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知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优知文库
全部分类
  • 幼儿/小学教育>
  • 中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考试>
  • 外语学习>
  • 资格/认证考试>
  • 论文>
  • IT计算机>
  • 法律/法学>
  • 建筑/环境>
  • 通信/电子>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优知文库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双相障碍的诊断和鉴别诊断.ppt

    • 资源ID:704691       资源大小:586KB        全文页数:59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扫码关注公众号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9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如果您不填写信息,系统将为您自动创建临时账号,适用于临时下载。
    如果您填写信息,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系统自动生成),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双相障碍的诊断和鉴别诊断.ppt

    双相障碍(双相障碍(BPD)诊断与鉴别诊断与鉴别 内内 容容n概述概述n临床特征临床特征n诊断和分类诊断和分类n鉴别诊断鉴别诊断概概 述述概念概念诊断治疗现状诊断治疗现状 患病率和发病因素患病率和发病因素识别现状识别现状-概念概念n双相障碍也称双相情感障碍,是指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双相障碍也称双相情感障碍,是指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n躁狂发作:情感高涨、言语增多、活动增多;躁狂发作:情感高涨、言语增多、活动增多;抑郁发作:情绪低落、思维缓慢、活动减少等症状。抑郁发作:情绪低落、思维缓慢、活动减少等症状。n可出现幻觉、妄想或紧张性症状等精神病性症状。可出现幻觉、妄想或紧张性症状等精神病性症状。n发作性病程,躁狂和抑郁常反复循环或交替出现,但也发作性病程,躁狂和抑郁常反复循环或交替出现,但也可以混合方式存在。可以混合方式存在。n日常生活及社会功能等产生不良影响。日常生活及社会功能等产生不良影响。双相障碍流行病学双相障碍流行病学v 终生患病率终生患病率 国外资料国外资料 1.32.6%(DSM-IV););BP-I 1%,BP-I与与BP-II 3%BP-I与与II与环性心境障碍与环性心境障碍4%(Goodwin 1990)5.57.8%(Angst 1999)57%(Akiskal 2002)国内资料国内资料 0.042%(国内(国内12地区地区,1982);浙江省(浙江省(2001年)和年)和 河北省(河北省(2004年)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双相障碍终生患年)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双相障碍终生患 病率为病率为3.05.14 0.71.6%(台湾省(台湾省,1982-1987)M 1.5%,FM 1.6%(香港特区(香港特区,1993)vD-D:BPD=10:14:1(Winokur 1996)=1:1 (Akiskal 1996)v性别患病率:男性别患病率:男女女v首发年龄高峰首发年龄高峰:1519岁岁v自杀企图自杀企图 2550%,自杀死亡自杀死亡1119%v共病:共病:40%BPD患者合并酒或其他物质依赖,使心血管患者合并酒或其他物质依赖,使心血管病患者率增加病患者率增加20%vBP-II是最多的表现型是最多的表现型(Simpson 1998)v估计在诊断的估计在诊断的DD中约有中约有5070%实为实为BP-II(Akiskal 2002)双相障碍流行病学双相障碍流行病学双相障碍发病的危险因素双相障碍发病的危险因素v遗传因素遗传因素 BP-I型者一级亲属中患型者一级亲属中患BP-I为一般人群的为一般人群的819倍倍 约约50%BP-I者的双亲中至少有一方患者的双亲中至少有一方患 M-D,且且多为多为D-D 如双亲一方患如双亲一方患BP-I,其子女患其子女患M-D机率为机率为25%,如双亲均为如双亲均为BP-I,则子女患则子女患M-D机率高达机率高达5075%双生子研究:单卵双生双生子研究:单卵双生BP-I同患率同患率3390%,双双卵双生为卵双生为525%索引病例后代患病率逐代减半索引病例后代患病率逐代减半 