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族人生礼仪服饰研究综述.docx
《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族人生礼仪服饰研究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族人生礼仪服饰研究综述.docx(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20也已80年代以蝴族人生利仪3艮饰研究综述近年来,传统礼仪研究方兴未艾。民俗学家仲富兰将礼“仪”作为一种词汇现象对其进行阐述,认为“礼”伴随者特定民族、族群或国家的历史,是制度化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而“仪”是与礼相应的各种仪式,人生礼仪就是在一生中几个重要环节所需要经历的具有一定仪式的行为过程。其中,诞育礼、冠笄礼、婚嫁礼、丧葬礼是中国传统社会中贯彻人生、彰显人伦的四大礼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历程的深入推进,许多传统礼仪和民俗实践不断革新,符合新时代背景的礼仪秩序逐渐被构建,人生礼仪研究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2。服饰作为一种形式载体,在人生礼仪语境中发挥了重要的文化中
2、介作用。人生礼仪服饰是指民间百姓在生、婚、丧、祭等活动中穿着服饰的总和,历时千年未曾断绝,西周时期的宗法社会规制中已形成,在后世改朝换代、异族入侵的政变中兴盛与衰微,其中的优良基因至今仍保留着文化活力。人生礼仪服饰作为一种媒介,以礼俗活动为中心,将人与社会、民族、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族群、一个时代、一类文化、一种制度的缩影,不仅承载了中华民族千年积淀的文化精髓,而且对当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社会规范塑造、民族认同提升、文化产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考虑到人生礼仪服饰也面临着全球化视野下的文化单一性,西方时尚话语体系卜的文化移植等问题,因此,延续传统人生礼仪服饰的思想内核,挖掘新时
3、代礼仪服饰的文化精髓,发挥其葆育传承的能力是当今学界服饰文化探索中必须直面的难题。本文通过管窥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族人生礼仪服饰文化研究,找出其在多学科交叉发展态势中的问题聚焦、薄弱环节及未来趋势,帮助传统礼仪服饰文化基因在复杂多元的当代文化环境中寻找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的有效路径,推动中国传统服饰礼俗互动的现代变迁,为传统服饰的科学化研究、实践性传承提供多元途径。1汉族人生礼仪服饰研究现状量化分析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华艺文献数据库、华艺电子书数据库、WebofSCienCe为检索数据库,使用高级检索,检索与“诞育服饰“冠笄服饰“婚嫁服饰“丧葬服饰”相关的中英文关键词,经过整理,得
4、到如图1所示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族人生礼仪服饰相关专题类研究出版物和发表论文数量分析。由图1可知,四大汉族人生礼仪服饰研究热度和发展态势各有特点,需要从局部和整体进行综合分析。从整体上来说,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礼仪服饰研究中,虽然没有专项讨论诞育服饰、冠笄服饰、婚嫁服饰的文献,但对于丧葬服饰的研究3已率先开始。笔者认为这与考占发现有重要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葬服及陪葬品等出土实物的挖掘为丧葬服饰的实证研究创造了物质条件。从局部上来说,诞育服饰和婚嫁服饰研究起步虽晚于丧葬服饰,但前两者的研窕热度不断攀升。2006年,第一本与传统儿童服饰相关的图册类专著近代中国童装实录4问世,诞育服
5、饰出版物和发文量总数于2019年达到峰值;婚嫁服饰自2011年之后,其发文量超过丧葬服饰,成为四大人生礼仪服饰中关注量最高的一品类,并分别于2015年和2020年达到峰值。相较于其他三类,冠笄服饰研究的关注度持续保持低位,这与中国现代社会对于传统成人礼仪、冠笄服饰文化的认知和普及程度不高有一定关系。通过对期刊论文作者的梳理,发现以历史学为学科背景的丁鼎多以独立作者的身份发文,以服装专业为背景的梁惠娥则基于师生结构和团队协作的内部合作关系发文。从发表时间上来看,2014年以前的研究以丁鼎、赵澜、范志军等历史系学者为代表,2014年以后逐渐有梁惠娥、崔荣荣、张竞琼、李雁等一系列服装系学者投入研究,
6、其中,相较之于历史系作者,服装系作者之间的合作次数较多,彼此的关联性较强。图3的研究机构共现图反射出与作者共现图类似的发展态势。具体来说,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节点和标签明显大于其他机构,说明在此议题上来自该机构的作者频次较多,其次为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烟台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服装专业较为突出的东华大学、北京服装学院、江西服装学院也紧随其后。从整体上看,机构涉及的学科专业涵盖了历史系、中文系、哲学系、服装系、美术系等众多研究方向。机构合作主要以高校合作居多,也存在以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院为代表的研究所间的合作,但整体的关联性较为薄弱。2汉族人生礼仪服饰研究现状定性分析经过量化分析后可知,
7、国内关于人生礼仪服饰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前期多以单一学科视角为切入点,而后研究视野丰富多元。同时,人生礼仪服饰四大类别的研究历程各不相同,需要进一步对其成果集成与视野聚焦进行详细探讨。2.1 民间民俗视域下的汉族诞育服饰研究从前文时区图可视化分析可知,关键词“儿童服饰”与“习俗”存在共现关系,说明在前期的传统诞育服饰研究中伴随着儿童成长过程的服饰习俗研究,尤其是能够为儿童驱邪避灾的服饰仪式研究。许星的中国传统儿童服饰习俗的形式与内涵初探5是早期对于传统汉族诞育服饰探索性研究的代表,文中提及的三朝仪式、满月仪式与五毒肚兜、蛤蟆蛙裹肚、虎头帽、虎头鞋、长命锁等是儿童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服饰
8、习俗和服装样式,为后世研究传统诞育服饰提供了定的参考价值。张宁宁等立足于传统童装中的典型“虎”纹样及“虎”造型,认为“虎”的服饰现象具有符号象征意义,总结出儿童“虎”服饰是实用功能和民俗文化的共同体。21世纪初,随着对于传统服饰抢救传承、研究挖掘的呼吁,以王金华、钟漫天为代表的服饰收藏家相继出版儿童服饰图录类专著中国传统服饰:儿童服装、中国童装文化,这为后世学者的实证分析提供物质支撑,由此发展出了对囤涎9-10、肚兜11、袄褂12等某一品类,山西、安徽等某一地区13,近代、民国时期等某一时期14童装的专题性研究。此外,鲁闽15借助图像学视角,以宋代婴戏图为参照物,辨识出宋代童裤的类型包括开裆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 世纪 80 年代 以来 汉族 人生 礼仪 服饰 研究 综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