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知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优知文库
全部分类
  • 幼儿/小学教育>
  • 中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考试>
  • 外语学习>
  • 资格/认证考试>
  • 论文>
  • IT计算机>
  • 法律/法学>
  • 建筑/环境>
  • 通信/电子>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优知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中学生师生关系的结构、类型及其发展特点.docx

    • 资源ID:652094       资源大小:44.85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扫码关注公众号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如果您不填写信息,系统将为您自动创建临时账号,适用于临时下载。
    如果您填写信息,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系统自动生成),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学生师生关系的结构、类型及其发展特点.docx

    中学生师生关系的结构、类型及其发展特点摘要选取319名初一至高三学生作为被试,主要采用问卷法,考察中学生师生关系的结构、类型及其发展特点。结果表明:(1)师生关系结构具有冲突性、依恋性、亲密性和回避性四个维度;(2)师生关系类型包括矛盾冲突型、亲密和谐型和疏远平淡型三种类型;(3)师生关系各维度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但存在显著年级差异,师生关系质量随年级升高呈波浪式下降趋势,初一学生的师生关系最好,初二和高二学生的师生关系最不理想;(4)师生关系各类型的人数比例存在显著年级差异。关键词中学生,师生关系,结构,类型。1问题提出传统的师生关系被视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一种外在条件,或是师生关系被定位在单纯的“教与学”的关系上。而随着师生关系问题研究的深化,师生关系不应被简单地视为某种单一的关系形式,而应是一种多层面的关系体系1。从根本上讲,师生关系是师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在相互的态度、认知和情感基础上,通过各种形式、性质和程度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多结构、多类型的稳定的人际关系体系。比如,有研究者认为师生关系是由教学关系、心理关系、个人关系和伦理学关系等不同层级的关系组成的动态系统2,也有研究者提出了一种“三侧面三层面的三棱柱体”式的师生交往模型,认为师生交往包括个性层面、角色层面和群体层面,它们受目标、态度和规范三个因子的影响3。从研究对象来看,以往关于师生关系的结构和类型等特点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幼儿和小学生的。Piama关于幼儿的研究表明,师生关系可以综合为两种类型:积极型和困难型4。Pianta与Steinberg研究指出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师生关系结构具有三个维度:冲突性、亲密性和过度依赖性,不同年级、种族和经济地位的学生与教师的关系都表现出这三个方面的特征5,6。王耘研究指出,小学36年级学生的师生关系具有三个维度:冲突性、亲密性和反应性,并且师生关系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冷漠型、冲突型和亲密型7。虽然也有研究涉及中学生师生关系的特点,比如,张勉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师生关系的亲密程度和信任程度等方面,探讨了中小学师生关系的特点8,但是关于中学生师生关系特点的研究大多停留在描述水平,缺乏深入探讨,更缺乏实证研究的证据。中学生身心发展处于特定的年龄阶段,主要表现为从童年期幼稚性向成人期成熟性过渡的发展特点,其人际关系也相应具有一定的独特性9。教师作为主动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教育者,也作为中学生在学校交往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他人,他们与学生之间建立的师生关系在中学生人际关系网络中应该具有重要地位,对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随着中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和成熟,中学生师生关系应该表现出独特的结构、类型及发展趋势。本研究旨在就此问题进行探讨。2研究方法2.1 被试选取牡丹江市一所普通中学,从初一至高三年级随机各抽取一个班级,共320名学生进行研究,删除1名不合格被试,本研究确定的被试人数为319人。表1是各年级被试的分布情况。量I人-分2129222$26)3IStAft263530M»I?161fttf47M42$9$23192.2 研究工具参考Pianta和王耘等关于小学生师生关系的特点研究,并根据对中学教师和中学生的访谈,编制中学生师生关系问卷。考虑到中学生作为受教育的对象,他们对师生关系的知觉更能反映出师生关系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因此本研究通过学生评定来考察师生关系。问卷由30个项目组成,每个项目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五个等级分别记为1至5分,对反向计分的项目进行处理后,得分越高表示师生关系越好。2.3 数据处理对主试进行培训,严格按指导语组织学生回答问卷。对问卷各项目统一编码,所有数据由SPSSfOrWindOWSl0.0进行录入、管理和分析。3结果3.1中学生师生关系问卷的结构及信效度分析为了考察师生关系的结构,首先,对问卷的30个项目进行Bartlett球形检验,Bartlett值为2805.044,p<0.001,其取样充足度的KMO测度值为0.836,表明该问卷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然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抽取出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经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后抽取出4个因子,删除了原问卷中因素负荷较低的第1、4、11、12、17、24、29、30共八个项目,总解释率为49.499%,根据项目的意义,各个因子命名为四个维度:冲突性、依恋性、亲密性和回避性。