v社会心理因素:是发病、病情恶化及复发的促发社会心理因素:是发病、病情恶化及复发的促发因素因素v人格气质:情感旺盛气质及环性情感气质者易患人格气质:情感旺盛气质及环性情感气质者易患BPDv季节因素:部分季节因素:部分BPD发病有季节性,初冬(发病有季节性,初冬(10-11月)出现抑郁发作,次年初夏(月)出现抑郁发作,次年初夏(5-7月)转为月)转为躁狂或轻躁狂发作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双相障碍发病的危险因素双相障碍发病的危险因素诊断和治疗现状诊断和治疗现状n治疗有很大进展治疗有很大进展n诊断水平不断提高诊断水平不断提高n误诊误治率高误诊误治率高n治疗率低治疗率低n发病原因尚不清楚: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发病原因尚不清楚: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临床特征临床特征躁狂发作典型症状躁狂发作典型症状n情感高涨情感高涨:自我感觉良好,言行举止具有一定的感染力。部分患者以易激惹、愤怒、敌意为特征。n思维奔逸:思维奔逸:联想过程明显加快,言语增多,滔滔不绝。信口开河,意念飘忽,音联意联。常见夸大观念,甚至可达到夸大或富贵妄想。n活动增多活动增多:精力旺盛,兴趣广泛,但做任何事常常是虎头蛇尾,有始无终。爱管闲事,随心所欲,不考虑后果。病情严重时,举止粗鲁,甚至有冲动毁物行为。躁狂发作典型症状躁狂发作典型症状n躯体症状:躯体症状:很少有躯体不适体诉。食欲增加,性欲亢进,睡眠需要减少。极度兴奋时,体力过度消耗,容易引起失水,体重减轻等,不及时治疗,可能因耗竭死亡。n其他:其他:随境转移。部分患者有记忆力增强,常常充满许多细节琐事。躁狂发作某些特例的临床特征躁狂发作某些特例的临床特征n轻躁狂轻躁狂:可有部分自知力,但对自己的行为不能完全自我控制。社会功能有轻度的影响,但一般人常不易觉察 n急性躁狂发作:急性躁狂发作:起病急剧,言语零乱,行为杂乱。早期丧失自知力。极为严重时呈极度的兴奋躁动状态,常常伴有意识障碍,称为谵妄性躁狂谵妄性躁狂n躁狂性木僵躁狂性木僵:十分罕见。患者缄默不语但仔细观察其面部表情有笑容。没有意识障碍,病情缓解后能回忆n老年躁狂发作老年躁狂发作:易激惹,有夸大观念及妄想,言语啰嗦,可有攻击行为。有些患者呈反复发作的慢性形式,没有明显的间隙期,病程迁延可达1至2年抑郁发作典型症状抑郁发作典型症状n心境低落心境低落n思维迟缓思维迟缓n意志活动减退意志活动减退n躯体症状:躯体症状:躯体不适,疼痛、疲乏、食欲减退、体重下降、性欲减退、闭经等,睡眠障碍。少数患者表现为睡眠过多,食欲增强、体重增加n其他:其他:精神病性症状,自杀等双相障碍双相障碍n既有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单相躁狂发作者极为少见,几乎所有患者在躁狂发作前常有轻微和短暂的抑郁发作。n双相 I型:重症抑郁+躁狂发作n双相II型:重症抑郁+轻躁狂其他双相障碍形式其他双相障碍形式 n混合发作:混合发作:一次发作中同时出现躁狂与抑郁。持续时间较短,临床上躁狂发作状和抑郁发作状均不典型,容易误诊n快速循环(快速循环(rapid cycling):):1年内躁狂或抑郁发作达4次或以上n环性心境障碍:环性心境障碍:一段时期内心境高涨与低落反复交替出现,但程度均较轻,达不到诊断躁狂或抑郁发作时的症状学标准。与患者的人格特征有密切关系 病程特征病程特征n大多数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大多数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n双相双相型的平均发病年龄为型的平均发病年龄为18岁,而双相岁,而双相型稍晚,型稍晚,平均约为平均约为21.7岁岁n躁狂发作和混合发作的自然病程大概是数周到数月,躁狂发作和混合发作的自然病程大概是数周到数月,平均平均3个月左右个月左右n部分患者的病程可呈自限性部分患者的病程可呈自限性n躁狂和抑郁的发作没有固定的顺序躁狂和抑郁的发作没有固定的顺序n发作间歇期症状可完全缓解发作间歇期症状可完全缓解Stahl S M,Essential Psychopharmacology(2000)抑郁发作抑郁发作正常心境正常心境躁狂发作躁狂发作 轻躁狂发作轻躁狂发作 混合发作混合发作双相障碍发作双相障碍发作 12 个月个月 抑郁发作抑郁发作正常心境正常心境Stahl S M,Essential Psychopharmacology(2000)表现形式表现形式诊断诊断 轻度轻度中度中度重度重度极重度极重度轻度轻度中度中度重度重度 极重度极重度反复短暂发作反复短暂发作 双相双相II型型双相双相型型 轻度轻度中度中度重度重度 极重度极重度轻度轻度中度中度重度重度 极重度极重度双相障碍病程形式双相障碍病程形式复杂性:临床发作形式的多样性复杂性:临床发作形式的多样性 