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健康事业“十五五”发展规划.docx
卫生健康事业“十五五”发展规划“十五五”时期(2026-2030年),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战略机遇期,为更好促进伍家卫生与健康事业的科学发展、高质量发展,基本建成与实力强、活力足、环境美、品质优、人民富的现代都市中心、魅力主城相适应的健康城区,现结合我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实际,特制定本规划。一、发展现状(一)发展基础“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的具体指导下,我区卫生健康事业紧扣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制度改革两大主题,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布局,做实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提升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改善人民健康水平,为加快推进“四区一中心”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卫生健康保障。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区卫生健康系统在市、区新冠疫情防控指挥部的坚强领导下,勇于担当,协同防控,为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贡献了力量。1 .居民健康状况得到改善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预防保健意识增强,全区人均期望寿命由2015年的77.72岁提高到2025年的80.60岁,婴儿死亡率从2015年的1.92%。下降到2025年的1.74%o,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2015年的2.13%0下降到2025年的1.99%0,孕产妇死亡率保持为0,健康素养水平由2015年的16.6%提高到2025年的31.77%o2 .卫生资源总量继续增加(1)卫生机构:截至2025年,辖区医疗机构共计199家,其中市管三级医疗机构4家,市管二级医疗机构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家(即大公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城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杨岔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白沙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花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4家,村卫生室15家,其他医疗机构(包括民营医院、诊所等)168家。近五年全区医疗卫生健康机构总量呈上升趋势。图1全区医疗卫生健康机构总量变化情况(2)卫生人力:2025年末,辖区内医疗单位(包括市管医疗机构)拥有执业(助理)医师2343人,注册护士3239人;其中区管医疗单位拥有执业(助理)医师555人,注册护士427人;按常住人口33.63万人(常住人口指标数据来自区统计月报,为市统计局反馈年度数据)计算,2025年末辖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6.97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9.63人。卫生人力总量呈上升趋势,但因城市东扩,辖区内人口急剧增加,千人医师及护士数略有下降。(3)医院床位:2025年末辖区内医疗机构(包括市管医疗机构)床位总数5572张,比2015年增加781张,每千图2全区2015年、2025年度实际千人医生数、护士数、床位数与“十四五”末任务值的对比情况(2015年按16.8万人计算,2025年按33.63万人计算)3 .健康伍家建设扎实推进健康促进全面深入开展,全区无烟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健康环境不断改善,群众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水平不断提升,健康生活方式与健康行为不断养成。2017年被命名为“省健康促进区”。全区健康细胞覆盖率由2016年的31.5%上升到2025年的90.9%o标准化建设20个健康小屋,并且全部接入“大数据管理平台”。2018年完成全区农村厕所革命三年攻坚行动(2018-2025)工作任务。2019年配合市级圆满完成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工作。2025年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授予“全国健康促进区”称号。4 .医疗体制改革不断深化(1)财政投入保障加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财政补贴由人均40元增加到74元。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落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推进全区卫生健康事业健康发展的备忘录(备忘录201812号)精神,区政府连续三年,每年按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一年度医疗业务总收入的10%对全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给予财政补助。区财政累计投资1.3亿余元,完成了花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城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推进了伍家医院的改扩建,极大改善了我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硬件环境。(2) “互联网+分级诊疗”改革稳步推进。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市级医院进行医联体签约对接,开展远程会诊,网上预约转诊等业务,奠定了“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急慢分治”的就医秩序基础。城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了数字化预防接种服务系统,接种门诊秩序更加优化。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实现了移动支付应用。(3)人才引进与培养有序开展。通过公开招考竞聘的方式,引进41名医务人员,累计18人通过副高级职称评审。积极实施省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和市乡村医生定向委培项目,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队伍得到壮大,结构得到优化。加强内部培训和社区卫生师资力量建设,杨岔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功创建为“中国社区卫生协会培训基地”,具备了对外开展社区卫生培训的资格。5 .医疗卫生服务不断加强(1)医疗质量管理逐步规范。督促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定期组织开展卫生法律法规、病历书写规范学习。组织医疗质量与医疗管理培训班集中培训学习。申报开展社区高血压病、糖尿病诊治与管理产科相关知识老年、儿童保健中医适宜技术和方法社区医院常见病的诊断及治疗等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常态化开展医疗技能大比武、心肺复苏术的技能比赛。开展医疗保障基金专项行动、二类精神药品大检查,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行动、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专项治理等,采取专项检查与日常巡查相结合,不断加强区管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监督指导。(2)中医药服务水平不断提升。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不断完善内部设置,优化布局,添置设施、设备,引进中医科专业人才,大力推广运用中医药适宜技术。