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调研报告.docx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调研报告一、前言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确定了中国建设制造强国的战略,明确提出要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次年工信部公布中国智能制造“十三五”规划,明确了“十三五”期间我国智能制造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和重点任务。2018年,为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发展,指导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的开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共同组织制定了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8年版)。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工程,发展服务型制造新模式,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J国家相关政策的持续出台,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创造了宽松良好的政策环境。随着企业传统技术升级及大量新兴技术的涌现,企业的岗位设置正在发生变化,依据现有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标准培养的高职人才能否满足新形势下企业的岗位能力需求并未可知,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课程体系建设方向的偏离严重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因此,通过了解制造业人力资源现状和未来需求,完善目前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教学标准,将对优化专业建设、实现职业教育对接产业发展产生深远意义。本调研在全面研读制造业现有政策及发展规划的基础之上,了解新形势下制造业相关企业人才需求现状,分析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教育与制造业发展的匹配性,提出高职院校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为服务未来制造业发展应采取的有效对策。本次调研所用调研时间为2022年8月二、调研目的及对象(一)调研目的本调研服务于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国家教学标准研制,根据新版专业目录修订的总体思路和新要求,通过对行业企业、高职院校及该专业毕业生的多方位的调研,以适应专业升级和智能化改造的要求,为高等职业学校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简介和专业教学标准修(制)订奠定工作基础,提供比较全面、客观的依据。通过对行业企业、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调研,旨在了解行业人才结构现状、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状况,理清企业职业岗位变化情况及典型工作任务,从而进一步分析目前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标准使用情况,准确提炼企业发展的最新要求及员工岗位能力变化,科学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做好综合素质、知识结构和职业能力的需求分析,提出科学的专业教学标准及合理的课程结构,为新形式下的人才培养提供保障。(二)调研对象1、企业调研在全国范围内选取不同类型的大型及中小微制造企业,调研对象主要为多年从事机械设计与制造相关工作的技术人员。2、院校调研在全国范围内选取开设了机械设计与制造及相关专业的高职院校,调研对象主要为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等。3、毕业生调研调研对象为已毕业,且多年从事机械设计与制造及相关工作的高职院校毕业生。三、调研方式与实施情况(一)调研方式基于调研的广泛性和代表性原则,此次调研面向全国大部分区域,主要以网络问卷的方式开展调研。(二)调研实施情况本次调研问卷通过工作组成员向外投放,具体投放方式为:(1)工作组内教师负责本校及所在地3所高职学校、所在地35家制造类企业、本校近五年内20位毕业生的调研问卷投放。(2)工作组内企业人员负责本单位及所在地35家企业、本单位35名设计制造岗位从业人员的调研问卷投放。本次调研共收集有效数据598份,具体如表1所示。表1调研问卷分类及有效数据序号调研问卷分类有效数据数量/份1企业调研问卷1352高职院校调研问卷473毕业生调研问卷4161、企业调研情况本次调研共对企业投放135份调研表,数据全部有效回收。据统计显示,该数据分别来自于107家不同企业,在全国的分布如图1所示。其中,大型企业(员工数量超过1000人)占比超过1/3,具体如表2所示。序号企业规模/人占比120人及以下3.62%22050人12.32%350100人5.07%4100200人7.25%5200500人15.94%65001000人21.01%7100o人以上34.78%在所有参与调研的企业中,通用及专用设备制造企业占比超过1/3,其在制造业分类中的占比具体如图2所示,且民营及国有企业分别占比61.87%和24.47册外资及合资企业仅占13.66%(表3所示)。18.80%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箭制造业17.95%汽车制造业13.68%计襄机.通信和其他电12.82%铁路.船舶.航空航天8.55%其他J造业684%其他(可填写)684%株被和空河制晶业342%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2.56%金属制品业256%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2.56%仪器仪JiS业0.85%黑色金用治燎和压延加0.85%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0.85%培草制品业0.85%图2调研企业在制造业中的领域分类占比表3企业类型及占比序号企业规模/人占比1私营企业61.87%2国有企业24.47%3外资企业7.19%4合资企业6.47%本次调研中企业问卷总共设置了38道问题,调研信息主要涉及企业基本信息、企业典型产品及技术、企业用工需求、岗位及岗位能力、对应届毕业生的评价、学生培养突出问题、新技术需求等方面。