躁狂发作、轻躁狂发作躁狂发作、轻躁狂发作 抑郁发作、轻微抑郁发作、轻微(minor)抑郁发作抑郁发作 混合性发作混合性发作 环性心境障碍环性心境障碍复杂性:双相障碍病程的复杂性复杂性:双相障碍病程的复杂性v 自然病程自然病程 躁狂或混合性发作约数周至躁狂或混合性发作约数周至6 6个月,平均约个月,平均约3 3个月(轻躁狂可短至个月(轻躁狂可短至1 13 3天)天)抑郁发作约抑郁发作约3 31313个月,平均个月,平均9 9个月个月 不加医疗干预多数可自发缓解不加医疗干预多数可自发缓解 10%10%可转为慢性病程,是以其抑郁发作持续两可转为慢性病程,是以其抑郁发作持续两年以上,期间可有与年以上,期间可有与M或或HM并存的混合形式并存的混合形式v 发作的方式发作的方式 90%以上为反复发作以上为反复发作 终生平均发作终生平均发作9次,平均每年次,平均每年0.5次次 青少年首次发作多为青少年首次发作多为D,连续数次转为连续数次转为M或或HM,成成人首次发作人首次发作M与与D机会相似机会相似 随发作次数增多,其间歇期逐渐缩短,频率则增多随发作次数增多,其间歇期逐渐缩短,频率则增多 间歇交替发作:间歇交替发作:MI-DI或或DI-MI,循环发作:循环发作:MDI,DMI,约占约占25%快速循环发作(快速循环发作(RC):自发或诱发):自发或诱发复杂性:双相障碍病程的复杂性复杂性:双相障碍病程的复杂性v转相及发作变频转相及发作变频 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躁狂时可促转向抑郁: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躁狂时可促转向抑郁:第一代 第二代第二代 Hal.为为10.1%(12W);Olan.为为6.3%(12W)抗抑郁剂治疗双相抑郁(抗抑郁剂治疗双相抑郁(BP-DBP-D)时,可转为)时,可转为M M、HMHM、MixedMixed 及及RCRC Game等等(2004)报道单用报道单用ADs治疗:治疗:BP-D转躁为转躁为84.2%(合合 用用MSs时下降为时下降为31.6%)。)。循环频率增加循环频率增加25.6%,新发生的新发生的RC 为为32.1%Bottlender(2001)报道报道158例例BPID,单用单用TCAs转躁率转躁率 82%,合用合用MSs则为则为58%,说明说明TCAs转躁率很高。转躁率很高。各种抗抑郁剂转躁率大小,依此可能为:各种抗抑郁剂转躁率大小,依此可能为:TCAsSNRI、NaSSASSRIs丁胺苯丙酮丁胺苯丙酮(Bupropion)复杂性:双相障碍病程的复杂性复杂性:双相障碍病程的复杂性v 快速循环发作快速循环发作 为恶性病程为恶性病程 定义:在定义:在12个月中发作四次以上,不论其发作为个月中发作四次以上,不论其发作为 M、HM或或D,均应达到症状学诊断标准,但不要求达到相均应达到症状学诊断标准,但不要求达到相应的病期标准应的病期标准 发生率:国内:发生率:国内:RC在在MD中约占中约占7.9%,在在BPD中占中占28.81%国外:分别为国外:分别为15%与与15.2 24.2%RC多发生于多发生于BP-II型中,约占型中,约占7583.5%复杂性:双相障碍病程的复杂性复杂性:双相障碍病程的复杂性诊断和分类诊断和分类诊断依据诊断依据n症状症状n严重程度严重程度n病程特征病程特征n排除其他疾病排除其他疾病双相障碍双相障碍双相障碍,目前为轻躁狂双相障碍,目前为轻躁狂(F31.0)n目前发作符合轻躁狂的标准目前发作符合轻躁狂的标准n过去必须至少有一次其它情感发作(轻躁狂、躁狂、抑郁或混合性)过去必须至少有一次其它情感发作(轻躁狂、躁狂、抑郁或混合性)n轻躁狂是躁狂的较轻表现形式,比较环性心境,心境和行为的异常更为持续也更为明显。轻躁狂不伴幻觉和妄想。存在持续的(至少连续几天)心境高涨、精力和活动增高,常有显著的感觉良好,并觉身体和精神活动富有效率。n社交活动增多,说话滔滔不绝,与人过分熟悉,性欲望增强,睡眠需要减少等表现也常见,但其程度不致造成工作严重受损或引起社会拒绝。n有时,易激惹、自负自傲、行为莽撞的表现替代了较多见的欣快。n可有注意集中和注意的损害,从而降低从事工作、得到放松及进行闲暇活动的能力,但这并不妨碍病人对全新的活动和冒险表现出兴趣或有轻度挥霍的表现。双相障碍,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的

    注意事项

    本文(双相障碍的诊断和鉴别诊断.ppt)为本站会员(王**)主动上传,优知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优知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优知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优知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