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知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优知文库
全部分类
  • 幼儿/小学教育>
  • 中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考试>
  • 外语学习>
  • 资格/认证考试>
  • 论文>
  • IT计算机>
  • 法律/法学>
  • 建筑/环境>
  • 通信/电子>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优知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宝石谷传说”在欧亚大陆的流传-TheSpreadoftheLegendofDiamondValleyacrosstheEurasianContinent.docx

    • 资源ID:897480       资源大小:46.10KB        全文页数:2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7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扫码关注公众号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7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如果您不填写信息,系统将为您自动创建临时账号,适用于临时下载。
    如果您填写信息,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系统自动生成),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宝石谷传说”在欧亚大陆的流传-TheSpreadoftheLegendofDiamondValleyacrosstheEurasianContinent.docx

    “宝石谷传说”在欧亚大陆的流传TheSpreadoftheLegendofDiamondValleyacrosstheEurasianContinent作者:张绪山作者简介:张绪山,清华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原文出处:世界历史(京)2016年第20163期第129T39页内容提要:“宝石谷传说”在欧亚大陆流传甚广,印证了欧亚大陆各族的交流活动,是欧亚交流史的重要内容。此传说在南梁时传入中国。其最初内容是山谷有宝石,寻宝人将肉投入山谷,利用兀鹰将粘在肉上的宝石衔出山谷而后得之。在阿拉伯时代,传说中增加了两个新元素:一是山谷之蛇,二是克服山谷之蛇的重要历史人物亚历山大。蒙元时代以后,欧亚大陆各地既有新版本流行,也有原初版本存在。波斯、中亚等地区流传的原始版本流入中国并为汉籍文献所记载。该传说来自希腊化世界而后流传于欧亚大陆。期刊名称:世界史复印期号:20印年10期关键词:“宝石谷传说”/欧亚大陆/中国/希腊罗马/文化交流欧亚大陆长期而丰富的物质交流伴随着多姿多彩的文化交流,宗教、神话与民间传说作为文化范畴的实际存在,见诸典籍记载者颇多。相对于宗教、神话的研究,民间传说资料的搜集难度很大,且这类资料应用于历史研究有别于严格的史籍资料,在研究方法上也存在诸多不完备之处,故对民间传说的研究还没有充分展开。但作为欧亚大陆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传说研究对于全面呈现欧亚大陆各国各族交往的面貌,可谓不可或缺,意义不可低估。前辈学者如白鸟库吉、张星娘、钱钟书等在各自的研究中都有所涉及,但均非专门研究;劳费尔的研究堪称这个专题的典范作品,但仍有诸多空缺。对"宝石谷传说”的研究是作者对欧亚大E赵专说研究系列的内容之一。希望此一研究能引起史学界同人的兴趣。一、"宝石谷传说”由希腊罗马世界向中国的传播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宝石作为宝物而见诸记载者不胜枚举,但与宝石有关的传说却不多,“宝石谷传说”是为数不多且一以贯之的传说之一。太平广记卷八一引梁四公记载,梁武帝萧衍大同年间(公元535-545年在位),四川名士澈杰与梁武帝的儒士谈论四方奇闻,提到"宝石谷传说":西至西海,海中有岛,方二百里。岛上有大林,林皆宝树。中有万余家。其人皆巧,能造宝器,所谓拂林国也。岛西北有坑,初幼深千余尺。以肉投之,鸟衔宝出。大者重五斤,彼云是色界天王之宝藏。(太平广记卷八一)这段文字不难理解,它说的是世界的西方有一个西海,海中有一个岛屿,方圆达200里,岛上有大片树林,全是宝贵的树木。