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知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优知文库
全部分类
  • 幼儿/小学教育>
  • 中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考试>
  • 外语学习>
  • 资格/认证考试>
  • 论文>
  • IT计算机>
  • 法律/法学>
  • 建筑/环境>
  • 通信/电子>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优知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趋近和回避动机的区分及其对心理病理学的影响.docx

    • 资源ID:828179       资源大小:33.34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扫码关注公众号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如果您不填写信息,系统将为您自动创建临时账号,适用于临时下载。
    如果您填写信息,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系统自动生成),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趋近和回避动机的区分及其对心理病理学的影响.docx

    摘要趋近和回避是动机的两种最基本形式,反映着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方式,是个体适应环境的核心机能。回避动机保证了个体的生存,趋近动机则促进个体的成长。两类动机系统在前额叶皮层呈不对称偏侧化分布,趋近动机与左侧额叶皮层激活相连,回避动机与右侧额叶皮层激活相连。Youngstorm和Izard等认为两类动机系统失调可能与一系列的情绪和行为问题有关,如躁狂、抑郁、焦虑和儿童多动症等。这一观点已得到一些相关研究和临床研究证实。建议未来研究关注趋近-回避动机区分与情绪和认知功能研究的融合,进一步检验趋近-回避动机系统失调模型,并加强趋近和回避动机系统的可塑性研究。关键词趋近;回避;动机;情绪;前额叶皮层偏侧化1引言动机心理学主要关注行为的能量与方向。长期以来心理学家花费了大量精力探讨能够激活个体内在能量,改变个体行为方向的因素。在这些探讨中逐步形成了我们所熟悉的动机分类框架,主要包括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原始动机与习得动机,外在动机与内在动机(郭德俊,2001)。尽管这些动机类别具有不同的心理属性、不同的作用机制和不同的作用效果,但区分这些动机类别的主要依据是动机能量的来源。除此之外,在动机心理学中,一直存在着另一种动机分类框架,这就是趋近动机(approachmotivation)与回避动机(avoidancemotivation)0这种分类思想散布在弗洛伊德、勒温、赫尔、斯金纳等许多心理学家的观点中,但长期缺乏专门而系统的阐述与研究。近10年来,随着进化心理学的发展,趋近和回避这种以行为和能量指向为划分依据的动机分类方法受到特别关注,逐步成为动机研究的又一个基本理论框架。研究者不仅缜密地讨论了趋近和回避动机概念的区分,还对该分类框架提供了许多神经心理学证据,同时建立在该分类框架下的心理病理学探讨也日渐丰富。一些研究考察了趋近或回避动机系统失调与双相情感隙碍、躁狂症、抑郁、焦虑、多动症以及品行问题的关系,对这些心理病理问题提出了新的解释思路和临床探索。本文将围绕趋近和回避动机的区分,重点介绍趋近和回避动机的概念、趋近和回避动机区分的神经心理学证据以及建立在这一分类理论基础上的心理病理学研究与临床干预技术。2趋近和回避动机概念趋近和回避是动机的两种最基本形式,反映着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方式,是人类趋利避害,适应环境的核心机能。EIliot(2008)指出,两种动机相结合才能产生成功的适应,回避动机保证了个体的生存,趋近动机则能够促进个体的成长。他认为,可以从五个方面来理解趋近和回避动机概念。首先,趋近和回避动机影响着行为的能量和方向。勒温指出趋近动机是由正性刺激激起的行为能量或者使行为指向正性刺激方向的动机;而回避动机则是由负性刺激激起的行为能量,或者使行为指向负性刺激方向的动机。其次,趋近和回避动机既涉及到身体的运动,也涉及到心理的运动。