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来源和传播 教学设计.docx
光的来源和传播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结合实例理解光源概念,并能对不同光源进行分类.能在自主探究和老师的引导中,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这一科学认识.2 .过程与方法在猜想和实验的过程中,学会运用观察、描述的方法进行探究.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探究学习,体会实验在进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乐于通过合作解决问题.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观察、描述、猜测、动手探究,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这一结论.难点:能根据自己的猜测假设,尝试动手探究并作出解释.三、教学准备视频、带有小孔的纸板、手电筒、夹子、蜡烛、纸屏、实验报告.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问题导入1.活动:看一看.(多媒体播放视频,半分钟)夜晚中的城市,五光十色,灯火通明.教师提问:大家看完之后有什么感受?学生思考回答(美、亮).教师提问:大家觉得最美的是什么?学生思考回答(灯光).教师提问:如果没有了光,那么会怎样?学生思考回答(什么都看不见).没有了光,我们的世界就会一片黑暗,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走进光的世界,进行一次奇妙之旅.(二)思考讨论,活动探究1.光的来源(1)提问:哪些物体会发光呢?各小组轮流发言,教师把发光的物体的名称写在黑板上.(太阳、月亮、电灯、火、蜡烛、镜子、萤火虫等.)(2)提问:这些都是光源吗,例如月亮,例如镜子它们真的会发光吗?学生有人回答不是,这是光的反射造成的.教师予以鼓励的评价,课外知识真多,真棒!(3)谈话:这些能够发光的物体,我们就叫做光源.(板书)其实老师还能举出很多例子,我们看书上的图片,还有什么物体可以发光?(水母、乌贼、海胆)2 .活动:分一分(1)谈话并提问: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光源,那么我们该如何分类?引导学生进行分类.将结果填写在课本上.学生填写完毕后,进行谈话.我们把太阳、星星这样的光源叫做自然光源.那么对于水母、乌贼、海胆、萤火虫,大家打算叫它们什么光源呢?学生回答.(动物光源、生物光源)板书.那么对于蜡烛、电灯这样的光源,我们起个什么名字好呢?学生回答.(人造光源)谈话:哦,是这样,因为蜡烛和电灯都是人创造出来的,而不是自然中有的,我们人类可真厉害.板书:人造光源.(2)教师提问:还有没有其他的同学,用其他的方式,分一分这些光源呢?学生简单讨论两分钟,小组代表发言.(按亮度分,按发光物体的大小分,按发出光的颜色分等)对于不同的分类方式,老师予以引导和表扬.3 .活动:猜一猜,看一看,说一说(1)提问:夜晚我们打开电灯,房间被照亮,光是怎么照亮整个房间的?学生试着写出猜测.(2)引导学生思考,可以如何证明猜测呢?学生思考后,讨论两分钟,讨论结束后发言,描述实验方法.(3)8人一小组,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带有小孔的纸板和手电筒,按照课本中活动3的方式进行摆放.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打开手电筒,是否可以透过几个纸板的小孔看到光?(4)准备蜡烛、纸板、纸屏,按照课本的拓展活动在讲台上进行摆放,进行演示实验.以小组为单位轮流观察,每次6-8人.(5)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并试着作出解释.(三)巩固提高,拓展延伸1 .学生填写实验报告,包括猜想、现象、解释等.2 .小组讨论,学生评价:(1)实验结果.(2)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3)还有没有其他的探索光的传播方式的思路.(四)总结评价1 .师生共同小结:光源、光源分类、光的传播方式、实验是验证猜测的很好的方式,合适的实验可以帮助我们得到结论.2 .整理请各小组的同学整理好课桌,准备下课.五、板书设计光的来源和传播一、发光的物体二、光源的分类三、光是怎么传播的?改变光的传播方向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通过观察与水有关的光现象,让学生用类比的方法整理有关实验信息,认识水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2通过模拟彩虹实验,让学生知道水珠可以分解阳光.3 .能在教材引领下完成观察与水有关的光现象实验,清晰地描述实验过程,尝试初步推测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愿意把本组实验方法与其他组交流,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4 .细致的观察,客观的记录.科学知识1.初步了解天上的彩虹是阳光射向空中的小水珠后形成的.2.知道水能像镜子一样反光,也能像玻璃一样改变光的传播路线.教学准备与水有关的光现象的图片或影像资料、美发用或杀虫用喷雾器、不透明水盆、滴管、胶纸或玻璃片、手电筒、投影机、白纸、小剪刀、玻璃烧杯等.教学导入1.观察教材中的四幅插图:反射、折射、色散2 .列举看到过的类似的与水有关的光现象,谈谈教材中图片中的光现象和自己列举光现象分别说明水对光可以产生什么作用3 .质疑:在水中为什么可看到月亮?天上的彩虹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放大镜也可能用水来制作吗?二.活动水放大镜1.准备材料:滴管、水.2 .学生实验.3 .交流、评价:比一比,谁的放大镜效果更好.4 .齐读小指南车卡通人的话.三.活动水中的小石子1.把小石子放在盆子中眼睛刚好看不到的位置,保持眼睛的位置不动,逐渐往盆中加水.2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3 .分析: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四.活动人造彩虹1 .过渡:天上的彩虹在我们的心中是既美丽又神秘,如果我们能用一定的方法把彩虹造出来,那将是多么愉快的事!2 .三棱镜可以分解阳光,那么水是否也可以?我们可以做一个水三棱镜来研究.3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用水三棱镜(或水杯、水球)完成光的色散实4 .介绍人造彩虹的简单制造方法,再让学生去实验.5 .