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源》的后现代性读解-APost-ModernReadingofOriginbyDanBrown.docx
-
资源ID:996439
资源大小:27.51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本源》的后现代性读解-APost-ModernReadingofOriginbyDanBrown.docx
本源的后现代性读解APost-ModernReadingofOriginbyDanBrown作者:朱丽娟作者简介:朱丽娟,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原文出处:外国文学动态研究(京)2019年第20191期第15-22页内容提要:丹布朗的新著本源,再次以侦探小说的形式,展开了宗教与科学之间的论战。故事的展开,融符号学、艺术史、建筑学、神学、人类学、同性恋、人工智能等元素为一体,探讨人类“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本源”问题。在延续前续作品主题设定、人物设置和叙事技巧的同时,布朗将后现代性中的主体消解、身体征用、颠覆性等重要问题,巧妙合理地运用到故事的铺陈中,彰显出当代作家创作上的后现代主义自觉。期刊名称:外国文学研究复印期号:2019年05期关键词:丹布朗/本源/主体消解/身体征用/颠覆性曾以达芬奇密码等多部畅销书享誉世界的美国当代文化悬疑小说家丹布朗(DanBrown,1964-),又以新著本源(Origin,2017)引发了西方社会之于"宗教与科学论战”的新一轮关注:抛出了对人类的本源(Origin)问题的终极思考和追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作为人类历史上的基本哲学问题,一直经受世人叩问并引发不少争执。一直被上帝造人说笼罩了上千年的欧洲社会,直至达尔文之后一个多世纪,依然未能彻底摆脱对“神创说”的信仰。虽然也曾有不少反对者或质疑者出现,但信奉同一个上帝的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传统上都承认人类的本源在上帝那里。随着日心说被认可、考古的发现、航海技术的发明、科技的发展,1853年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提出,人类历经漫长的世纪后,由动物中的类人猿进化而来,成为所有动物中最高级动物的人类,成了自然和世界的主宰。但现代社会,人们一边承认宗教改革运动作为一种重回圣经信仰的努力,给世人以启蒙,另一边又质疑因之带来的信仰缺失及产生的恶果。正如人类追求科技知识带来的便利和幸福感的同时,也遭到了现代科技和自然的报复。笛卡尔也一再"怀疑",仅凭现在的认知能力,人类无法认知真理的全部秘密。及至当代,人类的起源与自然的关系等问题,依然是萦绕于文学、艺术、科学、生物学、人类学、哲学等各个学科的重要问题。当代艺术更是以各种直观的方式,展开了对本源问题的挖掘和诠释。如科幻电影导演雷德利斯科特的异形(AIien)系列中预言,我们的本源来自欲杀灭我们的造物主,人类终将成为异形的宿主,进化为一种新的异形。不过正如汉娜阿伦特所言:现代人对起源上的信仰丧失并非由于宗教运动,也不能追溯到宗教改革和反宗教改革这两大宗教运动(二者的影响也不限于宗教领域)。况且丧失信仰并不等于把人抛回了世界,相反,历史证据表明现代人并没有被抛回这个世界,而是抛向了人自身。布朗的本源则把问题回溯到对人类"从哪里来,到哪去"的"本源"问题的追问。在顺承前几部以宗教与科学的论战为主题、以侦探小说形式为结构,集神学、人类学、符号学、艺术史、建筑学等学科为一体的创作模式后,本源巧妙地利用当下热门的人工智能、网约车、同性恋等热门话题,讲述一位身患胰腺癌的天才反思人类的出现和归宿,凭借钻研多年的科学发现,挑战现有宗教世界观,试图建立一种新的普世价值体系的文化悬疑故事。为了让“惊世发现"被人熟知,埃德直播自己被暗杀(实为自杀),并授意人工智能温斯顿,借助作为哈佛大学符号学教授的良师益友罗伯特兰登和秘友博物馆馆长安布拉的共同帮助,逐步将演讲内容公开于世的过程。