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教学补充 (教学原则).docx
《第三章 教学补充 (教学原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 教学补充 (教学原则).docx(1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教学实施能力真题回顾2016年真题】【案例分析题】一位数学老师在教圆的周长计算一课时,做了如下设计:老师首先请同学们想办法用学具分别量出大小不同圆的周长。当学生用“滚动”的方法测量出一个圆形水杯的周长时,老师问:“圆形花坛也能竖起来滚动吗?”这使学生不得不另辟蹊径,想出来“绳绕”的方法,而老师此时又将一个系有线绳的小球在空中旋转一周,提出“这个圆的周长还能用绕绳的方法来测量吗?”实践证明“滚动”和“绕绳”的方法都有局限性。老师趁势问:“正方形的周长是它边长的4倍,那么能不能探索出计算圆周长的普遍规律呢?”这一问题又一次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唤起全体学生动手实践的兴趣。经过学生们的认真操作、
2、观察、思考、实践、脸证,终于发现了圆周长的计算方法。阅读以上案例,回答下列问题:(1)试分析在本案例中,该教师运用了什么教学原则?(2)你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如何贯彻该教学原则?要求:逐题作答,写清题号;判断准确,分析合理;总字数400字以内。一、教学的概念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在我国,教学是以知识的授受为基础的,通过教学,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二、教学的任务教学任务受人们追求的教学价值取向决定,它指明各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应实现的目标要求。确
3、定教学任务,要以教育目的、学生年龄特征、学科的特性以及教学的时空条件等因素为依据。教学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教学的一般任务如下:(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教学的首要任务。(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三、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构成的一种双边活动过程,即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培养思想品德的过程。(一)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一般来讲,教
4、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是学生与其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具体体现在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同学生完成这些任务的需要、实际水平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实际上是学生认识过程的矛盾,因此,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二)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是认识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目的在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把社会历史经验变为学生个体的精神财富,不仅使学生获得关于客观的映象即知识,也使学生个体获得发展。具体表现为:1 .认识的间接性学生认识的客体是教材,教材是对客观世界的间接反映,即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已知的间接经验。学生是通过认识教材来最终达到认识客观世界的目的。2 .认识的交往性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
5、边活动,教学活动是发生在师生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学生的认识如果离开了师生在特定情境和为特殊目的进行的交往,教学活动的概念就可以扩大到生活教育的领域。3 .认识的教育性教学中学生的认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认识是发展的,认识中追求与实现着学生的知、情、行、意的协调发展与完全人格的养成。4 .有领导的认识学生的个体认识始终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区别于一般的认识过程,教学认识是在主客体之间“嵌入”一个起主导作用的中介因素一一教师,形成学生(主体)一一课程与教材(客体)一一教师(领导)相互作用的特殊的“三体结构”。四、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教学工作是由课内外多方面的活动组成的。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程
6、序包括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等。这几方面的工作使学校教学工作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上课是中心部分,其他活动为上课的辅助性活动,都必须围绕上课来进行。(一)备课教师要上好课必须先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备课是课堂授课的必要前提,更是上好一节课的先决条件。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从根本上说,决定于教师自身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但认真备课对于保证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意义。1.备课需要做好的工作“备课”就是教师课前所做的准备工作,它是教师充分地学习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开发课程资源和了解学生,弄懂弄通为什么教、教什么、学生怎么学、教师怎么教,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设计
7、出目的明确、方法适当地教学方案。(1)钻研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在研究教材之前,一项必备的工作是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因为教材是课程标准的依托,没有理解课程标准,备教材往往备不到点上,效果会大打折扣。备重点并不是每个内容都是重点,也不是每部分内容都需要“平分秋色备重点这项工作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要抓住教材的重点内容。所谓重点内容乃是教材中最主要、最基本的内容。二是写教案时要确定每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重点的一般标准有三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区分教材重点与教学重点教材重点是就教材的具体内容而言。学习重点则是指那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着力加以讲解,要求学生学习时特别加以关注的“知识点”。教材重
8、点必然同时是教学重点;而教学重点不仅指教材重点,还包括那些虽不属于教材重点但必须加以讲解的内容。教材重点是由其所在地学校的整体水平决定的,而教学重点则是由学生的实际情况决定的。确定难点确定难点必须遵循以下两条原则:A.按知识发展的一般规律确定;B.按学生认识的一般规律确定。对学生来讲,难点往往是那些对学生说来比较生疏而带技巧性的内容。把握“紧扣课本”与“适当补充课外内容”的关系“紧扣课本”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让学生熟悉课本内容;二要尊重教材;二是提出复习题、布置作业均要以课本为主要依据,即使有必要补充一些课外习题,其难度也不应超过课本上练习题的难度。(2)熟悉和钻研本门学科的教材教师要在钻研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三章 教学补充 教学原则 第三 教学 补充 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