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保护“十五五”规划.docx
生态环境保护“十五五”规划第一章生态环境保护基础和形势“十五五”时期是市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五年,是加快推进汉江流域绿色循环发展示范市建设,统筹绿色发展、实现绿色崛起的五年,也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五年。在“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上,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提出生态环境保护新任务、新要求,为建设美丽作出“贡献”。第一节“十四五”期间环境保护工作成效“十四五”时期,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生态文明思想,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贯彻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本抓手的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实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污染减排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城乡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环境风险防范能力持续加强,环境监管能力不断提升,基本完成“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绿色发展水平明显提升。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不断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严格执行环境准入要求,落实建设项目环境准入的相关政策规定,工业园区严格落实规划环评及跟踪评价制度,进一步加强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有效提升城市资源利用效率,经济技术开发区循环经济产业园被评为国家资源循环利用基地。积极推进“煤改气”,全面完成煤炭消费总量控制任务;大力推进农光互补光伏发电、屋顶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沼气发电及生物质能源集中供热项目建设,提高非化石能源利用比例。生态文明建设有序推进。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为抓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市组织编制完成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20182024),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重点内容,以规划任务实施为主要抓手,坚持问题导向,压实各方责任,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十四五”期间,共创建1个国家级生态村,5个省级生态乡镇,24个省级生态村,9个市级生态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显著提升。主要污染减排成果丰硕。市政府高度重视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通过组织编制减排计划、细化分解减排目标、明确减排责任主体等方式,推进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工程减排。“十四五”期间,我市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均完成“十四五”总量减排目标任务。大气污染防治高效推进。淘汰全市20th以下锅炉123台并全部去功能化;严控施工扬尘污染,强化道路交通扬尘整治;强化机动车污染防治,淘汰黄标车298台,改绿59台;启动餐饮单位“一户一档”分类管理,进一步加强餐饮油烟整治;国控、省控重点废气排放企业全部安装烟气在线监控并与生态环境部门联网;实施挥发性有机物防治三年行动计划,建立完善工业排放源清单;健全市、乡、村、户四级联防责任体系和网格化管理体系,实现全域监控秸秆禁烧。制定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建立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机制。水环境质量稳中有升。以污染治理、良好水体保护、风险管控为着力点,强化源头控制,推进水生态和水资源综合管理,实施分流域、分区域、分类型的科学保护与治理。在生态环境部组织的全国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两次专项督查中,实现零曝光、零交办。“十四五”期间,汉江段(沈湾、陡口、仙人渡断面)水质年均值均达到(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11类水质标准,达标率100%o净土保卫战初见成效。我市印发了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编制了市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规划(2018-2030年),全面推进净土保卫战。完成农用地土壤详查109件和14个农产品协同样品的采集、流转制备,强化土地污染源头控制和农用地土壤环境保护;推进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信息采集,为建立重点行业企业用地疑似污染地块名单、污染地块清单和优先管控名录打牢基础;完成融晟外滩项目涉及的6个工业地块污染场地修复。城乡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全域推进“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厕所革命、精准灭荒、乡镇生活污水治理和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建设,累计完成农村户厕建改27272户,农村公厕222座,城市公厕160座,新建乡镇公共厕所31座,交通公厕5座,旅游公厕31座;提前两年完成精准灭荒任务,造林2805亩,综合排名第一;城市污水处理厂、陈埠工业污水处理厂提标完成,城南截污及城南污水处理厂扩能工程完工,汉江水资源保护实现质的提升。在市率先启动并完成11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建成生物医药产业园“一企一管”智能治污体系;推进城乡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置等项目建设,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基本实现全覆盖。持续推进餐厨垃圾、建筑垃圾项目建设,通过资源化处理利用,使城市垃圾处理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制定市禁养区畜禽规模养殖场(户)专项治理实施方案,禁养区内的畜禽规模养殖场(户)全部关停。监管能力明显提升。