提问:你能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彩虹”现象吗?五.阅读指南车信箱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1.知道物距、像距的概念.6 .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3.学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的操作技能.过程与方法1 .学会用控制变量法设计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方案,会根据:2 .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数据的能力,对探究结果进行交流、评价的f情感、态度与价值观L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过程中,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2.通过汇报凸透镜成像的不同情况的过程,体验合作交流在探究中£教学重难点重点体验探究的过程,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归纳,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难点在探究成像规律的过程中,像与物所在范围的确定教学准备1 .教师器材:多媒体(拍摄应用凸透镜的实例的图片和实验的图片,制作数据处理课件)等.2 .学生器材:LED灯、蜡烛,、凸透镜(10cm,三8cm).光屏、光具座、小魔筒.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现生活中的场景:挂在草叶上的露珠倒映出白菊花缩小的像、滴在文字上的水滴把字放大和教室里的投影仪的镜头可以放大图片.引导分析都是凸透镜,所成的像一会变大,一会变小,那么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呢?从而引出探究的课题.观察思考小魔筒游戏:二、新课教学1.提出问题进行猜想提供器材:LED灯、小魔筒、两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学生动手亲自1 透镜的神奇.交流大家的现 果,产生疑问.让学生只通过小魔筒和增加不同的凸透镜后观察LED灯的字母“广汇报各自看到的现象.倒?从而提出要探究的问题,并为猜想提供了依据.【提出问题】通过观察现象凸透镜成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猜想】惊奇并产生疑问:生:可能凸透镜的位置不同,可能和焦距有关等.利用图片引导学生,得到物距的概念: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成不同的像由什么引导学生有根据地的进行猜想.有根据实验现?2.设计实验【设计实验】根据猜想,凸透镜成像可能与物距和焦距有关.由一个量和几个量的关据地进行猜想.系引出探究的方法一控制变量法,进而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实验思路.问题:如果要探究凸透镜成像与物距的关系,该怎么做?生:用焦距一定的凸透镜,改变物距,观察凸透镜成像情况;师引导生分析实强追问:如果要探究凸透镜成像与焦距的关系呢?生:控制物距不变,改变焦距,观察凸透镜成像情况.学生带着问题,设一在实验思路明晰的基础上先探究凸透镜成像与物距的关系.选择的实验由此引起学生的惊奇和疑问:为什么看同样的"户,有大有小、有正有3.进行实验探究1器材有:1 .凸透镜:一只焦距为IOcm的凸透镜.2 .发光物体:课本上用蜡烛做为发光物体,今天改用“尸字样的LED灯,并说明实验改进的好处.3 .光屏:引导学生观察光屏上的格子.说明用处和读法.4 .光具座:把尸灯、凸透镜、光屏依次安装,并对零刻度线进行了改进.先进行错误安装,让学生进行分析原因,引导他们知道怎么安装(发光物体、凸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心在同一高度),以及为什么要这么安装.说明如何找到最清晰的像的操作.强调如何读物距和像距:先利用图片找到物距和像距.引导学生观察零刻度线的位置,知道这样设置的好处.【进行实验】探究实验1:在光屏上找凸透镜成缩小、等大、放大的像.让每组学生通过改变物距,在光屏上找到缩小、放大、等大的像各一个.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好又快,请最快的3组同学把数据录入到电脑中.边巡视时边发现问题,提醒实验要注意的问题.1 .操作要点:(1)LED灯、凸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心在同一高度;(2)找到最清晰的像的操作方法.2 .要读出u、八九记录在表格的1、2、3行.3 .请大家分工合作.根据实验方案,选的实验器材,认清材的作用和用法.1一起分析实验改诩认识器材的基础上验操作要点.学生实验,分并将数据输入电膻分析论证得出结论实的次数物距<cm像如r/em像总>ffi成像的性质放大或缁小正立或倒立虚像或实像1缩小2放大3等大./=IOcm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获取数据,老师巡视指导.并提醒实验完毕,关上LED灯.【分析论证】请几个同学汇报一下观察到的像的性质.特别注意强调实像的判断.师生分析1:我们先分析成缩小的像的条件.(1)对数据进行观察并初步分析.(2)再通过flash软件把实时数据转换为图形,把物像的情况直观的显示出来.引导同学仔细观察和分析.学生汇报观察:象,分析成像的性学生观察数据=分析,从中自己归结论/=IOcmAF2F探究2分析论证得出结论探究3分析论证得出结论2FFU''通过刚才大家的观察,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得到成缩小像的规律.结论:1u>2fl成倒立、缩小、实像,f<v<2f',2.物距减小,像变大,像距增大.分析2:也把放大像的数据转换为图形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结论:1f<u<2f,成倒立、放大、实像,v>2f'.2.物距减小,像变大,像距增大.分析3:再来看等大像的数据,发现什么特点?也转换成图形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结论:u=2f,成等大倒立的实像,v=2f.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图形,让学生发现一个很特殊的位置,这个位置即为2月物体在这个位置之外,成缩小像,在这个位置到尸是成放大像,说明这个位置是个放大像和缩小像的分界点.分析结论后板书:凸透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