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十二讲讲稿第一讲认识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docx
《传统文化十二讲讲稿第一讲认识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文化十二讲讲稿第一讲认识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docx(8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第1讲认识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同志们好:今天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学习认识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我们以问题的方式来和大家一起探讨。第一,什么是传统文化,何谓“有知识,没有文化?第二个问题就是“在现代社会,传统文化是否已经过时了?第三个问题就是“传统文化是愚民的精神鸦片吗?首先,我们看第一个问题,什么是传统文化?何谓有知识,没有文化?这个传,就是传承、流传的意思。这个统,原来是指蚕丝的统绪。从这两个字告诉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它是善道有统、源远流长的文化,而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谓的传统文化,就是我国自古以来流传至今的以儒释道为主体,以诸子百家为补充的志于道的文化。那我们在这个系列讲座之中,都是
2、以这一个定义来讲传统文化。那我们看什么是文?这个”文后来的意思就是文章、文字、礼乐、曲调,当然也包括了建筑、雕塑等等。在这里,我们就提出了一个问题,说四大文明古国,为什么唯有中华文明承传至今?其实是和它的汉字和文言文发明有关系。正是因为汉字古今一致,行文基本不变,所以使得中华文化、中华文明承传至今。比如说我们现在孩子们上语文课,我们认为这个语和文是一回事,实际上它是两码事。这个语,就是我们的日常用语,这个文就是我们写文章的文字。中国古人发现,如果我们的日常用语和我们写文章的文言,如果不加区分的话,会有什么弊端呢?我们的日常用语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扩展,不断地丰富。比如说我在国外生活了四年半,
3、再回到中国的时候,有很多词就看不懂了。比如说什么叫粉丝?什么叫“顶?什么叫pk?这些都是外来语,就直接用在我们的日常用语里,如果一个人不在这生活四五年这些就听不懂。如果我们怎么说就怎么写,那过四五年就有很多的词看不懂,再过十年八年,再过上百年上千年,如果后人再看前人所写的东西,就完全不知所云,就像读天书一样了,那这样就没有办法把我们的智慧承传下去。中国的古圣先贤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在写文章传达思想、传达经验、传达智慧的时候,都采取了统一的文言文的格式。那这有什么好处?只要后人也学了文言文,他掌握了这种标准化的书写工具,他就可以回到几千年前和孔子、孟子直接交流,他们的智慧文化就可以承传下去。所
4、以,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华文明承传至今确实不是偶然的,有祖先的智慧在其中。这个文字,包括文言文,相对于西方的文字而言,它都能够保持不变,所以才能够把智慧承传。而这个“化,就是人受教而变化的意思,本意是教行。凡是以道业诲人为教,人能够接受这个道业,变化气质、远过迁善,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若干变革,这个变革就称为化。文化二字合而言之,就是以文字、文章、礼乐、曲调,当然包括雕塑、建筑等形式,变化人的气质,达到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的目的。所以这个文化合而言之就是以文化人。从这里我们就知道了什么叫“有知识,没有文化。比如说我们经常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士,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把这首唐诗倒背
5、如流,考试的时候答一百分,默写下来一个字都不错,但是我们在吃饭的时候,还会把米饭、馒头扔得到处都是,不懂得节约、珍惜粮食,这个就叫有知识,没有文化。因为我们学了这首诗,对于我们的行为方式,对于我们的气质没有产生变化。所以我们学习传统文化最要避免的一个倾向,就是不要把它当成知识来学习,而与我们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生活工作毫不相关。所以我们现在提倡学儒,而不是仅仅的“搞儒学。那么学儒和“儒学的区别何在?中庸上有一句话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后边还有一个笃行之。如果没有这个笃行之,那就是“搞儒学”,有这个笃行之,能够知行合一,这个就是学儒。我们想象一下,孔老夫子他带徒弟的目的,他教授生
6、徒,并不是希望这些学生能够写出长篇大论,能够去评博士、评教授,而是希望对他们的人生有所启发,这就是读书志在圣贤,和我们现在很多人读书的目的就大不一样了,现在很多人读书志在赚钱。在论语上有四句话特别的重要。它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一句话可以说是儒家的总纲领,也就是说,我们学儒目的是什么?目的是要“求道,而求道的方法和求学”的方法就有所不同,这个不同何在呢?老子上也说了,它说:“为道日损,为学日益。学习道的方法、求道的方法,它是要减损,所以学道的过程不是一个逐渐增加的过程,不是学得越多越好、广学多闻;而为学的目的是求得广学多闻,求得知识越多越好。但是中国的古圣先贤告诉我们,你知道得
7、再多,只要你有知就会有所不知。你看整个世界的知识是一,你只要有知的,那一定有不知的。那怎么样做才能够达到无所不知?那就是必须求无知,无知起作用才是无所不知。用这个镜子来比喻,镜子上面什么都没有,所以胡来现胡,汉来现汉,就是外国人来了会现外国人的相,中国人来了会现中国人的相。为什么它能够现所有人的相?因为它本身没有图像,这个就叫无知,而这个无知起作用就是无所不知。所以我们说中国的文化是志于道的文化,它就和志于学的文化、求知的文化是不同的,它是求智慧的文化。而智慧是本自具足,就是大学上所说的明明德,这个明德,就是我们本来有的一种智慧明德。“游于艺”,游者,泳也。什么叫游?就是要到深层次的去游,这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传统文化 十二 讲稿 第一 认识 坚定 文化 自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