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减排综合工作十四五实施方案.docx
节能减排综合工作十四五实施方案为认真贯彻落实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实施方案部署, 大力推动节能减排,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建立健全绿色 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助力实 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制定本方案。一、总体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 务和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围绕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立足全 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 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完善节能减排制度体系,提升节能减排治 理能力,完善实施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以下简称能耗双控), 强化污染物总量控制,推动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主要污染物排 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确保完成十四五节能 减排目标,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奠定坚实基础。二、主要目标到2025年,全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 14% ,能源消费总量得到合理控制,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 挥发性有机物重点工程减排量较2020年分别完成16000吨、1100 吨、3100吨、2750吨。节能减排政策机制更加健全,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水平基本达到国家先进水平,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三、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重点行业绿色转型工程。以钢铁、建材、化工等行业为 重点,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对拟(在)建项目严格对标能效标杆水 平,促进行业整体能效水平提升,系统梳理能效低于基准水平的重 点企业清单,组织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升级行动,推动行业高质量发 展。鼓励钢铁行业在废钢利用、燃料优化、智能管控、产业协同等 方面开展节能降碳改造,加大废钢利用量、提高余热自发电率、优 化用能结构、加大智能化技术应用,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建材行业 推进富氧或全氧燃烧技术,平板玻璃行业重点发展光伏玻璃、汽车 玻璃,提高产业深加工水平。化工行业推进高效换热器、离子膜电 解槽等设备节能技术改造,加强工艺余热、余压回收,实现能量梯 级利用。推进钢铁、焦化行业及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力争2023 年底前全市钢铁企业基本完成超低排放。基本完成35蒸吨/小时以 上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实施涂装类、化工类等产业集群分类治 理,鼓励行业、企业加快工艺革新开展工业废水资源化利用改造, 推动重点行业清洁生产,依法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探索开展 行业整体审核模式。促进数据中心和5G等新型基础设施能效提升, 逐步实现新建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全部达到绿色数据中心要求。 十四五时期,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4%以上,万元 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控制目标为12m3万元。通过实施节能降碳行 动,钢铁、水泥、平板玻璃、合成氨等重点行业产能和数据中心达 到能效标杆水平的比例超过30% ,鼓励高耗能重点行业能效水平 应提尽提。(二)园区节能环保提升工程。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 地集约的原则,科学合理布局工业项目,重点领域新建工业项目原 则上应入驻工业园区。以省级以上工业园区为重点,加快实施工业 (产业)园区标准化建设,推动能源系统优化提升,促进能源梯 级利用和余热余压回收利用,建设园区智慧综合能源,鼓励优先利 用可再生能源。完善化工、造纸、印染、制革等产业集聚和供热需 求大的园区集中供热设施,逐步实现天然气管网全覆盖。健全污水 集中处理设施,安装自动在线监控装置,开展进水浓度异常的污水 处理厂片区管网系统化整治,推进工业园区污水减量化、资源化, 到2025年,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全面建设污水零直排区。推进供 热、供电、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处理处置 等公共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强一般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加强危险 废物集中贮存和处置,试点小微企业零散危险废物第三方集中收集, 推动挥发性有机物、电镀废水及特征污染物集中治理等绿岛项目 建设,在沿海地区率先建成一批示范项目。到2025年,支持建成 一批国家级节能环保示范园区,具备条件的省级以上园区全部实施 循环化改造。( )城镇绿色节能改造工程。全面推进城镇绿色规划、绿色 建设、绿色运行管理,统筹推动低碳城市、韧性城市、海绵城市、 无废城市建设。开展城乡建设领域绿色低碳试点和碳达峰路径研 究,规范绿色建筑设计、施工、运行、管理,推行装配式钢结构等 新型建造方式,持续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广绿色建造方式,提升公 共建筑用能监测和低碳运营管理水平,加快发展超低能耗建筑,力口 大零碳建筑的开发和应用,积极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建筑光伏 一体化建设。实施绿色高效制冷行动,以建筑中央空调、数据中心、 商务产业园区、冷链物流等为重点,更新升级制冷技术、设备,优 化负荷供需匹配,大幅提升制冷系统能效水平。实施公共供水管网 漏损治理工程。到2025年,新建绿色建筑占新建民用建筑比例达 到100% ,绿色高效制冷产品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四)交通物流节能减排工程。推动绿色铁路、绿色公路、绿 色港口、绿色航道、绿色机场建设,有序推进充换电、加注(气) 站、加氢站、配套电网及港口机场岸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动 船舶岸电受电设施改造,到2025年,船舶受电设施安装率、使用 率大幅提高,沿海主要港口 70%以上集装箱、客滚、邮轮、3千吨 级以上客运和5万吨级以上干散货专业化泊位(危险货物泊位除外) 具备向船舶供应岸电的能力。持续加快新能源汽车在城市公交、出 租汽车、货运物流、邮政快递等领域的推广应用,进一步推动城市 公共交通工具及城市物流配送车辆实现电动化、新能源化和清洁化。 在有条件的内河、湖泊、内海,推动新增或更新公务船舶、固定航 线车客渡船,旅游休闲及其它民用领域率先使用电动船舶,并逐步 实现全市推广应用。