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的身体美学:唐代文身艺术刍议.docx
《实践的身体美学:唐代文身艺术刍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践的身体美学:唐代文身艺术刍议.docx(7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实践的身体美学:唐代文身艺术刍议身体不仅是具有感知和鉴赏能力的审美主体,还是被观看、被装饰、被塑造的审美对象。从原始人类打磨贝壳兽骨,并穿孔串连作为颈饰以增添身体魅力,到现代人类通过化妆美容,甚至整形变性以实现身体蜕变:从社会大众广泛参与体育运动以强身健体,到越来越多的人积极投身瑜伽、太极等修行之术以修身养性,自远古而当下,由外表而内在,人们对自我身体的审美塑造从未停歇过。在人类观看身体、塑造身体、记录身体的各种可能途径中,自旧石器时代至今而延续了数千年之久的文身,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现象,经历了从图腾符号到刑罚标记再到时尚象征的演变过程,终而为当今社会的部分青年所青睐。事实上,作为种审
2、美风尚,文身在唐代社会的风行程度远非今日所能想象。唐朝社会以其文化上的开放包容和经济上的空前繁荣,促使文身实现了由独刑之罚向身体艺术的转变。唐代文身技术之纯熟高超,文身阶层之广泛多样,文饰图样之丰富多彩,文身内容之包罗万象,不仅造就了唐代社会蔚为大观的文身之风,还承托和引领宋代文身举攀上了中国古代文身之巅峰。一、文身意涵之历史变迁文身作为一种古俗,由源发之初的图腾符号,到上古时代的刑罚标记,再到唐代的身体艺术表现形式,经历了个漫长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依身体美学首倡者舒斯特熨关于身体美学之不同维度的划分之法,不同于分析的身体美学专于制造理论或生产文本,有别于实用主义身体美学重在提供身体关怀的实用
3、方法,实践的身体美学旨在通过规范化的身体操作实践,提升人对其身体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以便推进“更加肉身化的审美147.立足于身体美学的观照视域,在人体之上绘刺各式着色图案或花纹,以刻骨切肤的附丽之美展示身体之别样魅力的文身,可谓是实践的身体美学之独特的案例范式。当然,文身并非自发端之时便具有身体审美之意涵,及至唐代才成为一种身体审美实践的。从出土的甲骨文看,“文”字至迟在殷商时期便已出现,而关于“文”之原初语义,说文解字中说:“文,错画也。象交文。”所谓“错画”,即交错杂合之文字笔画。朱芳圃殷周文字释丛的解释则为:“文即文身之文,象人正立形,胸前之J、乂即刻画之文饰也。文训错画,引伸之义也。
4、”267依朱芳圃之看法,从文字的象形来看,其本意便指文身,即刺画花纹,“错画”之解,恐为后起之义。故此,有学者直接认为:“不论人类的文化,还是人类的文明,最初都不是起源于仓颉老爷子造出来的象形文字,而是发端于有巢氏在自己身上挥洒颜料的准时尚冲动。也就是说,不是文字之文成就了最早的人类文化,而是文身之文成就了最早的人类文化。”网24可见,文身作为“人猿相揖别”的自觉化行为,是人类由动物化趋向人化的一种见证。作为一种起源极早的民俗事象,文身曾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的原始民族,中国古代先民的文身现象也颇为普遍.尽管德国艺术史家格罗塞在探究艺术起源时指出,原始部族的画身、蒯痕、刺纹等身体装饰有的是作为部落
5、的符号标记,有的起到有宗教象征作用,还有的则具有纯粹的装饰意义,但即便是具有审美意义的身体装饰依然具有吸引异性和恐吓敌人的实用功能。“原始的装演就大体而且全然不是作为装饰之用,而是当作实用的象征和标记”4234,事实也确实如此。“中国古代各民族的文身习俗,也颇具代表图腾记号和宗教魔术的用意”537,中国古代的文身起初便是作为图腾象征和巫术符号,而在趋利避害、拜神庇佑的意义上得以流传的。中国古代文身部族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和西南丛林地区,以及荆楚一带的长江流域的湖泊区。如礼记王制中说:“东方日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也。”庄子逍遥游中也说:“越人断发文身。”生活于沿海和丛林,或傍水而生的部族,被华
6、夏人称作夷、越、蛮、糠。不同于中原地区相对安稳的农耕作业,“蛮夷之人”的渔猎生活需要从深水中取食,同猛兽争夺生存空间。当中原农耕者跪拜祖先和社稷之神,以求风调雨顺之时,“蛮夷之人”则刺刻猛落图案于肌体,扮成兽类之模样,潜入大海、深入山林,为生计而与大自然搏斗。汉书地理志中所说:“文身断发,以避蛟龙。”淮南子原道训也曾提到:“九嶷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于是民人被发文身,以像鳞虫。”文身者纹上龙形或鳞片状文身,便可获得强大的心理暗示,仿佛化身蛟龙,悍勇无畏。因文身并非源由于传统的华夏之地,故常被汉人视之为伤风败俗之蛮夷陋俗,加之其雕刻时需经受难耐的肌肤之苦,文身作为“果刑被中原人用作惩戒罪犯的刑罚
7、手段也便不难理解。据尚书目刑记载,鲸堪之刑首创于轩辕黄帝。轩辕氏击败蚩尤之后,为彻底收服蚩尤残部,故创立了包括墨刑以示威慑。周礼司刑中也有提及“墨罪五百”,郑玄注也说:“墨,独也,先刻其面,以墨室之。者刻额为疮,以墨室疮孔,令变色也。”作为五刑之一的踪刑或刺刑,便是在犯人面部或额头刺字或图案,再染黑形成永久印记而以示惩戒。据载,五代晋天福年间始有剌配之刑,意指在犯人面部刺字以示罪责,并发配流放边疆荒原。宋之后广为应用流传,并将其列入法志,后于水浒传中亦可窥得一斑。“伴随着人类文化在整体上从野蛮进展到文明,时尚文化也在善于提炼升华的精神心灵的改造下,同步地从野蛮跨越到文明,在感性形象方面炫得越来
8、越优美,越来越雅致厂网30在唐代社会以其前所未有的开放与包容,广泛接纳少数民族的奇风异俗等外来文化的过程中,文身这种古老而乂时尚的感性炫象活动,自然而然地得到了浪漫自信的唐人之青睐,渐成审美风尚而广为流行。事实上,文身艺术在唐代社会的流行也并非一蹴而就。据段成式酉阳杂俎所载:“街肆恶少,率髡而肤札,备众物形状。持诸军张拳强劫。”776唐代社会最初的文身者多以刺头、武人为主。“下层人也为社会提供时尚的候选,既是文化民主化的结果,也是文化民主化的心得标志和阶段。它标志着下层人已经不是只靠模仿上层来追求特殊性和特任的关注,还通过风格上的叛逆,通过标新立异。6正因并非由上层阶层所发起,文身仍被鄙之以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实践 身体 美学 唐代 文身 艺术 刍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