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空间结构抗震设计标准可编辑.docx
《2024空间结构抗震设计标准可编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空间结构抗震设计标准可编辑.docx(70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空间结构抗震设计标准1总则12术语和符号22.1 术语22.2 符号23基本规定43.1 一般规定43.2 建筑形体及抗侧力构件布置的规则性63.3 地震反应观测系统124地震作用及结构反应计算144.1 一般规定144.2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174.3 时程分析方法224.4 罕遇地震弹塑性分析255空间结构抗震验算与设计285.1 抗震承载力验算285.2 抗震变形验算325.3 抗震性能化设计335.4 抗震构造346空间结构的隔震与减震设计376.1 一般规定376.2 隔震与减震产品的技术要求436.3 隔震设计方法466.4 减震设计方法556.5 连接构造57附录A多向多点反应谱法
2、计算公式60本标准用词说明66引用标准名录67.o.为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建筑工程防震减灾的法律法规,实行以预防为主的方针,使空间结构经抗震设防后,减轻结构的地震破坏,避免人员伤亡和次生灾害,减少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制定本标准。1.0.2本标准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6、7、8和9度地区,采用拱、平面及立体桁架、网架及网壳、单层与双层索系、张弦结构、斜拉结构、索穹顶等形式及其组合而成、采用轻型屋面的空间结构抗震、隔震及减震设计。【条文说明】因为后续章节对空间结构规则性等方面的规定,主要基于轻屋面空间结构的科研工作,所以本标准的适用范围限定为轻型屋面,不适用于大跨楼面,如上人连廊等。“轻型屋面”指采用金
3、属屋面、玻璃屋面或二者之组合且为不上人屋面。1.0.3空间结构的抗震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术语和符号2.1 术语2.1.1 空间结构spatialstructure可以承受不在同一平面内的外力,具有较大跨越能力且计算时按空间受力考虑的结构,也称大跨度结构。2.1.2 广义扭转位移比generalizedtorsionaldisplacementratio在规定水平力作用下,计入各抗侧力构件不均匀变形、反映空间结构平面布置规则性的指标。2.1.3 抗震性能化设计performance-basedseismicdesign基于结构承载力和延性合理匹配来选定性能目标
4、的抗震设计方法。2.1.4 基础隔震baseisolation隔震层设置在建筑物底部的隔震体系。2.1.5 层间隔震inter-storeyisolation隔震层设置在建筑物底部以上某层间位置的隔震体系。2.1.6 屋盖隔震roofisolation隔震层设置在建筑物柱顶或墙顶与顶层屋盖之间的隔震体系。2.1.7 极罕遇地震veryrareerathquake在设计基准期内年超越概率为IO-的地震动。2.2 符号2.2.1 作用和作用效应V 空间结构对应于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地震剪力;VEhkV 空间结构对应于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的竖向地震力;S地震作用效应与其他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C地震时空
5、间结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2.2.2 材料性能和抗力R结构构件承载力;几何参数1.垂直地震输入方向的结构尺寸;1.a偏心率。r-空间结构回转半径。r2.2.3 计算系数Re广义扭转位移比;。空间结构广义扭转角;乙一一水平地震剪力系数;4竖向地震作用系数;so一一隔震结构的水平地震剪力系数;yRE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Ro构件内力多点地震附加作用系数。2.2.4 其他Xij/振型i节点的X方向相对位移;Yu/振型i节点的y方向相对位移;/振型i节点的Z方向相对位移;m质点(或质点组)总数。3基本规定3.1 一般规定3.1.1 空间结构的抗震设防烈度必须按国家审批、颁布的文件确定。一般情况下,抗震设防
6、烈度应采用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确定的地震基本烈度。【条文说明】抗震设防烈度是按国家规定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一般情况下取50年内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空间结构通常是整体结构的一部分,一般与下部主体结构采用同样的抗震设防烈度和抗震设防类别。3.1.2 抗震设计的空间结构,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的规定确定其抗震设防类别。本标准中的甲类建筑、乙类建筑、丙类建筑分别为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中的特殊设防类、重点设防类、标准设防类的简称。【条文说明】建筑工程的抗震设防类别,是根据建筑遭受地震破坏后,可能造成人员伤亡
7、、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社会影响程度以及建筑在抗震救灾中的作用等因素,对各类建筑所作的抗震设防类别划分。按照空间结构的特点,具体分为特殊设防类、重点设防类、标准设防类,分别简称为甲类、乙类和丙类。3.1.3 空间结构及其支承结构的选型和布置,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1 应具有合理的刚度和承载力分布,不应出现局部削弱或突变,形成薄弱部位。应能保证地震作用合理分布,不应产生过大的内力、变形集中。对于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其抗震能力。2 应能将空间结构的各向地震作用有效地传递到下部支承结构,避免采用多级传力体系。3空间结构及其支承结构应合理布置,避免产生过大的地震扭转效应。4支承结构提供的约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4 空间结构 抗震 设计 标准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