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知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优知文库
全部分类
  • 幼儿/小学教育>
  • 中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考试>
  • 外语学习>
  • 资格/认证考试>
  • 论文>
  • IT计算机>
  • 法律/法学>
  • 建筑/环境>
  • 通信/电子>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优知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docx

    • 资源ID:734148       资源大小:42.74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扫码关注公众号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如果您不填写信息,系统将为您自动创建临时账号,适用于临时下载。
    如果您填写信息,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系统自动生成),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docx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一、单选题1 .下图呈现的是西晋至北宋出身寒门子弟入朝为官的比例。这反映了()C.儒家思想是主流D.重文抑武之风气2 .宋代科举出身寒门的人较之前的朝代大有增长,与传统世家与世袭皇族相比,他们流动性大,显得卑微,于是不得不推崇皇帝,以获得长足发展。这说明了()A.社会流动加速有利于君权加强B.寒门崛起推动基层治理C.选官和用人制度实现公平公正D.科举制实施强化了等级观念3 .隋朝规定“工商业者不得入仕”,唐朝时,除现任官员、工商业者和宗室子弟不得应举外,一般士人都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到了宋朝,凡应试者,无论家庭贫富、郡望高低、年龄大小,甚至“工商杂类”出身之人,皆可投牒自进。这意味着()A.商人获得了更多政治权利B.科举成为主要的选官途径C.封建社会的统治基础扩大D.官员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4 .下图所示是江苏连云港尹湾汉墓木牍集簿。墓主师饶曾任东海郡功曹史(掌握地方人事),集簿记录了东海郡的行政建制、吏员设置、户口、垦田、钱谷出入等方面的年度统计数字。该文物()A.可作为墓主官职升降的主要依据C.体现了朝廷将选官权力收归中央B.是研究汉朝中央官制的重要资料D.反映了秦汉时期监察体制的情况5 .朱元璋经常对各级官吏进行考核,由“吏部考其股最”,分为5等;同时,严惩贪官污吏,受财任法者,I贯以下杖70,每5贯加1等,至50贯纹,“脏至六十两以上者,袅首示众。''为了监督官吏,特地规定:凡地方长官贪污者,允许老百姓上京城告发。上述材料可以用来说明明初()A.严刑酷法激化社会矛盾B.以民为本初具民主理念C.整肃吏治实践善治目标D.革除吏治弊病成效显署6 .下表是唐代部分官员出身情况。这反映了当时()阶层群体士族小姓寒素朝廷品官66.2%12.3%21.5%司法官大理寺卿69.84%11.11%19.05%刑部侍郎93.48%6.52%0.00%刑部尚书95.90%3.28%0.82%A.选官方式呈现多元化B.门阀观念不断强化C.士族政治仍具影响力D.科举程序存在弊端7 .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主考官苏易简恪尽职守,为免徇私,主动赴贡院避免与举子见面。此后,一经任命为知贡举(主考官)的官员必须立即锁宿,后成为常制。真宗时还两次下诏,重申这一制度,锁院制度遂得以确立。据此可知,宋代科举()A.保障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B.考试流程最为严密C.逐渐完善了科举考试流程D.徇私舞弊得以杜绝8 .三国时期,曹丕强迫汉献帝禅位,急需获得各种政治势力的支持和认可。他一改曹操不拘一格的“求贤令”,企图找到一种既适应现实政治环境又快捷易行的方法,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夯实称帝的政治基础。曹丕的选择是()A.创立九品中正制B.拉拢朋党势力C.恢复基层的清议D.依据军功授爵9 .宋代,江西民间”为父兄者,以其子与文为咎(过错);为母妻者,以其子与夫不学为辱福建民众“多向学,喜讲诵,为文辞这种现象反映了()A.中央集权加强B.陆王心学受到尊崇C.市民阶层壮大D.科举制度趋于完善10 .下表是部分朝代寒门子弟入仕人数所占的比例。下表反映出()朝代西晋隋唐北宋比例15%4%17.2%24.5%46.1%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B.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C.社会阶层日益固化D.