这个连环故事的铺设,令后现代主义创作的几个重要关键词”身体的征用""主体消解""颠覆性"得以清晰彰显,也反映出当代作家在世界文化和思想潮流之下的创作上的后现代主义自觉。一、身体征用身体一直是后现代主义关注的重点。从阿奎那”作为灵魂形式存在"的身体,到梅洛一庞蒂的"有事情可做”的身体,福柯的"规训的身体",再到维特根斯坦所认为的"灵魂具有的最佳形态”的身体,到伊格尔顿的"作为身份的部分的身体”。身体经历了由主体身体到客体的对象之间的游移。在丹布朗的作品中,开篇即有的身体毁灭不仅是故事展开的必要条件,也是主体思想和理念得以不朽且不断被讨论的基础。细数丹布朗前期作品,数字城堡中的程序设计师远诚友加,天使与魔鬼中的科学家列奥纳多维特勒,失落的秘符中的共济会会员彼得所罗门,地狱中的天才遗传学家贝特朗佐布里斯特,达芬奇密码中的卢浮宫馆长、同时也是邮山隐修会秘密首领的索妮埃,都用身体献祭于整个案件。本源中的计算机天才埃德蒙,同样是身患绝症并在众目睽睽之下死于谋杀的祭品。在主要情节的设置上,作者丹布朗无时无刻不在征用诸角色的身体,主角埃德蒙则征用兰登、自己和几位宗教领袖的身体实现吸引全球关注的目的,造成了角色之间身体的相互征用。为避免演讲内容因太易传播而失去关注度,又或无法解密导致无见天之日,埃德蒙找来老师罗伯特兰登。埃德蒙声称这个演讲将会动摇宗教的根基,引发世界恐慌,兰登受邀而访。在演讲发布之前,分别与埃德蒙见面的天主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的宗教领袖纷纷面临险境。伊斯兰教领袖被神秘人劫持扔进了沙漠的无人之境,干渴而死。犹太教拉比也惨遭秘密杀害,与国王关系密切的天主教主教则被怀疑为幕后凶手。全球演讲直播当晚,埃德蒙以神秘的方式登场,引起在场三百名特邀嘉宾的欢呼和全世界三亿人的网络关注。演讲者正准备开讲时,兰登接到提醒埃德蒙有生命危险。还没等兰登上台阻拦,埃德蒙就被临时添加的T立嘉宾前海军中将阿维拉枪击而亡。阿维拉的妻女曾在反宗教人士发动的教堂恐怖袭击中惨遭杀害,此后极端仇视反宗教者,这次则成为刺杀埃德蒙的绝佳人选。本不在邀请名单上的阿维拉,在发布会人员入场的最后关头,经一通从西班牙王室打来的电话的授意获准入内(这通电话语音最后竟来去无踪,无迹可查)。埃德蒙被直接击中脑门而死,全场哗然。兰登作为现场唯一提前得知情报并欲登台阻止暗杀的知情者,遭到怀疑和追捕。筹备和举办这场演讲的准西班牙王妃,同时也是博物馆馆长的安布拉,被特工保护的同时也因私自允许阿维拉入馆而遭到怀疑。混乱场面中,兰登和安布拉逃离博物馆,阿维拉也乘坐网约车迅即逃离。直面埃德蒙身体惨烈消殒的兰登,痛惜天才学生惨死,决定找到凶手,并助其了却生前心愿一公布演讲内容。兰登带着安布拉闻过埃德蒙设置的以教堂为形式、以挖掘演讲内容为目的的重重迷宫。两人越是对隐秘知识充满渴望和好奇,越能造成二次热点效应,扩大事件的影响范围。在追逐过程中,阿维拉从圣家族大教堂形似DNA状的螺旋楼梯上跌落一本欲消灭兰登和安布拉的身体,却令自身悬置于生命之下。而阿维拉到底受谁征用杀死埃德蒙直到最后才被获知不仅和主教及帕玛尔宗教均毫无联系,而且正是埃德蒙精心策划的自杀步骤之一。尽管阿维拉的死亡超出了温斯顿的掌控,但其身体在状如生命本源的楼梯间作结的隐喻,也是作者抛给读者的连环套。整篇故事中,布朗对角色身体的征用,并不倚仗血腥暴力和庸俗性行为博取读者眼球。角色们的身体各具特征:老国王生命垂危,而且直到最后,读者才得知他的同性恋身份;胡利安王子之所以向安布拉求婚,很难否认同王子自幼缺乏母爱无关;杀手阿维拉在教堂袭击案中,失去了双腿;兰登教授,则如在前续作品中一样,一直患有幽闭恐惧症,正是这个症状坚定了其揭示隐秘知识的决心,也令读者在阅读中"享受他的症状”;美貌多才的博物馆馆长安布拉则无法生育。主体身体某部分功能的丧失,无论内在还是外在,都与情节有千丝万缕的隐秘联系。无法生育的安布拉能赢得急需拥有子嗣的王子的爱和求婚,更暗示了制造身体本源的身体如果无法作为孕育新生命的"本源"并非无意义,而恰恰是母性缺失下的女神崇拜。二、主体消解埃德蒙得知自己身患重疾,不愿却不得不承认自身的卑微。作为一个曾经被夸大的、臆想的、膨胀的主体,他到最后不得不沮丧地承认自己是个卑微的、低贱的和盲目的主体,最终要面临肉体消亡的命运。