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乡村规划建设方案10-34-30.docx
美好乡村规封建校方拿1 总则51.1 适用范围51.2 规划建设依据51.3 任务与目标61.4规划建设原则61.5 规划建设类型71.6 分类引导82规划布局92.1 中心村布点原则92.2 自然村保留原则92.3 空间布局92.4 村庄规模K)2.5 建设用地标准103公共配套设施123.1 中心村配置标准123.2 自然村配置标准133.3 其他134住宅建设与房屋整治144.1 新建住宅U4.2 房屋整治U4.3 建筑风貌154.4 庭院155景观环境建设175.1 绿化规划175.2 景观规划185.3 公共环境整治196道路交通206.1 道路规划206.2 道路设计216.3 停车场216.4 其它设施216.5 道路照明216.6 道路标识226.7 晒场、堆场227饮水安全237.1 给水标准及保护237.2 给水方式238污水处理258.1 排水体制258.2 污水量预测258.3 排水系统布置258.4 污水处理方式259电力电信279.1 供电工程279.2 电信工程279.3 广电工程2710清洁能源281O1清洁能源的应用2810.2 太阳能2810.3 沼气2810.4 液化石油气和天然气2811生活垃圾2911.1 生活垃圾收集2911.2 生活垃圾运输处理2912生态环境治理3012.1 面源污染防治3012.2 河道坑塘治理3013防灾减灾3213.1 消防3213.2 防洪排涝3213.3 抗震3213.4 地质灾害防治3213.5 卫生防疫3214历史文化保护3315附则34为加强我市美好乡村规划编制和建设指导,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根据关于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决定和关于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制定市美好乡村规划建设导则(以下简称导则)。1.1适用范围本导则适用于市域范围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外的村庄规划编制和建设工作。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村庄的规划建设按城镇规划建设的要求进行编制。12规划建设依据1 .关于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决定;2 .关于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3 .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2012-2020);4 .社会发展规划;5 .县(市)、乡(镇)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6 .县(市)村庄布点规划;7 .村庄整治技术规范(GB504452008);8 .省村庄布点规划导则(试行);9 .省美好乡村建设标准(试行);10 .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11 .市乡和村庄规划管理暂行规定;12 .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技术规范与标准等。1.3 任务与目标1.3.1 依据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2012-2020),村庄建设应以促进城乡统筹,建设“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致富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美好乡村为目标,按照“设施配套、村容整洁、生态优良、特色鲜明”的要求,以“五整治、三提升、一保护”(即“整治生活垃圾、整治生活污水、整治村庄道路、整治乱堆乱放、整治河道沟塘,提升设施配套、提升饮水安全、提升农房风貌,保护历史文化”)为重点。合理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有条件的地方引导农民向中心村相对集中居住。1.3.2 根据县(市)村庄布点规划和乡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行政区域内村庄布点和村庄建设的类型、规模和建设标准,安排村民建房及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明确建设重点和提升整治要求,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农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园。1.4 规划建设原则规划建设应尊重村民意愿,注重节约成本,因地制宜,体现农村自然风光、自然特色和文化传承,并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调动农民积极性,激发农民热爱家园建设美好乡村的主体意识,做好房前屋后小庭院环境整治和建设。1.5 规划建设类型中心村为乡村基本服务单元,原则上每个行政村1个。自然村为乡村基层单元。美好乡村村庄建设主要采用改造提升、拆迁新建、旧村整治、特色保护4种模式。其中,中心村一般宜采用改造提升或拆迁新建模式,保留的自然村一般宜采用旧村整治或特色保护模式。1.5.1改造提升型村庄。主要指具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和对外交通条件,已有一定建设规模和基础设施配套,周边用地能满足改扩建需求的村庄。1.5.1 拆迁新建型村庄。主要指因城镇建设、重点项目建设(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土地整治项目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等)和村庄安全需要,必须进行整体拆迁的村庄。新建村庄应做到选址安全、布局合理,并按新型社区标准进行建设。其中,规划将被纳入城镇建设用地的村庄,应按城镇标准建设新社区。1.5.2 旧村整治型村庄。主要指配套设施不完善但近期需要保留的村庄。规划重点是房屋及环境整治,改善生产、生活条件。1.5.3 特色保护型村庄。主要指具有特殊人文景观(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和自然景观等需要保护的村庄。