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发展“十五五”规划.docx
林业发展“十五五”规划为实现森林面积与森林蓄积的稳步递增,森林群落结构与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省林业发展“十五五”规划市林业和园林“十五五”发展规划等相关文件精神和规定,结合实际,制定本规划。第一章“十四五”发展回顾第一节主要成效“十四五”期末,全市林地保有量44.97万亩,其中森林面积32.8万亩(含乔木林、国特灌、竹林),森林蓄积量30.8万立方米,全市森林覆盖率17.99%o建成省级森林城镇3个、省级绿色乡村39个、国家森林乡村2个。建成金湖国家湿地公园、玛瑙河省级湿地公园。2017年10月,市被住建部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一、国土绿化稳步推进百里洲、七星台、问安、马家店等4个镇(街道)以农田防护为目的,共植树15.6万株,建设防护林带28公里,新增农田林网防护面积4.2万亩。仙女、安福寺、白洋、顾家店和董市等5个镇以水源涵养为目标,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共新造林地L8万亩。长江、玛瑙河、沮漳河流域沿线镇村,以水土保持和恢复湿地生态功能为导向,在“一江两河”共植树90万株,新造防护林8100亩。实施森林提质增效工程,对低产低效林开展中幼林抚育3万亩,补植补造1.5万亩。“十四五”期间,仙女、安福寺、顾家店等3个镇被省绿化委员会命名为“省森林城镇”,鲁港村等39个村被命名为“省绿色乡村”。二、林业产业提质增效建成以速生杨为主的工业原材料林4.8万亩;花卉苗木繁殖生产面积12165亩,形成年产各种绿化苗木1200万株、花卉100万盆的生产规模;柑桔、砂梨为主的特色水果生产面积达到30万亩,年产水果60万吨。加强林业产业建设,全市成立林业专业合作社12家,千亩以上的花卉苗木专业村6个,共吸引近万个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三、资源保护得到加强区划界定国家级生态公益林3487亩、天然林1920亩;对全市“一江两河”流域、天然湖泊、水库等生态脆弱地区实行更加严格的保护。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加强对林地、森林、湿地资源保护。到“十四五”期末,林地保有量44.97万亩。实行森林采伐限额制度。五年来,共采伐活立木蓄积87264立方米,仅占计划的20%。加强森林病虫害的监测与防治。对全市32.8万亩森林开展有害生物普查工作,累计发现林业有害生物135种,其中病害64种、虫害70种、有害植物1种。开展松材线虫病的防除工作,累计除治松材线虫病枯死木49015株,实施综合防治13800亩。加强森林监管,森林有害生物防治率及森林病虫害监测面积均在95%以上。加强森林防火工作。“十四五”期间,全市未发生重大森林火灾,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9%。以内。扎实开展林业执法,加大森林资源案件查处力度。五年间共依法查处破坏森林资源案件149起,其中林业刑事案件50起,行政案件99起。四、生态文化建设亮点纷呈金湖国家湿地公园和玛瑙河省级湿地公园相继建成。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观光产业建成:东方年华、同心花海、枫林月季园、殿春园、惜春园等引领乡村经济的振兴,众多乡土特色的生态文化产品竞相焕发异彩,成为吸引省内外观光游客的靓丽名片。万亩桃花节、万亩梨花节、乡土文化节、月季花节、蟠桃节、杨梅采摘节等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生态文化活动有序开展,给美丽建设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生态旅游观光业在“绿满荆楚”行动中,针对林业用地紧张等实际问题,按照“三沿、三点、三高”的思路科学编制了全市“绿满荆楚”行动总体规划,全市绿化抓“三沿”,即沿路、沿河、沿库。沿路:重点抓318国道、枝当路、安董路等沿线通道林建设;沿河:重点抓“一江两河”(长江、沮漳河、玛瑙河)沿岸防护林建设;沿库:重点抓东湖、刘家湖、鲁家港水库等周边水源涵养林建设。村镇绿化抓“三点”,即点、线、面结合,按照绿色乡村建设要求,每村建一块公共绿地、一条绿色通道、户平新植10棵树。城区绿化抓“三高”,即高标准设计、高密度投入、高标准建设。三、创新模式,分类施策采取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方针,破解土地流转无序、资金筹集无门、抚育管理无人等问题。重要通道、景观节点绿化采取“政府租地、业主(项目)造林”模式,以政府+业主投资为主;基地造林采取“土地流转、产业造林”模式,以公司业主投资为主。村庄绿化以村委会(社区)+农户自主投资为主,政府实行以奖代补。市财政对农户庭院绿化造林,按照生产成本50%左右的标准实行以奖代补。对当年新造林集中连片面积达30亩以上的造林户,优先纳入林业工程项目进行补助。四、广泛筹资,确保投入“十四五”期间全市投入林业建设资金2.64亿元,其中争取国家、省级各种项目资金3000万元,市财政投入12000万元,筹资社会资本11400万元。第三节主要问题一是森林群落质量整体不高,林种结构失衡,树种单一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不足、森林病虫害风险大幅增加。需加强森林经营培育,以提高单位面积蓄积,进一步增强森林在水土保持、森林碳汇等方面的生态功能。二是资源保护基础薄弱,乱砍滥伐林木、滥征乱占林地、滥捕乱猎野生动物等破坏森林资源行为未得到根本遏制;野生动植物保护基础工作薄弱,基层单位保护队伍和执法力量不足,调查监测、救护手段较落后。森林防火点多、线长、面广,防火基础设施薄弱,科技化、信息化、系统化水平较低,森林资源保护压力依然较大。第二章“十五五”发展机遇一、生态文明建设赋予新使命党的十九大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是继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后的重大战略安排。“十五五”时期,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等一系列重大部署的关键时期,是全面深化林业改革,贯彻落实“两山”理念,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巩固“国家园林城市”建设成果,加快推进“美丽”建设的战略机遇期,林业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二、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新要求国家对林业建设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不断加强。相继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等系列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改革方案,成为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2018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首站,考察调研长江生态环境修复工作,把脉长江经济带建设,强调“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不是不要大的发展,而是要立下生态优先的规矩,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林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随着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不断完善,林业发展改革的潜力和红利将会不断释放,为生态文明建设探索新模式、开拓新路径提出新的要求。