大力发展智能交通,积极运用大数据优化运输 组织模式,推动不同运输方式合理分工、有效衔接,加快大宗货物 和中长途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大力发展铁水、公铁、公水 等多式联运,形成以干流高等级航道为骨架的江海联运体系,做大 做强海铁联运。加快绿色仓储建设 推动完善逆向物流,发展高效、 集约、环保、低成本的绿色低碳物流运行体系,推广节能环保型物 流技术、工艺和装备的应用,推进物流业节能减排、污染防治和节 约集约利用资源。鼓励建设绿色物流园区。加快标准化物流周转箱 推广应用,全面推广绿色快递包装,引导电商企业、邮政快递企业 选购使用获得绿色认证的快递包装产品,推广应用瘦身胶带、循环 中转袋、可循环快递箱(盒)、标准包装废弃物回收装置,推进邮 件快递包装绿色化、减量化和可循环。全面实施汽车国六排放标准 和非道路移动柴油机械国四排放标准,基本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 准汽车和国一及以下排放标准的非道路移动工程机械,深入实施清 洁柴油机行动,鼓励重型柴油货车更新替代,实施汽车排放检验与 维护制度,加强机动车排放召回管理,加快淘汰高污染、高耗能的 客船和老旧运输船舶。提升铁路系统电气化水平,推广低能耗运输 装备,推动实施铁路内燃机车国一排放标准。到2025年,新能源 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以上,营运车辆单 位运输周转量二氧化碳排放较2020年下降5% ,营运船舶单位运 输周转量二氧化碳排放较2020年下降3.5% ,铁路、水路货运量 占比进一步提升。(五)农业农村节能减排工程。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开展 3个乡村电气化试点,加快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 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中的应用,推广使用电烤炉加工烟叶、种子、 笋干等农产品,按照宜管则管,宜罐则罐的原则推进燃气下乡, 支持建设安全可靠的供气设施。推广应用农用电动车辆、节能环保 农机和渔船,发展节能农业大棚,推进农房节能改造和绿色农房建 设。加快推行农业绿色生产方式,科学使用农业投入品,循环利用 农业废弃物提升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水平。集成推广科学施肥技术, 在福清、闽清等重点县分阶段分步骤稳步推进化肥投入定额制。以 粮果蔬优势区为重点,示范推动粪肥、秸秆粉碎、绿肥翻压等有机 肥源还田,大力推广农作物绿色防控、统防统治,推进化肥减量增 效、农药减量控害,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比2020年减少10%。全 面推进我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建设福清、闽侯、闽清、连江、 永泰国家级与省级畜禽粪污资源化整县推进项目。实施畜禽粪污源 化利用提升工程,改造升级畜禽粪污储运、处理利用、臭气净化及 信息化监管设施设备。大力推广异位发酵床、沼液智能化施用等技 术模式,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促进沼气沼肥高值高效利用, 完善沼液第三方处理利用服务机制,推进种养循环发展,积极开展 市级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建立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示 范点20个,创建省级美丽牧场20家。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 升行动,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推进农村卫生厕所全面普及,厕 所粪污得到有效处理或资源化利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进一步提 高,基本消除较大面积农村黑臭水体,农村生活垃圾全面实现无害 化处理,农村有机垃圾生态处理机制基本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积分制全覆盖。全面实施秸秆综合利用和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回 收行动。到2025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90% ,秸秆综合利 用率稳定在90%以上,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均达到43% 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3%以上。(六)公共机构能效提升工程。持续推进公共机构既有建筑围 护结构、制冷、照明、电梯等设施设备节能改造,提升能源资源利 用效率,探索公共机构能源费用托管等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推进一 般公务用车使用新能源汽车,市直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等新增和更 新公务用车的,除实物保障岗位工作用车、处置突发事件应急用车、 接待用车、特种专业技术用车等特殊情况外,全部采用新能源汽车。 鼓励公务租赁用车使用新能源汽车。加大充电设施配建力度,有条 件的市直党政机关、参公及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原则上应自建或委 托配建不低于20%比例的充电设施。推动能耗定额管理,开展能 效对标对表行动。持续推进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在 教育、医疗等行业组织参与评选一批公共机构能效领跑者、公共机 构水效领跑者等示范单位。建立健全节约型机关常态化、长效化机 制,到2025年,力争80%以上的市属党政机关建成节约型机关, 70%以上的县(市、区)属党政机关建成节约型机关。(七)商贸领域能效提升工程。开展绿色商场实施创建,推 动创建绿色商场的企业建设能源管理体系,建立绿色节能低碳运营 管理流程和机制,鼓励企业应用高效节能设施设备和新型节能模式, 加快淘汰老旧高耗能设备,实施节能改造。引导绿色商场创建企 业推广使用环保布袋、纸袋等非塑制品和可降解塑料袋等替代产品, 推进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回收报告工作。(八)重点领域污染物减排工程。实施温室气体和污染物协同 控制,探索开展钢铁、建材等行业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协同控制 试点示范。开展细颗粒物和臭氧污染协同防治,推动细颗粒物浓度 持续下降,有效遏制臭氧污染。以石化、化工、化纤、制药、涂装、 印刷、制鞋、家具、油品储运销等行业为重点,推进挥发性有机物 全过程治理。加快钢铁、焦化行业及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持续 推进工业锅炉炉窑综合整治,鼓励陶瓷、平板玻璃等行业开展炉窑 提标改造。完善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联合协作机制,增强差异化、精 细化协同管控能力。深化水环境污染治理,全面开展入河(湖)入 海排污口整治,2025年底前,完成重点流域干流、主要支流及重 点湖泊,重点海湾的排污口整治。重点推进工业企业、水产养殖、 畜禽养殖、农业种植、船舶运输等行业污染治理。持续推动环保基 础设施建设,提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和生活垃圾渗滤液处理能力; 探索推进河湖生态缓冲带保护和建设,降低污染物入河湖浓度;推 进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在重点排污口下游、河流入湖(海)口、 支流入干流处等关键节点因地制宜建设人工湿地水质净化等工程 设施,用于区域内生态补水、工业生产和市政杂用,进一步巩固提 升我市水生态环境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