规划在保持村庄基础格局、布局形态、建筑风貌的前提下,对现有建筑进行保护、修缮和改造,美化村庄环境。16分类引导依托区位条件、自然资源和各类功能区的规划要求,引导村庄特色发展。1.6.1城郊型村庄(指城市、镇规划控制范围内,城镇建设用地以外的村庄)应综合考虑工业化、城镇化和村庄自身发展影响,合理控制村庄规模,注重与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衔接,不断改善村庄居住环境。1.6.2乡村型村庄(指城市、镇规划控制范围外的村庄)应充分考虑丘陵、平原、水网等不同自然地理条件和产业发展需求,注重与环境协调,合理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避免空间布局过度分散,营造清新优美环境和浓郁乡土风情。1.6.3 环巢湖地区村庄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突出生态修复,将美好乡村建设与环巢湖旅游功能相结合.1.6.4 水源保护区村庄应加强面源污染治理,注重生态保育。1.6.5 历史文化名村(传统风貌村落)村庄应以保护乡村自然资源、文化遗产、民风民俗为重点,传承原有村落肌理,弘扬传统文化。1.6.6风景名胜区和旅游度假区及周边乡村应与其规划功能和风貌相协调。2妮攵。布局2. 1中心村布点原则中心村应选择原乡镇政府所在地或原农村集镇、环巢湖地区、公路沿线等人口较多、经济基础较好,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较完善,交通较便捷,用地条件较好或耕地资源较丰富,有利于生态和环境保护的村庄。要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相衔接、相融合,新村建设要求尽量选择原有村庄建设用地或低丘缓坡地区域,尽量不占用农田。中心村应与城镇和其他村庄有一定的间距,在合理半径内可利用现有的设施服务周边村庄。中心村应为村两委驻地,按规划标准建设服务设施,吸引人口向中心村集聚。3. 2自然村保留原则因地制宜保留自然村落,以尊重农民意愿为前提,正确处理村庄近期建设和长远发展的关系。丘陵、山地和水网等地形地貌特殊的地区应按照有利于农业生产、方便生活、提高居住环境质量的原则,合理确定自然村保留规模。4. 3空间布局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和气候等地理特征,塑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风格和空间形态。尊重地方风俗,弘扬地方传统,延续原有村落格局和肌理。不砍树,不填塘,不推平,因地制宜,随坡就势营造各具特色的村庄空间。改造提升型村庄应在原有村落空间格局的基础上进行改扩建。引导周边散落的居民点向村庄集中,有序推进改造提升,可在村庄内空闲地段进行插建,也可沿村庄一侧或两个方向进行扩建。房屋应结合原有村落、农田肌理布局,充分利用现有的道路及村庄环境,保持原有村庄脉络。同时,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美化村庄环境。拆迁新建型村庄应充分尊重村民意愿进行选址,传承地方村落布局特色。建筑、朝向和院落形式应征求村民意见,合理配套建设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和开敞空间,房前屋后可布置自留菜地、自留果园等。有条件的应统筹布置集中养殖区等设施。整治和特色保护村庄应保持地方特色和村庄脉络,合理梳理交通,改善环境,充分利用现有房屋或空地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结合资源现状塑造乡土宜居空间。5. 4村庄规模中心村的人口规模应根据经济基础、区位条件、地形地貌等情况确定。中心村平均服务常住人口约2000人;中心村集聚人口规模不少于500人。原则上保留的自然村人口规模不宜小于200人。6. 5建设用地标准村庄建设应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新增宅基地的每户用地标准应按照相关农村宅基地管理规定执行。新建以多层住宅为主的中心村用地标准为40602/人;新建以低层住宅为主的中心村为80120m2人。改造与整治的村庄用地标准不宜超过150m2人。326配套设施3.1中心村配置标准中心村配置的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小学(根据教育布点需求建设)、幼儿园、卫生所、文化站、图书室、乡村金融服务网点、邮政所、农资店、便民超市、农贸市场、公共服务中心(村两委及提供便民服务、科技服务、就业服务、警务等服务的场所);以及公交站、垃圾收集点、污水处理设施、公厕等基础设施。新建中心村各项设施应与住宅同步建设,有条件可集中布置;改造整治型村庄应在现有设施的基础上改造和完善各项配套设施,并达到美好乡村建设要求。城郊型中心村可按照城镇规划要求和标准进行配置。别项目用途置要求建筑面积大于2000人800-2000人500-800人政管理公共服务中心保障安全、调解家庭、邻居之间矛盾需求350300250育机构小学保障学龄儿童就近入学需求(集镇型中心村设置)2000670670幼儿园保障幼儿健康快乐成长需求750450250托儿所-一别项目用途置要求建筑面积大于2000人800-2000人500-800人化科技文化站满足就近学习、交流园地、健身活动需求20010070图书室604030老年活动室15010070疗卫生卫生所保障中心村辐射范围基本医疗服务。1008070计生站一一一育健身场地满足就近健身活动需求1000700500常生活乡村金融服务网点超市满足居民就近日常生活用品需求403530邮政所403020便民超市806040农贸市场200150100农资店605040注:表中为应设的项目;。为根据需要配置的项目7. 2自然村配置标准自然村配套包括健身活动场地、便民超市和垃圾收集点等,应结合空闲地和原有房屋等设施进行配置。8. 3其他旅游等特殊类型的村庄应根据规划功能需要,合理配置各类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4住宅建谡与唐展整话4.1 新建住宅4.1.1 应遵循适用、经济、安全、美观、节能的原贝1.建设节能节地型住宅。积极推广新型农房设计标准图、通用图,推广新型建筑材料和农村适用技术。4. 1.2村庄房屋建设一般以低层(13层)联排式住宅为主,合理引导建设多层住宅,限制建设独立式住宅,住宅建筑密度控制在30%-40%,容积率控制在0.5以上。要充分运用地方材料或生态、环保、节能的绿色建筑材料。户型设计应方便农民生产、生活,层高一般控制在3-3.3m。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