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看“第二个结合”的中国化时代化.docx
《从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看“第二个结合”的中国化时代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看“第二个结合”的中国化时代化.docx(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从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看“第二个结合的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和中华文化中的“和”文化都是在肯定矛盾存在的前提下努力探寻人人为公的理想社会的实现之道,二者的相互契合使得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能够实现中国化时代化。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学说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既赋予前者以中国形态,又赋予后者以时代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两个结合”的重要价值并重点阐明“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指明了方向。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第二个结合”的重要论述为主线,近日向全球发布智库报告改变
2、中国的“第二个结合”一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理论创新与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孕育了独特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中华文化中的“和”文化赋予了中华文明以人文底蕴,集中体现了中国人对待一切社会关系的基本态度,也彰显了中华文明对待世界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开放胸怀。矛盾学说在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国“和”文化相结合,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中国
3、化时代化的发展。其一,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与中华文化中的“和”文化相互契合,在承认矛盾的基础上勾勒出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理想社会,为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中国化时代化奠定了文化根基。中华文化中的“和”文化蕴含着和平、和睦、和谐理念,“和”并不意味着“同”,二者的差别在于是否承认差异性的存在。在论语中,先秦思想家孔子便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意味着和谐而又不失去原则,存异而又不相互冲突,体现的是彼此尊重、互相包容的处世之道。中华文化的“和”文化始终蕴含着“和而不同”的哲学智慧,即在肯定矛盾存在的前提下尊重差异性,在承认多样性的基础上寻求有序、和谐、均衡、兼容的统一性,最终以实现天
4、下为公、讲信修睦的大同理想为美好憧憬。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一切矛盾事物既相互对立相互斗争,又在一定条件下彼此联系,相互联结和相互转化。马克思主义虽强调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但其社会理想并不在于构建一个充满对抗性的社会。因而,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和中华文化中的“和”文化都是在肯定矛盾存在的前提下努力探寻人人为公的理想社会的实现之道,二者的相互契合使得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能够实现中国化时代化。其二,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与中华文化中的“和”文化相互成就,造就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塑造了中国共产党独特的斗争精神。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学说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马克思主义 矛盾 学说 第二 结合 中国化 时代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