三、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新期待森林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保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发凸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林业夯实生态根基、保护生态安全,加大力度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需要林业创造绿色财富、积累生态资本,加快发展绿色产业和生态经济;需要林业引领绿色理念、繁荣生态文明,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这些都是新时期赋予林业的新使命,也为林业改革发展带来良好的发展环境。第三章“十五五”总体思路第一节发展思路一、夯实自然生态本底加强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重要栖息地的保护修复,加强自然保护地科研监测、科普教育和信息化建设,不断提升自然保护地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二、构筑绿色生态空间强化主城区和部分镇(街道)绿地建设,加快“串水连江、串园连山、串城连景”建设,形成全域连片成网的生态廊道格局,做好重要节点美化绿化,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生态优良的绿色空间体系。三、打造森林生态文化依托地方传统文化和自然山水人文底蕴,打造独具魅力的森林生态文化。加快公园场景营造和服务设施的提档升级;多样化打造城市人文小景观;实施绿化模范创建、绿色家园建设等生态工程,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助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森林城镇、森林乡村。四、创建园林城市样板以新理念、新方法、新模式,实现从“产城人”到“人城产”,从“城市里建公园”到“公园里建城市”转变,形成全域成网的生态廊道格局,进一步落实主体责任,做好资源保护、生态修复和景观提升。启动一批城市绿地、口袋公园、生态廊道和生态治理项目建设。坚持共建共治共享,有机融合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不断提升城市园林管理服务水平。五、创新管理服务模式加快信息资源开放共享、互联互通,在森林资源动态监测、林地林权、林木采伐、林产品运输等重要管理环节,创新“放管服”,实现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切实让信息多跑路、让百姓少跑腿。大力推动政务资料资源对社会开放,吸引社会开发者、创业者基于开放的政务数据进行开发再利用,让“死数据”变成“活水之源”,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第二节规划依据一、法律依据(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三)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四)省林地管理条例二、技术规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2016)(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抚育规程(GB/T157812015)(三)全国森林经营规划(20162050年)(四)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一松材线虫病检疫技术(LY/T1123-93)三、行政依据(一)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二)市2019年森林资源“二类”清查数据库第四章规划目标推动森林资源在经济建设与生态安全等要素间的合理配置。加强指标管控及建设指引,持续维护生态安全。全面实施“美丽”建设,努力把建成森林生态体系完备、产业体系发达、森林生态文化繁荣的林业强市,建成长江经济带美丽宜居滨江园林城市。第一节总体目标一、森林网络到2030年,全市林地保有量维持在45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18.05%以上,林木总蓄积稳定在35万立方米以上。创建森林城镇2个、森林乡村5个。二、森林健康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9%o以内,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3.5%。以内。建立完善的森林防火体系,推进监测预警智能化、检疫御灾信息化、防治减灾社会化、应急救灾机动化进程。三、生态福利结合城市规划,提升城市绿色生态空间,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5%以上,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着力推进城市环境提升和生态型村庄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实现创建成果人人共享、提升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四、生态产业力争“十五五”期末全市生态产业企业(专业合作社)达到200家,林业产值达到60亿元。充分利用自然优势,按照生态优先、因地制宜的要求,大力发展林业经济。五、生态文化增加和提升森林旅游景区、自然保护地、城区综合公园等生态科普标识的数量和内容。充分发挥自然文化体验、自然科普认知的功能,使自然资源的文化功能得以更好地发挥。市林业发展“十五五”规划目标卜号卜旨标卜I森林覆盖率(%)P森林蓄积量(万立方米)3林地保有量(万田)4森林城镇、森林乡村(个)5湿地保护率(%)6森林火灾受害率(0)7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8林业产业综合产值(亿元)第二节总体布局一、林业生态功能区建设全市从东到西划分为东部农田防护生态功能区、西部低丘岗地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一江两河”流域湿地保护生态功能区和城市森林生态功能区四个功能区。(一)东部农田防护生态功能区包括百里洲I、七星台、问安、马家店等4个镇(街道)部分地域。发展方向:大力营造农田防护林网。新增农田林网防护面积15万亩,新建经济林3000亩。(二)西部低丘岗地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包括仙女、安福寺、顾家店和董市等4个镇。优越的低丘岗地条件孕育了丰富的森林资源,是全市主要林区和柑桔产区,是众多水库、堰塘、溪流的补给源地。发展方向:规划新造水源涵养林100oO亩,发展花卉苗木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