岛上住着万余户人家,民众心灵手巧,能够制造宝器,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拂林国。在这个故事中,我们需要特别关注的内容是:这个海岛的西北部有个大坑谷,弯弯曲曲地深达千余尺;将肉块扔下去,就有鸟叼着(肉)将宝石带出来,最大的宝石重5斤,据说是色界天王的宝藏。太平广记是宋太宗命人编篡的文言小说,取材于汉代至宋初的野史传说及道经、释藏等为主的杂著,因成书于977-978年的宋太平兴国年间,故称太平广记。唐代和唐代以前的许多故事,都在太平广记中保存下来。宋代之前许多失传故事,仅于太平广记中见其遗文。太平广记所搜集的六朝到宋初的小说,取材广泛而保存了许多鲜见的传说,对于研究文化尤其是传说传播史,具有重要意义。梁四公记据信为唐代张说所作。张说(667-730/731年),字道济、一字说之,洛阳人。唐朝睿宗至玄宗朝三度为相,封燕国公,诗文皆显名。梁四公记为小说体裁,但涉及中外交往的内容并非面壁虚构。有关拂秣的内容不见于梁书,当系取自民间笔记。文中提到的“拂林"又作“拂秣,或作"拂惶""拂临",在隋唐汉籍中多作"拂秣",是南北朝末期、隋唐时代中国对东罗马即拜占庭帝国的称呼。关于这个名称的起源,众说纷纭,最有说服力的是Rum起源说。此名称来源于“罗马",乃由丝绸之路东传进入汉籍,其过程是:RUm(R6m)一词进入亚美尼亚语演变为Hrom(Horum),伊朗帕列维语变为Hrom,进入花拉子密语和粟特语转为FrOm(Furum),最后进入汉语转读为“拂秣。这个传说的原型见于拜占庭帝国文献。在拜占庭帝国文献中,塞浦路斯岛康斯坦提亚(COnStamia)地方的主教艾比法纽斯(EPiPhaniUS,约生活于315-403年)曾讨论耶路撒冷大教士(HighPriestOfJerUSaIem)胸甲上的12块宝石,提到宝石谷的传说:在大斯基泰(GreatSCythia)沙漠中,有一个幽深的山谷,为陡峭如墙壁的高山所环绕,幽谷中烟雾弥漫,深不见底。临近诸国的国王派人来此寻宝,寻宝者为得到谷中宝石,杀羊剥皮,自山岩投诸谷中。宝石黏附在羊肉上。峭壁上游荡的兀鹰闻到羊肉味,潜翔于谷中,衔出肉块而食之。宝石留在山顶上,寻宝者去往兀鹰落脚处寻得宝石。这些宝石色彩各异,价值连城,且具有一个效能:投诸烈火中,烈火自灭而宝石无损;还能助女人分娩,驱除妖魔。艾比法纽斯所记载的版本是当时流行的故事形式,所说的宝石为红错石(hyacinth)o作为故事核心元素之一的“宝石",在后来的演化中在种类上或有不同,多为金刚石(diamond),但无论何种,在古代都属于“宝物"范畴。"宝石"种类上的这种变化,显为传播过程中为适应不同环境而出现的“因地制宜".公元3世纪四五十年代,三国时代的吴国人朱应、康泰出使扶南(柬埔寨),在扶南听到如下说法:"外国人称天下为三众:中国为人众,大秦为宝众,月氏为马众也。”康泰所说的“外国”主要是指印支半岛及印度。在中国,自汉代以来,也如在印度一样,大泰国以"宝众"著称,如后汉书西域传称大秦"其土多海西珍奇异物焉";"土多金银奇宝,有夜光璧、明月珠、骇鸡犀、珊瑚、琥珀、琉璃、琅王干、朱丹、青碧。"南娥末期,"拂秣"取代大秦而成为"宝众"之国,此后的汉籍文献便将"宝石谷传说"系于"拂秣"国之上。在时间上,艾比法纽斯记载的版本与梁四公记所记版本虽相隔百余年,但却是目前发现的时间距离最近的两个版本;二者在故事构架上完全契合,其三个核心元素一深谷、投肉作饵、鸟衔宝出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这一切使人无法怀疑其联系。QI)两个版本之间的不同点仅在于,故事所发生的地点有所变化:在早期艾比法纽斯的记载中是大斯基泰沙漠,即中亚沙漠,而在梁四公记中故事的发生地是拂秣国的西北部某地。这一点符合神话传说中有关背景舞台的普遍规则:带有神秘色彩的传说,总是系于遥远而具有神秘色彩的地区:对于这个地区,人们虽有所了解,但仅限于简单而朦胧的知识;一旦这一地区为人所熟悉,则故事会转移到新的陌生之地。对早期的艾比法纽斯和他的同胞来说,大斯基泰沙漠即中亚沙漠无疑具有神秘色彩;自从亚历山大东征以后,很多相关神秘传说都跟中亚联系在一起。当这个故事传至中国时,则不能不与当时中国人已有所闻但仍处于神秘状态的遥远国度(拂林)发生联系。这种变化在文化传播中屡见不鲜,几乎是一个定则。"宝石谷传说"如何传入中国?有学者认为有两种可能:一是经粟特人传入中国。苏联学者对粟特文献的研究表明,一些间接证据表明,希腊罗马世界流行的伪卡利斯提尼(PSeUdO-CaIliStheneS)创作的亚历山大传奇(TheRomanceofAlexandertheGreat)曾有粟特文译本。粟特人既与拜占庭的希腊人有过使节往来,那么粟特人很有可能接受和翻译过西方流传甚广的亚历山大传奇。粟特人是文明开化的经商民族,他们有可能将这个故事与商品一起传输给中国人。Q2)二是经海幽专入中国。