴新加坡、芬兰等教育发达国家开展研修。第四,推进数字赋能。加强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教师研修”板块的建设和应用,常态化开展教师研修,据统计,到目前为止累计参训教师超过6100万人次,建立225个线上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带动近10万名骨干教师学习研修。开
6、展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在103个省市县校探索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助力教师发展的新模式和新路径。下一步,教育部将会同相关部门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健全国家、省、市、县、校分级研训体系,夯实教师全员培训基础。加强中小学学科领军教师培训,为基硼教育教学改革培育一批带头人。推进数字赋能教师发展行动,推进新技术与教师发展深度融合,持续提升广大教师的数字素养,提升育人水平。推动培训国际化,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文章,推进教育人才交流互访,搭建高水平的国际交流合作平台。近年来,一些与教育教学无关的社会事务频繁进入校园,加重r教师负担,影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佚序。
7、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对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为基层减负提出明确要求,教育部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开展r遏制社会事务随意进校园专项行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制定准入标准。指导各地梳理分析近年来社会事务进校园的基本情况,厘清社会事务与学校教育教学和教师主责主业的关系。到目前为止,各地均结合实际研制准入标准,“入口关”要严格把好。凡是影响学校正常教育教学、宣传不良价值导向以及含有商业行为的活动一律不得进入校园。第二,建立审批报备制度。指导各地加强统筹协调,严控总量,目前全国各省均公布了进校园“白名单”,通过“叫停一批、规范一批、整合一批、提升一批“,大力压减进校园事项。未列入白名单的事项一
8、律不得进入校园,确需增加的,须严格履行审批报备程序,且不得突破当年计划总量。第三,规范过程管理。充分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倡导进校园活动与学科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等学校教育和管理工作有机融合,避免形式主义增加教师负担,并且要求提升进校园活动质量。下一步,教育部将强化跟踪问效,持续深化整改,适时开展“回头看”,对工作落实不力的地区,加大指导整改力度,对工作成效明显的地区,教育部将进一步强化宣传推广,形成示范引领效应。建立监测、举报、核行等机制,常态化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工作,统筹推进精简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规范抽调借用等工作,构建起各部门齐抓共管的格局,建立起减轻教师负担、规范与教学无关的社会事务进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弘扬 教育家 精神 加强 时代 素质 专业化 教师队伍 建设 心得体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