埃德蒙死后,人工智能温斯顿被置换为推动故事情节的直接主体。正如阿甘本评价泽西的神话学机器时所说:机器并不作为一种位于主体和已知客体之间的中性范式,而是进入到了认识主体本身的结构之中。埃德蒙的主体消亡之后,思想和精神未亡,他的思想需要通过演讲式语言传达出去。对布朗而言,语言早已凌驾于消殒的主体之上,摆脱主体随意选择、运用、支醋口宰割。消殒的主体无法通过身体,对语言的形态、面貌、节奏和韵律予以操纵、挑选或清理,因此,早就得知自己的身体即将被消除的埃德蒙,创造出人工智能温斯顿继续延续和传播自己的价值理念。温斯顿已经完全进入到埃德蒙的思考结构之中,成为埃德蒙完美的代言人。虽然本质上作为机器语言存在的温斯顿,是个毫无生命、墓无身体可言的一组代码、一套可以自我删除的程序,并在埃德蒙的程序语言的授意下,制造了一系列凶案,温斯顿却毫无负罪感,也无需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从始至终,借用前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的声音指挥一切的人工智能温斯顿,几乎曾令小说中几乎所有角色都陷入其语言陷阱而手足无措。不论是被杀死的伊斯兰教先知、犹太教拉比、被污蔑的神秘教派,还是兰登教授,都被埃德蒙极具吸附力的语言陷阱所吞并。埃德蒙的主体却早已被消解殆尽。小说最后公布的埃德蒙的演讲内容,是与“大他者"相对的"大主体":世界的主体并不是人,人不是上帝所创,而是宇宙物质的偶然组合而成。世间万物并非上帝制造出来给人类享用的,人类也不过是用来消灭能量的容器。换句话说,人类不过是一个个卑贱的、内部无序的、虽被制造出来却终究要陨灭退场的血肉之!区,既非万物的尺度,也非万物的本源和主体。或如福柯所言,人只不过是近期的一个知识发明,是某种信奉人类中心论的知识形式的产物,既然出现于突然,消失必定也指日可待。我们作为现代智人,最后不过是承载知识的容器,身体里插满了各种各样的芯片。埃德蒙死前经过缜密的思考和设计,意图通过演讲昭告其价值理念。但在他所欲构建的新王国里,主体不再是王国中的真正国王,语言才是。上帝通过语言创造世界,世界通过分享ogos(逻各斯)而建立。基督教就是语言的宗教。埃德蒙的反宗教,无非是另一种形式的回归。等待机器语言温斯顿的最终也不过是自我删除。一生都在研究科学,反对宗教,认为"黑暗宗教终将离场,甜美科学定会为王"的埃德蒙,其终极目的也非反对宗教,而是推翻现有宗教,创立一门新的宗教构建一套新的语言体系。这种以一种反乌托邦的方式建立一种新的乌托邦,以反希望的方式构造独有的希望,以反伦理的形式构造新的伦理,以反上帝的形式构造新的天堂,恰恰是最具反讽性的后现代逻辑。或许可以这么说,小说中通过埃德蒙消解人类主体的功能和地位的真正指向,表面上是对上帝存在和在场的消解,实际上,却可能为重回上帝铺平道路。因此埃德蒙提出的解决办法,不过是重新建立一门新的宗教,并按照上帝的样子,塑造新的救世主。当尼采的标志性口号"上帝死了"在后现代主义者那里大放异彩后,现代社会的发展早已超越上帝的掌控范围,在很多问题面前,上帝是无能为力的。故事中,不仅埃德蒙的主体已死,人工智能温斯顿也被自我消解。人类群体作为改造社会、改变历史的主体,同样不过是借助身体,偶然出现在这个世界。三、颠覆性小说的颠覆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埃德蒙对上帝造人的传统神创说的颠覆及对世俗偏见之颠覆。人是上帝所创吗?小说一直延续着"将秘密知识占为己有,并知晓、传承这种禁忌的知识”的叙事结构和逻辑。当自杀伪装的“杀人"之后,故事仍然是开放的,因为继续渴望真相的人依然存在一找到密码后的兰登和安布拉,最终找到了温斯顿真身所在地(丢失埃德蒙手机的二人只有找到温斯顿的真身,才能输入密码播放埃德蒙演讲的内容):"我们从哪里来?事实是一一我们不知从什么地方来我们从任何地方来。我们来自与宇宙创造生命相同的物理规律。我们并无特别之处。不管有没有上帝我们都存在。我们是嫡的必然结果。生命并不是宇宙的重心。生命只不过是宇宙为了耗散能量才创造和繁殖的东西。"我们就像计算机制作动画时,连接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