亚历山大传奇为波斯人所熟悉,而波斯人中有些人到访过中国,或者在锡兰的港口与中国水手有过接触。换言之,通过粟特人或波斯人,中国都有可能接触到这个故事。(13)不过,就梁四公记所记载"宝石谷传说"而言,可以排除由粟特人传播的可能。最早与这个故事联系在一切是南梁人物。梁朝地处南方,与西方的联系几乎全依赖于海路。公元5世纪初法显巡礼印度而由海路自锡兰乘商船返回中国,说明自印度到中国的海上航线早已是畅通的。宋书卷九七列传第五七:"若夫大秦天竺,迥出西溟;二汉衔役,特艰斯路。而商货所资,或出交部,泛海陵波,因风远至。山琛水宝,由兹自出,通犀翠羽之珍,蛇珠火布之异,千名万品,并世主之虚心,故舟船继路,商使交属。"可见六朝时期中国与印度及以远地区,海上交通颇为畅通。从罗马一拜占庭方面,通过波斯湾或红海与印度西部保持着联系,这个联系自希腊罗马时代就已开始。后汉书西域传记载中天竺与罗马帝国的贸易:"其西与大秦交市海中,多大秦珍物",而大秦从它与印度的丝绸贸易中获利丰厚:"与安息、天竺交市海中,利有十倍."这个"海"主要是指印度西部的海。公元5世纪末公元6世纪初,拜占庭与印度和斯里兰卡的联系空前频繁。拜占庭商人在这一地区非常活跃。公元5世纪末公元6世纪初出生在埃及亚历山大里亚的希腊人科斯马斯(Cosmas),年轻时在印度洋游历、经商,到过锡兰,晚年所写的书中特别提到锡兰岛作为海运中心的地位:"这个岛(锡兰)处于中心位置,所以经常有来自印度各地和波斯、埃塞俄比亚的船只,同时也派出很多自己的船只。从最远处我指的是秦尼斯达(TZiniSta,即中国引者)和其他商埠,它接受的是丝绸、芦荟、檀香木和其他产品"(14)印度、斯里兰卡与拜占庭和中国两个方面都保持繁荣的商贸交往。梁四公记所记故事中增加的所谓"宝树""色界天王"(印度财神,即多闻天)诸语均为佛教术语,表明这个故事经由印度东传而来。还有一个证据是,在记载"宝石铮专说"之后,梁四公记还记载了一件同样发生在梁武帝萧衍大同年间的事件:扶南(现柬埔寨)大船自西天竺国来,携碧玻璃镜到梁朝境内出售,也以附会的形式讲述了这个“宝石谷传说":(15)明年冬,扶南大舶从西天竺国来,卖碧玻黎镜,面广一尺五寸,重四十斤,内外皎洁,置五色物于其上,向明视之,不见其质。问其价,约钱百万贯文,帝令有司算之,倾府库偿之不足。其商人言,此色界天王有福乐事,天漫大雨,众宝如山,纳之山藏,取之难得,以大兽肉投之藏中,肉烂黏宝,一鸟衔出,而即此宝焉,举国不识,无敢酬其价者。(太平广记卷八一)事实上,扶南商人所兜售的碧玻璃镜并非山中宝石,可能是背面嵌入玻璃(颇黎)作为装饰的一面大铜镜。(16)罗马所产玻璃在中原各朝久负盛名,中土视之为宝货。(17)5世纪初,罗马帝国的彩色玻璃制造技术已传入中国北方。魏书卷一。二大月氏传记载:"(北魏)世祖(公元424-452年在位)时,其人(大月氏)商贩至京师,自云能铸石为五色玻璃,于是采矿山中,于京师(平城)铸之。既成,光泽乃美于西方来者。乃诏为行殿,容百余人,光色映澈,观者莫不惊骇,以为神明所作。自此中国遂贱,后不复珍之。"但南方尚未掌握这种制造五色玻璃的技术。扶南商人在印度西部或锡兰获知拂秣传说后,(18)与南梁朝廷打交道时便以玻璃器皿与此传说相比附,故弄玄虚,将其说成宝石,使物品变得神秘而贵重以便谋求高利。这是古往今来商人惯用的伎俩。南北朝时期的南朝各代与中亚及以远的地区交往较少,故其西方知识多取自海路。"宝石谷传说"从海路传入中国,也证明了东西方文献所证实的这一时期海路的畅通与繁荣。二、"宝石谷传说"在欧亚大陆的流传以文献记载论,艾比法纽斯与梁四公记之记载,为"宝石谷传说"传播之第一阶段。此后之记载以阿拉伯文献为主,可视之为第二阶段。9世纪中叶前有伪托亚里土多德之名的阿拉伯矿物学著作流行于世,在"宝石"目下记载这一传说,其故事结构一脉相承,如出一辙:(19)除了我的弟子亚历山大,无人可达金刚石山谷。此山谷在东方呼罗珊的极边(theextremefrontierofKhorasan),深不见底。亚历山大至此,为群蛇所阻,不能前进。谷中有蛇,视人而人必死。亚历山大乃命部下制造镜子以应对之,群蛇镜中视己而死,而部众安然无恙。亚历山大又想出一个办法:命人屠羊剥皮,投之谷底。金刚石黏附于肉上,觅

    注意事项

    本文(“宝石谷传说”在欧亚大陆的流传-TheSpreadoftheLegendofDiamondValleyacrosstheEurasianContinent.docx)为本站会员(王**)主动上传,优知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优知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优知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优知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