当刺激在心理上被评估为正性时,个体就会表现出把它“拿过来”或把它“留给自己”的动作取向;相反,当刺激在心理上被评估为负性刺激出现时,个体则会表现出远离或回避的动作取向。第三,趋近和回避动机的区分不仅与新的刺激情境有关,也与当前所处的情境有关,即趋近动机不仅指趋近新的积极刺激,也包括保留和维持现有的积极刺激;而回避动机不仅包括对可能出现的消极刺激的防御,也包括逃离或纠正当前的消极刺激。第四,刺激的效价(积极或消极属性)是趋近和回避动机的核心。正价代表着“有益”、“喜欢”、“渴望”;负价代表着“有害”、“不喜欢”和“不想要二第五,激起趋近和回避动机的刺激可以是具体的、可观察的客体、事件或可能性,也可以是抽象的、通过内部表征生成的客体、事件或可能性。趋近和回避动机不仅表现为机体的暂时状态,也表现为稳定的人格特质(ElliOt&Thrash,2002)oGray(1970)提出有机体拥有两个动机系统:行为激活系统(BAS)和行为抑制系统(BIS)。BAS又称为趋近动机系统,负责调节获得奖励、实现目标的趋近行为,它与乐观、冲动、以奖赏为导向的人格有关,临床上与成瘾行为和躁狂症相关联;BlS也称为回避动机系统,负责调节避免威胁和惩罚的回避行为(Revelle,2006)oBAS和BIS被很多研究者视为稳定的人格特质,据此Carver和White(1994)开发出BAS和BlS问卷用以评估趋近/回避动机系统的个体差异。研究发现BAS与积极情绪特质、外向人格相关联。BIS与消极情绪特质和内向人格相关联(Elliot&Thrash,2002)。日IiOt和ThraSh认为可以依据动机系统将人格区分为趋近气质(approachtemperature)和回避气质(avoidancetemperature),趋近气质以外向性中的积极方面和积极情感为特征,回避气质则以神经质中的消极方面和消极情感为特征。趋近气质能够预测个体的掌握目标和成绩趋近目标,回避气质对成绩趋近目标和成绩回避目标都有正向预测作用。ZUroff,Mongrain和Santor(2004)报告与BAS相关联的人格特质表现为自主、完美主义、自我批评和目标追求。趋近和回避作为最基本的动机系统,具有行为组织功能。趋近系统通过调集机体能量来接近、掌控个体所偏爱的刺激,回避系统也同样通过调集机体能量来逃离或阻止不利刺激的伤害。两类动机系统的协同作用促成了有机体的自我调节,保证了有机体对生存环境的成功适应。3趋近和回避动机区分的神经科学证据在理解趋近和回避动机区分时,有两个基本问题需要回答。第一,趋近和回避动机是同一连续体上的两个极端状态,还是两个结构和功能彼此独立的神经活动系统?第二,趋近和回避动机作为最基本的动机系统,他们所执行的是高级心理功能,还是反射性的自主调节机能?对趋近和回避动机脑功能定位的探讨很好地回答了这两个问题。Davidson等(1990)提出“额叶皮层EEG不对称的趋-避理论”,认为趋近和回避两种动机系统在额叶皮层呈单侧化分布,即趋近动机与左侧额叶皮层激活增加相连,回避动机与右侧额叶皮层激活增加相连。这意味着当奖励或偏爱的东西出现,个体向一个指定目标移动时,左侧额叶皮层激活增加;相反,当惩罚或厌恶性刺激出现,个体表现出防御和回避行为时,其右侧额叶皮层激活增加。我们知道在情绪神经科学研究中,一直活跃着“额叶皮层激活偏侧化的情绪效价模型"(COan&Alien,2004),认为左侧额叶皮层是积极情绪激活区,右侧额叶皮层是消极情绪激活区。那么额叶皮层激活偏侧化对应的究竟是情绪效价(积极/消极情绪)还是动机方向(趋近/回避动机)?Harmon-Jones(2003,2004a)对愤怒脑机制的研究使该问题的答案逐渐明晰,他们发现愤怒的脑激活区在左侧额叶皮层。如果根据额叶皮层不对称激活的情绪效价模型来推断,左侧额叶激活与积极情绪关联,那么愤怒就应当属于积极情绪,这显然与愤怒的情绪效价不相符;而根据额叶皮层不对称激活的动机模型来推断,左侧额叶激活与趋近动机相关联,那么愤怒即具有趋近动机属性。HarmOn-JOrleS(2004b)采纳了后一种推断,他强调,由于愤怒兼有趋近动机和消极情绪属性,其激活区定位于左侧额叶,说明额叶偏侧化活动主要受动机方向驱动,Harmon-Jones称这一理论观点为额叶皮层不对称激活的动机模型。那么,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研究支持额叶皮层不对称激活的情绪效价模型呢?原因在于趋近动机通常与愉快的情绪相伴,回避动机与不愉快的情绪相伴。而在很多研究中运用的刺激材料大多第11期刘惠军等:趋近和回避动机的区分及其对心理病理学的影响1805是具有趋近属性的积极情绪刺激和具有回避属性的消极情绪刺激来激活脑区活动,但以往研究忽略了对刺激材料的动机激活属性的考察。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假象:似乎左侧额叶皮层是积极情绪的脑区,右侧额叶皮层是消极情绪的脑区。