察举制推动了民族交融11 .陈寅恪先生在崔浩与寇谦之一文中说:“东汉以后学术文化,其重心不在政治中心之首都,而分散于各地之名都大邑。”该现象折射出东汉以后()A.民族交融趋势凸显B.选官制度发生改变C.南方经济得到开发D.地方大族逐步兴起12 .建安末年,刘鹿上论治道表,提出官吏考课“皆当以事,不得依名”,陟黜以垦田增减、盗贼发兴和人口多少为标准,曹操对此倍加赞许。这主要因为该建议()A.增加了户口田亩的数量B.强化了察举制的实施C.彰显了唯才是举的精神D.消除了社会动荡因素13 .北宋熙宁四年,朝廷颁诏,罢诗赋及明经诸科,专以经义、论、策试士。这一诏书()A.改变崇文抑武政策B.造成三冗两积困局C.利于选拔实用人才D.导致科举走向僵化14 .唐代河东薛元超,出身名门望族,却称:“吾不才,富贵过分,然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当时单纯靠门荫者逐渐减少,即使由荫入仕者,也常通过应试及第来改变身份。这反映了()A.科举制成为选官的主要途径B.科举制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C.世家大族社会影响逐渐下降D.科举制有利于寒门子弟入仕15 .洪迈在容斋随笔四笔中指出:“唐世科举之柄,专付之主司,仍不糊名。又有交朋之厚者为之助,谓之通榜故其取人也,畏于讥议,多公而审。亦或胁于权势,或挠于亲故,或累于子弟,皆常情所不能免者。”这可用于说明,唐代科举制()A.有利于选拔优秀的人才B.依然维护士族的特权C.受人为干预的影响较大D.推动社会阶层的流动二、论述题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下表反映了宋代科举的特点。宋代科举制的特点史例三国时,诸般英雄杰才辈出。这一时期选人用人的故事,成为宋人借鉴的重要历史资源。两宋科考策题多以三国时期的人才选用为素材哲宗亲试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以曹魏等考课、中正法为命题内容,要求考生分析出“有于今而可以救失者”。胡铃的策题根据三国故事谈论土人的忠节观,极力宣扬三国时期荀攸、顾雍、诸葛亮等“以身殉义”之土魏蜀吴政权在纵横排阖的战争中留下了丰富的战略战术经脸,宋人在科举试策中常常结合三国时期的战略战术予以命题北宋中期,哲宗殿试,制策日:“诸葛之服夷众,威怀禽纵,其术如何?”要求应试者从诸葛亮“七擒七纵”的战术中寻求化解华夷矛盾的经脸。绍熙初年,周南任职池阳,所拟月试策问举曹操不从司马焚灭蜀之计、曹丕不从刘晔伐吴之计等,引导应试者总结“抚机不断”的后果宋代不仅不限土子出身,还增加科考录取人数,而且不断完善对落第士子的优抚政策宋代科举对屡试不第而又年岁偏大的士子实施优抚政策,给予其“特奏名进士、诸科”功名。两宋科举共录取进士、诸科约11万多名,其中“特奏名”5万余人宋朝科举考试“一切以程文为去留“,但对边远落后地区的土子给以优容照顾“自哲庙以后,立齐鲁河朔五路之制,凡是北人皆别考,然后取入南北始均”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并得出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参考答案:1. A2. A3. C4. A5. C6. C7. C8. A9. D10. B11. D12. C13. C14. C15. C16. 示例一现象:北宋科举借鉴三国战事剖析应对辽夏之术。阐述:北宋时期,辽、西夏频繁侵入,北宋长期处于“战时”或“战备”状态。三国之时,魏蜀吴政权在纵横婢阖的战争中留下众多经典的战略战术案例。哲宗殿试制策要求应试者从诸葛亮七擒七纵”的战术中寻求化解华夷矛盾的经验,体现了当时科举为朝廷选拔优秀战略人才,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特点。结论:北宋科举考试的题目注重实用性,引导考生利用历史上的经验处理现实问题。示例二现象:北宋科举考试科目比唐代更加实用。阐述:唐代科举制度已经相对完备,考试科目以明经和进士为主,进士科考查诗赋等内容,这在实际处理政务时并不实用。北宋中期范仲淹“庆历新政”实行“精贡举”,将原来进士科注重诗赋改为重策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更是废除明经诸科,只留进士一科,并且主考经义和策论;同时设置明法科,主考法律和断案。宋代这些科举考试内容,与唐相比更注重实用性。结论:北宋科考内容的变化,是统治者顺应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变动的结果。

    注意事项

    本文(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docx)为本站会员(王**)主动上传,优知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优知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优知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优知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