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科危重病人护理常规一、危重病人基础护理常规二、昏迷患者护理常规三、休克患者护理常规四、呼吸衰竭护理常规五、心力衰竭护理常规六、惊厥护理常规七、高热护理常规八、细菌性痢疾护理常规危重病症护理常规(一).
-
儿科基础、养分性疾病阅题型:单选小儿各年龄分期,正确的是A.围产期,生后脐带结扎至生后7天B.新生儿期,生后脐带结扎至生后56天C.婴儿期,生后至满2岁之前D.幼儿期,生后满1岁至满3岁之前E.学龄前.
-
J阚名词说明汇总生长发育:指小儿机体各组织、器官形态的增长和功能成熟的过程。生长是指儿童身体各器官、系统的长大,可有相应的测量值来表示其的量的变更;发育是指细胞、组织、器官的分化与功能成熟。平均须要量.
-
儿科主治医师相关专业知识考试试题答案及解析()【单选题】第1题下列适宜制成馔胶囊剂的药物是A药物的水溶液B遇湿热不稳定的药物C刺激性较强的药物D风化性药物E吸湿性药物【正确答案】:B【本题分数】:1.
-
儿科优质护理服务措施为了更好地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工作,使护理服务更加贴近临床,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儿科特制定优质服务措施如下:一、营造温馨的住院环境。针对儿科的病房特点,依据儿童心理和行为设置独特的环境.
-
感冒(上呼吸道感染)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儿科杂志2009年1月刊(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学分会)制定小儿感冒临床诊断指南:1.1以发热、恶风寒、外塞、流涕、喷嚏、咳嗽等。感冒如.
-
儿科住院病历规范化书写周Wt平1一皴状况,精确、具体.2主诉头侵与艮/):凝练、柿确.【例】发热2天一间断性发热2天发觉脾脏肿大半年发觉脾脏进行性肿大半年皮肤、粘股黄染3天皮肤、粘股渐进性黄染3天抽摘.
-
儿科住院患者健康教化工作流程和要点4小时内完成科室制度、环境、作息时间、查房时间、探视时间、管床医生、责任护士、护士长、科主任的介绍住院期间进行宣教包括临床表现、药物和特别治疗的留意事项、化验项目、饮.
-
1 .如何对小儿年龄进行分期胎儿期:从受精卵形成到胎儿诞生为止,共40周.(280天)新生儿期:诞生脐带结扎至生后28天包含婴儿期内婴儿期:生后至1周岁,包括新生儿期幼儿期:1至3岁学龄前期:3至6岁.
-
J科临床抗生素的使用Ir都医科高校附属北京JIJ1.医院刘小荣写在课前的话每一个医生都应当能够合理运用抗生素。抗生素的临床药理是人体、药物和病原菌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同部位的感染,常见的致病菌不.
-
篇一:儿科医生2013年度工作总结科医生2012年度述职报告葛市人民医院儿科高晓瑛先,感谢院领导对儿科工作的关切,感谢科室主任和同事们对我工作的支持,让我在这个岗位上不断地成进步步。儿科是个工作量大、.
-
儿科临床用血指征红细胞输注指征:(1)一般儿童红细胞输注指征:DHb60g1.或HCt0.20,伴有明显贫血症状。2)急性失血(如消化道大出血)或急性非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如G6PD缺乏症急性溶血期、遗.
-
第一章急诊科部分第一节高热抢救流程其次节小儿惊厥抢救流程第三节小儿气道异物急救流程第四节过敏性休克抢救流程第五节小儿颅内高压抢救流程i:溺水史;面部青紫肿胀、双眼充血,口腔及鼻孔充溢血性泡沫;
-
篇一:2016儿科优质护理承谄书016儿科优质护理承诺书儿科优质护理承诺书随有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医疗市场的竞争日已激烈,医院的服务意识,服务方式.服务看法变得突出和再要起来。医院要在社.
-
儿科医生进修自我鉴定为期1年的进修学习刚刚完毕,我又回到了我所熟悉的工作岗位。首先要感谢医院、领导赐予我这个宝贵的时机,还要感谢各位同事,因为他们的辛勤工作,使我安心完成学业。我进修的单位是中国人民解.
-
簿一:儿科医师询位职责科医师岗位服费、儿科医师在医疗工作中对儿童疾病,矍幼儿常见病、多发疾迸行诊疗,严格执行儿科诊疗规章制度、诊疗常视和技术规程操作。2、按规定书写病历及各种医疗记录,坚持仔细、细心、.
-
儿科医师进产房制度1、要求在产科设有儿科医生,以便进一步加强产儿科合作。儿科医生24小时值班制,负贪管理新生儿。2、进产房的儿科医生必需定期参与心肺复苏培训,要求考核合格,持证上岗。在产房里每一位新生.
-
儿科专家讲座讲座笔记(看看你就知道有多重要)1、小孩发热推断A.头发热,屁股、耳朵不热,则为生理性发热,一个月一次正常,不用急,且对身体好,不要用药或用点中成药,如小柴胡、正柴胡、清开灵,返魂草,蒲地.
-
儿科医生实习心得体会儿科在如今医学地位中至关重要,儿科学探究从胎儿到青春期儿童有关促进生理及心理安康成长和疾病的防治。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儿科医生实习心得体会5篇,欢送大家来阅读。儿科医生实习心得体会.
-
儿科护理常规一、儿科一般护理常规1 .接到入院通知单后,热忱接待患儿,依据病情适当支配床位.防止交叉感染,做好入院宣教。2 .测量体温、脉搏、呼吸。病情危重、发热的患儿,应每4小时测量一次,或遵医嘱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