创建“国医堂”4家。通过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复审。积极对接市中医医院,全力配合参与省第六批中药资源普查工作,完成区首份较全面的中药档案。开展中医诊所备案管理,鼓励有资质的中医执业医师兴办中医诊所,简化中医诊所申办流程,共审批中医诊所备案管理2家。新冠疫情期间,在新冠肺炎密切接触者集中隔离点、确诊患者集中康复隔离点推行中药预防方服用,自创中医康复操,音乐疗法等辅助康复治疗,协助市中医院开展中医巡诊,得到市中医专家组的高度认可。公卫保障能力稳步提升(1)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得到群众认可。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稳步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扩大到19类。居民健康档案电子建档率达82.18%,免疫规划疫苗预防接种率达到95%以上,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分别达到68.7%和77.6%、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达84.72%o积极推进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为提升居民心理健康水平开启了有益探索。肺结核患者管理率达98%,规范服药率达98.55%o(2)家庭医师签约服务纵深推进。全区组建了65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实行“3+X”工作模式。在增加签约数量、巩固覆盖面的基础上,把工作重点向提质增效转变,做到签约一人、履约一人、做实一人,不断提高居民对签约服务的获得感和满意度。重点人口签约率75.86%o(3)疫情防控有力有效。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按照市卫生健康委和区委区政府工作要求,扛起疫情防控重点职能部门职责,认真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四早”措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严格落实疫情监测、流行病学调查以及密切接触者管理等措施。做好新冠肺炎出院患者及无症状感染者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落实一人一档健康随访等管理工作;加强重点人群健康管理,对红、黄码人员进行资料审核和转码申请。根据疫情发展和防控工作需要,组织开展疫情分析和风险研判,及时提出防控策略和措施建议。积极统筹疫情防控与加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做好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及复学复课健康防护技术指导,充分发挥了基层网底的“健康守门人”作用,交上了圆满的期中答卷。(4)妇幼保健工作再上新台阶。大力推广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和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两免”),参检人员共2402对,合计4804人。全面落实叶酸发放工作任务,叶酸补服共3102人。强化母婴安全责任,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100胎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到85%以上,6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达到85%以上。母婴服务配套建设得到加强,推动在大型企事业单位、人口流动密集区域、公共服务场所兴建母婴服务设施12处,启动建设0-3岁托育服务体系。医疗综合监管全面加强(1)落实监管职责。加强卫生监督协管室建设,全区共建设五个规范化卫生监督协管室,21名工作人员取得卫生健康行政执法证,61人取得卫生监督检查员证。通过无纸化学法、集中学习和线上学习方式提高行政执法人员和卫生监督协管员卫生监督执法理论水平,通过以案学法、现场带教等途径提高现场监督执法能力。累计对辖区公共场所、医疗机构、学校托幼机构、二次供水单位、职业健康等近1600个被监管单位开展卫生监督检查近2万余次,办理行政处罚案件40件,协助上级办理行政处罚案件30余件,完成国家卫生监督信息系统监督检查信息报告近1万户次。(2)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全面梳理本部门应承接政务服务事项,按要求承接职权范围内所有行政许可、行政确认、公共服务等共61大项108小项,按标准化、颗粒化完善服务指南,细化量化审批服务标准,消除模糊条款、兜底条款,并通过政务服务网发布。全面清理政务服务事项办理系统,实现所有服务事项均可通过政务服务网进行网上申报,市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进行网上审批,所有审批服务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同时,围绕新生儿办证、开办诊所等常见场景,整合各部门办理事项,打破部门壁垒,强化部门间数据共享互认和业务协同联动,在全省率先实现“新生儿办证”“我要开诊所”一事联办服务。依托“互联网+监管”系统,加强对公共信用信息、市场信用信息、投诉举报信息和互联网及第三方信息的归集共享和关联整合,提升监管的精准化、智能化水平,梳理并领取了职权范围内监管事项,完善执法机构、执法人员、监督执法信息等内容,定期通过“互联网十监管”平台录入监管行为数据。(二)问题和挑战人民健康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也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十四五”时期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健康生活的美好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公共卫生服务及疾控体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智慧医疗数字化等方面存在薄弱环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公共卫生专业人员不足,专业人才引不进、留不住,服务能力及综合水平有待提档升级。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方针,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及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工作要求,牢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保障人民群众健康为根本追求。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坚定不移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坚持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健康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二)总体目标到2030年,适应全区居民健康需求的现代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更加优化,促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实现人人可公平、便捷享有更高水平的基本公共卫生及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较好地满足社会多层次、多样化卫生健康服务需求。以健康伍家建设为目标,推动卫生健康事业以人为本发展、均衡协调发展、内涵质量发展、智慧创新发展。以公共卫生体系改革为重点,系统重塑公共卫生体系、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推动疾控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动力,建立起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居民健康需求相适应、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主要指标人均期望寿命80.77岁。婴儿死亡率控制在5%。以内。5岁以下儿童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