各维度对总变异的解释率分别为:20.106%、11.157%、9.327%和8.909%,被试在各维度上得分越高表示师生关系中的冲突越少、依恋越多、亲密越多和回避越少,详见表2。师生关系问卷的各维度的克伦巴赫系数依次为0.842、0.644、0.633和0.575,师生关系问卷总的系数为0.832,表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相关分析表明,各维度之间的相关非常显著,而且各维度与总均分之间的相关高于各维度之间的相关,这说明各维度对总问卷都具有贡献,而且各维度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表明该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详见表3。一2-生。关于分&WlFlM92Wt)WlFi-)(僮住)一«nWHWtiWHwt222442)QJm14QRT3i*M>260l67390,712205W27MlSISOja22SOMI2027<US713QAII20414IO0.41021OMS附CM250J6416(U45IB0096MW2$(LMO虐3。殳关感度及均分之传的兵(r)冷艮在tttttAtfffH9t1S均分*wttIwoaso.wowojottCft1X000J710J00055IjOOOOMI“(L547M*nIWO241S的分IjO师生关系问卷各维度的平均分与标准差见表4,进一步的平均数配对t检验表明,各维度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冲突性与依恋性(t=-2.202,p<0.05)冲突性与亲密性(t=3.397,p<0.01)>冲突性与回避性(t=2.142,p<0.05)>依恋性与亲密性(t=6.893,p<0.001)依恋性与回避性(t=4.431,p<0.001)>亲密性与回避性(t=-1.991,p<0.05)o4。生犬M在拘导均鼻务住mwan。均分W*(inXM1M23371ItflKTX年尊.似»OTM066?0.6*9(171705093.2中学生师生关系的类型及分布运用快速聚类(K-MeanSChlSter)方法,中学生的师生关系被聚类为三种类型。多元方差分析表明,三种类型对师生关系维度具有显著主效应,F(8,628)=94.914,p<0.001,各维度在三种师生关系类型上均存在显著差异,见表5。事后平均数检验(SCheffe)表明,各种类型配对比较都存在显著差异,详见表6。根据以上分析,对三种师生关系类型分别命名。第1类是矛盾冲突型:该类学生在冲突性和回避性维度上得分最低,在依恋性和亲密性维度上得分显著低于第2类学生,表明该类学生与教师的冲突最高,最倾向于回避教师,而且对教师的依恋和亲密程度也比较低;第2类是亲密和谐型:该类学生在各维度上的得分均最高,表明该类学生与教师之间具有亲密、依恋的师生关系,与教师之间的冲突最少,最不倾向于回避教师,具有良好积极的师生关系;第3类是疏远平淡型:该类学生在依恋性和亲密性维度上得分最低,其冲突性和回避性维度上得分也比较低,表明该类学生最倾向于不依恋教师,也不亲近教师,对教师的态度比较回避,与教师之间有一定冲突倾向。三种师生关系类型的人数分布为:矛盾冲突型21.9%,亲密和谐型34.8%,疏远平淡型43.3%。卡方检验表明,三种类型人数之间存在显著差异,2=23.574,S金黄在我京!Hl-36Sltfl“ftPg。”才,4W)I“m2.711<14M4M33l,MQR?122IAMSJBT<UI7IIn42244M<2×3.V7MM411ta3114X13SM1WMMi4。144JM121MLMl1MW34MlMuMF>»2w-nxi-*wiim3*m>白平均net(&w)友明.务,类e,1比较存在*as.惮她拿6*本ifr上»串nt¾此3),,tM««nm-B-24F-r-aw-scum-iil1-b-trMr3J-7u«>«-«)*nr,“$aw-aW-,,<*«.KLM.口下瓦-|IU&»*二IVftWlW.IlUWI(VW一x<VbMf*4.IOamMtMWMM833XM0¼5753处1丽2一ea4j0o9jwom<omm>AmtSA>jn«a?sisaMMxt-««(«UBIeawB3MO.XWkOJn14lfa73134Msl7M44ISMM"MattMI>J0HM>MOvE>A)HM7>MM7M>AM三3l)MSaMf2mM11IWsMlSIwacL4S)VXAJM9®3.3中学生师生关系的发展特点3.3.1 中学生师生关系结构的年级与性别差异采用多变量方差分析(MANoVA)考察年级与性别对师生关系各维度及总均分的差异情况。结果发现,在各维度上均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但年级主效应显著,F=4.307,df=5,p<0.001,且在各维度及总均分上都存在显著差异,详见表7。师生关系各维度及总均分在各年级的发展趋势见图1,图2。事后平均数检验(SCheffe)发现:(1)在冲突性维度上,初一显著高于初二、高一、高二,高三显著高于初二和高二,表明初一与高三学生与教师发生冲突最少,而初二与高二学生与教师交往中冲突最多;(2)在依恋性维度上,高三显著低于初一、初三、高一,中学生对教师依恋程度呈下降趋势,初一和初三学生对教师最为依恋,初二阶段对教师的依恋明显降低,而高中阶段对教师的依恋持续减少,高三降至最低;(3)在亲密性维度上,初一得分显著高于初三、高二、高三,表明初一学生与教师亲密程度最高,初二有所降低,初三显著降低,高一与教师的亲密程度有所回升,但高二、高三学生与教师的亲密程度又有所降低;(4)在回避性维度上,初一得分显著高于其它各年级(在p<0.001水平上显著高于初二和高二,在p<0.01水平上显著高于初三、高一和高三)。表明初一学生最不回避与教师交往,其它各年级比较回避与教师交往,初二和高二最回避与教师交往。整体来看,中学生师生关系的年级发展呈波浪下降趋势,表现为:初一学生的师生关系最好,显著好于初二、初三、高一、高二和高三各年级,初二和高二学生的师生关系相对而言较不理想。3.3.2 中学生师生关系类型的年级与性别差异各年级的师生关系类型人数分布的2检验表明(详见表8),师生关系各类型的人数比例没有显著性别差异,而各年级(除高一以外)的师生关系类型的比例均有显著差异。初一一和初三的亲密和谐型学生的比例高于其它两种类型,而其它各年级的疏远平淡型的比例高于其它两种类型。值得注意的是,相对其

    注意事项

    本文(中学生师生关系的结构、类型及其发展特点.docx)为本站会员(王**)主动上传,优知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优知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优知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优知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