实质上是,左侧额叶皮层激活更多地与趋近有关的情绪表达相关,而右侧额叶皮层激活与回避有关的情绪表达相关(Harmon-JOneS&Allen,1997;Sutton&Davidson;1997)oDaVidSOn(1983)曾指出,与情绪效价有关的加工过程本身并不存在偏侧化现象,我们所观察到的情绪偏侧化是由于情绪中包含了趋近或回避成分,因此,某种情绪定位于左侧皮层还是右侧皮层取决于与该情绪相伴随的趋近或回避行为的程度。SUttOn和DaVidSOn(199乃也指出:额叶激活的不对称性分布对动机倾向的预测效果好于对情绪效价的预测。Harmon-JOneS(2004b)在最近的评论文章中指出额叶偏侧化活动主要受动机方向驱动,而不是受情绪的效价驱动。该模型确立了趋近动机系统和回避动机系统独立存在,且在额叶皮层单侧化不对称分布的观点。最近研究者采用fMRI技术,在前额叶皮层(PFC)上探查到趋避动机的更精确定位,即趋近行为与左脑背外侧前额叶(IeftdOrSoIateralPrefrOntalCorteX)激活有关,回避行为与右脑背外侧前额叶(rightdorsolateralprefrontalCOrteX)激活有关(Berkman&Lieberman,2009,2010)0不仅趋近和回避动机状态表现为额叶皮层偏侧化分布,趋近和回避动机特质也表现出额叶皮层偏侧化倾向。Sutton和DaVidSOn(1997)以BAS分数代表趋近动机特质,BIS分数代表回避动机特质,运用EEG记录额叶皮层活动。实验发现,BAS分数高的人,左侧额叶激活更容易,在趋近任务状态下,激活水平会更高;而BIS分数高的人,右侧额叶激活多,容易体验到更加强烈的退缩和抑制状态。Harmon-Jones和AIIeMI997)报告,由EEG测量到的静息态左侧额叶皮层高激活对应于BAS,但BIS的敏感性与静息态的额叶皮层活动无关。Coan和Allen(2003)的研究得出了与Harmon-Jones和Alien相似的结果。以上三项研究都证实了行为激活系统或趋近动机特质与左侧额叶激活相对应的理论假设,但在行为抑制系统或回避动机特质与右侧额叶激活的关联性方面没有取得一致结果。Coan和AlIen(2003)分析认为SUtton和Davidson在回避动机特质的操作中使用的是“退缩结构"(WithdraWIeonStrUCt)概念,“退缩结构”指的是驱动有机体从令人厌恶的刺激源中撤出,而BIS所描述的行为抑制系统所指的是中止正在进行的行为,提高激活,提高注意和警觉。所以,BIS本身所测量的东西与“退缩结构”是不一样的,所以以上研究得出不一致的结论在所难免。Spielberg等(2011)在最近的研究中采用不同方式来评估特质性趋近动机和特质性回避动机,并采用fMRI考察了两类动机系统的脑功能区。具体做法是:用行为激活(BAS)和行为抑制(BlS)问卷、新大五人格问卷(主要运用其中的外向性和神经质维度)和综合气质量表中的积极和消极气质作为考察趋近动机特质和回避动机特质的指标,其中BAS、外向和积极气质属于趋近动机特质,BIS、内向和消极气质属于回避动机特质。运用fMRI技术评估趋近和回避动机特质对应的额叶皮层不同脑区的激活强度。结果发现特质性趋近动机与左侧额中回(MFG)激活相关,特质性回避动机与右侧额中回(MFG)激活相关。以上多数研究都支持趋近和回避动机额叶皮层偏侧化的理论,这意味着趋近和回避动机的区分从神经解剖形态学上得到了证实。趋近动机系统与左侧额叶皮层激活关联,回避动机系统与右侧额叶激活关联,这一结论从根本上说明趋近和回避动机系统不是同一连续体的两个极端,而是结构和功能彼此独立的神经活动系统。同时,趋近和回避动机定位于前额叶皮层的结论意味着两类动机系统承担着调节高级心理的功能。因为前额叶皮层的基本活动主要是根据内在的目标协调个体的思维与行动(MilIer,Freedman&Wallisz2002),其中包括计划安排复杂的认知行为、个性表达、决策、管理正确的社会行为(Yang&Raine,2009)。额叶皮层损伤会毁坏一个人的生活,额叶皮层损伤的人很难维持注意,很难坚持完成任务,他们经常会因

    注意事项

    本文(趋近和回避动机的区分及其对心理病理学的影响.docx)为本站会员(王**)主动上传,优知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优知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优知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优知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