市环境监察大队监察标准化建设达到全国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三级标准;建成汉江沈湾、小清河等水质自动监测站,汉江流域监测网络进一步完善建成生物医药产业园“一企一管”智能治污体系,对园区企业实施实时监管;新建空气自动站,升级秸秆禁烧蓝天卫士系统,完善大气污染攻坚技术支撑;创新执法模式,将生态环境保护网格和社区网格“两网对接”,实施网格化管理,监管执法进一步向基层延伸;全面完成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环境风险防控能力持续提升。完成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修订,进一步建立区域、流域和部门应急联动机制;切实做好重点领域环境风险防控,加强重点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预案报备管理;强化固体废物规范化处置管理和监管执法,加强化工、铅酸蓄电池、机动车维修、医疗废弃物等重点行业监管,依法打击各类固体废物“污染转移”行为;加强危险废物环境风险管控,开展规范化管理检查,推进网上申报及转移电子联单的普遍应用;开展水质监测预警分析,防范应对环境风险。表1市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指标完成情况指标名称1位2015年妻数2025年娄值规划目标指标属性完成情况一、总量控制COD排放总量口5197E完成4682约束性B完成氨氮排放总量口830完成745约束性已完成S02排放总量口2582E完成2066约束性已完成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口2786完成2229约束性已完成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口一一较2015年减少10%预期性总磷排放量口一一兀成省、市两预期性目标二、环境质量城巾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卜91.480.7不降低约束性未完成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卜O02预期性已完成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ILgm3一3955约束性已完成O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OO100100约束性已完成1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一8095预期性未完成2地表水省控断面好于III类水质的比例100100100约束性已完成劣V类水体00保约3断面比例持稳定束性完成4地下水质量极差比例一一保持稳定约束性5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点位达标率一一86.9预期性6污水集中处理率92.5896.595预期性已完成三、环境风险7重点防控重金属排放量削减比例一一满足考核要求约束性8突发环境事件处置率一100100约束性已完成9放射源辐射事故年发生率一00预期性已完成O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1OO100100约束性已完成四、生态建设1森林覆盖率一6.7621.5约束性2生态红线区占国土面积比例一3.812%左右预期性一3生态乡镇建设/瘁报国家级生态乡镇1个、省级生态乡镇和生态村11个、市级生态乡镇仓建1个国家级生态村,5个省级生态乡镇,24个省级生态村,9个市级建成4个以上生态乡镇级50个以上生态村预期性未完成和生生态态村村10个注:1.“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总磷排放量”、“重点放防重金属排放量削减比例”市级未组织相关核算,未组织相关考核;2.随着市空气质量监测站升级改造,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指标在2017年由原来的3指标(SO2、NO2、PM10)增加至6指标(So2、NO2、PMI°、PM2.5.CO、O3),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的评价基准也相应进行调整;3.“地下水质量极差比例”、“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点位达标率”没有相关数据,市级未组织相关考核;4.“森林覆盖率”原目标为21.5%,根据森林城市创建要求进行了重新划定,2025年该项指标值为6.76%;5.“生态红线区占国土面积比例”原目标为12%,2018年按照国家要求进行了重新划定,2025年该项指标值为3.8%o第二节面临的主要问题“十四五”期间污染防治取得了积极成效,解决了一批突出环境问题,但是根源性、深层次矛盾和困难仍然存在,生态环境质量的严峻形势没有根本改变,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环境空气质量改善任重道远。“十四五”期间,市大气环境质量未全面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大气主要污染因子处于临界超标水平,秋冬季主要以PM。和PM10污染为主,夏季主要以污染为主。大气环境质量改善不明显,好转趋势不稳,没有形成稳步向好的良性趋势,环境空气质量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水污染治理难度未减。境内支流水网密集,天然河道水系源头来水量小,水体流速较缓,纳污能力较低。加之河道淤积等因素,导致水体流动不畅,水环境承载能力与自净能力较弱,汉江水生态环境较脆弱。城区生活污水和产业园工业污水未能完全实现分质处理,城区生活污水截污管网仍不完善。农村环境整治任务艰巨。乡镇集中式饮用水环境质量基础数据不全,部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未按照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乡镇饮用水安全存在一定隐患。虽然持续开展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环境面貌得到了一定改善,但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依然突出,特别是天然径流沿岸水产养殖污染、畜禽养殖污染、生活污水排放、生活垃圾处置、化肥农药施用等增加了流域性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的风险,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薄弱等突出环境问题亟待解决。监管能力仍需加强。高质量发展理念和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实施,对市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提出了新要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有待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监管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生态环境监管力量与繁重的监管任务还不匹配,监管监测信息化建设滞后,科技创新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支撑作用仍需加强。第三节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新形势“十五五”时期,市进入“河谷”组团发展绿色发展的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的决胜期,迈向美丽河口建设新征程,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根本遵循O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