2、院校调研情况本次调研共收集来自47所不同高职院校的43份数据,在全国范围内的地区分布如表2所示。表2高职院校地域分布表地域分布参与调研的学校数量/个华东地区(包括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福建、上海)13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9华中地区(包括湖北、湖南、河南、江西)8西南地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7西北地区(包括宁夏、新疆、青海、陕西、甘肃)5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3华南地区(包括广东、广西、海南)1学校调研问卷共设置37道问题,调研信息主要涉及学校基本信息、专业面向及人才培养情况、实践教学条件、课程设置与考证情况、招生就业情况、教学保障等方面。3、毕业生调研情况本次调研共收集机械设计与制造及相关专业毕业生数据416份,被调研者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98.53%,且其结业单位主要集中在华北、西北及华东地区。毕业生调研问卷共设置28道问题,调研信息主要涉及就业单位基本信息、工作岗位、工作知识与技能、证书、学习课程、建议等方面。(三)调研重点内容1、企业调研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对制造企业进行调研,了解制造业人才结构现状、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状况;了解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等对行业有关技术技能领域提出的新要求;了解行业技术技能人才供求状况及需求预测,特别是对机械设计与制造毕业生的需求状况,理清企业职业岗位设置情况、岗位能力要求及具体工作任务,准确提炼汇总,科学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做好综合素质、知识结构和职业能力的需求分析,为科学修订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标准、合理构建课程体系提供基础。2、院校调研通过高职院校调研,了解专业教学情况、目前实行的专业教学标准使用情况、教学条件配置情况、学生就业现状等,为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提供依据。3、毕业生调研通过毕业生调研,了解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岗位、岗位能力、基本素质等,以明确高职院校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在人才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培养目标。四、调研结果分析(一)企业调研1、企业机械设计与制造人才需求层次调研分析目前机械设计与制造相关企业内的人员结构如表3所示。由该表可知,在50.43%的企业中,高职高专人员比例为20席40初近18%的企业中高职高专人员比例为40%60%且部分企业中高职高专人员比例超过60%,甚至超过80%,说明目前高职高专人员仍然是企业发展的主要贡献者。表3机械设计与制造相关企业人员结构人员比例中职及以下高职高专普通本科硕士及以上0%5.13%0%0.85%17.95%1%20%32.48%24.79%41.03%70.94%20%40%38.46%50.43%46.15%5.13%40%60%13.68%17.95%8.55%2.56%60%80%7.69%4.27%2.56%1.71%80%100%1.71%1.71%0.85%0.85%且近一半企业的年需求量超过30人(图4)。高专应届毕业生(图3),从对机械设计与制造类人才的需求角度来看,67.52%的企业在招聘时更加倾向于高职图3机械设计与制造类应届毕业生招生层图4机械设计与制造类人才年需求量2、企业用人优先考虑的因素制造类企业在对本专业人才进行招聘时,优先关注人才具备的技能水平、专业知识(图5),其次对人才的人文、情感等软素质提出较高要求,而学生干部经历、计算机及外语水平等则作为选取人才时的参考指标。3、新入职的本专业高职毕业生优劣势分析本次调研对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应届毕业生在工作初期的优势与劣势进行了数据采集,结果如图6及图7所示。经分析可知,该专业应届毕业生的优势较为明显,主要表现在学习能力强、工作积极性高、头脑灵活、发展潜力大等方面,但存在的问题也较为突出,说明现阶段高职院校对本专业学生的抗压能力、自控能力、人文素养、主观能动等方面的培养尤为不足。图6本专业应届毕业生优势图7本专业应届毕业生劣势4、机械设计与制造岗位及其内涵变化从制造类企业急需的人才类型来看,大部分企业对人才具有多方面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技术开发与生产制造两方面(图8所示)。图8制造类企业急需的人才类型另一方面,制造类企业所能提供的工作岗位在产品全生命周期中均有体现,且主要集中在产品设计与制造两个方面,如工艺工程师、产品设计、制造工程师,少数企业还提供了材料检测等岗位(图9)。图9机械设计与制造岗位尽管大部分企业为产品设计与制造提供了大量岗位,但不同企业之间已出现明显的分化现象。主要表现在管理规范的大型企业对人才的专业领域有明确的要求,且技术分类较细,要求人才在设计、工艺、质量检测、数控编程、现场管理等某些特定方面具有更强的能力;中小微企业能够提供的岗位虽然与大型企业相同,且岗位名称相近,但其岗位内涵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更加青睐于为一专多能型的人才提供工作机会,且通常要求人才具备较高的专业融合及拓展能力。例如,现场工艺工程师岗位不仅要求工程师具备处理常见问题的能力,并且对工程师的设备操作、现场管理等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5、制造类企业对本专业人才能力的需求分析表4所示为传统制造类企业对本专业人才常规的能力要求排序,平均排序值越小表示该能力越能满足企业对本专业人才能力的基本要求。经分析可知:(1)对于传统制造类企业而言,仍然对人才的基础能力较为看重,尤其是产品设计与加工能力。如识图绘图、公差配合选用、结构设计与优化、三维造型、零部件装配、刀具及切削参数选取、材料及热处理方式选择、工艺编制与优化等;(2)在具备以上能力的基础上,具有数控机床编程、操作能力的人才,更能满足大部分传统企业的需求,尤其是满足中小微企业的需求。但对数控机床的维修和简单智能制造设备的操作等能力并无较高要求;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夹具的工装设计、制造及维修能力排序较高,说明该能力普遍被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