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一、发展基础(一)发展成就“十四五”期间,市交通运输系统紧紧围绕中央、省委省政府以及市委市政府有关决策部署,以加快构建对外畅通、设施完善、装备先进、便捷安全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目标,全力实施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积极应对困难和挑战,交通基础设施供给能力进一步提升,运输保障能力有效增强,民生服务水平显著提高。1 .基础设施规模稳步增长,综合交通格局基本形成“十四五”期间,全市持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综合交通运输水平显著提升,形成了以三个环线(市区环城线、乡镇内环线、乡镇外环线)为纽带,三条铁路为支撑,三条高速公路为依托,四条普通国省干线公路为骨架,农村公路为脉络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1)铁路围绕畅通南向出川通道,积极推动隆黄铁路扩能改造,预计“十五五”中期完工。目前,市境内共建成成渝高铁、成渝铁路、隆黄铁路等干线铁路3条,铁路营业里程达51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运营里程9.5公里,实现成渝双核1小时到达。(2)公路截至“十四五”期末,全市公路网总里程达2401.5公里,较2015年增长约58.4%;公路路网密度达302.3公里/百平方公里,高于全省(82.8)和全市平均水平(241.6)。其中,二级及以上公路占比达7.9%,排名全市第2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3%)O截至2022年底,全市公路网总里程达2655.357公里,较2015年增长约75%,公路路网密度达334.3公里/百平方公里。骨架公路网络不断完善。“十四五”期间,全市加快畅通对外运输大通道,建成自隆高速公路连接线等项目,路网布局更加完善,路网衔接更加高效,融入成渝、川南城市群能力更加充分。截至2025年底,全市普通国省道总里程达189.3公里,普通国道二级及以上和普通省道三级及以上公路比重均达100%o农村公路建设成效显著。“十四五”期间,全市高质量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作为全省22个首批“乡村振兴规划试点县”之一,成功创建第三批“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编制完成市市农村公路网布局规划(20262035年),为全域旅游、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坚实支撑。完成太大路、付李路、迎隆路、龙胡路等14条县乡公路共279.7公里改造,建设“四好农村公路”示范路108公里,新改建通村水泥(油)路442.5公里,完成村道窄路基加宽改造39.5公里,建成公路桥327延米/5座,有效改善农村交通出行条件。根据市市农村公路网布局规划(20262035年),全市农村公路规划总里程达2213.3公里,较2015年增长59%,其中:县道16条、441.3公里,乡道200条、845.5公里,村道1277条、925.5公里;等级公路占比达99%,较2015年提高32个百分点。(3)枢纽站场“十四五”期间,市围绕完善枢纽站场布局,加快推进城市游客中心等项目前期工作,建成市首个现代化物流项目(凯迪现代物流园)。截至2025年底,全市已建成铁路站6个,公路客运站14个,市级仓储物流园区1个,基本满足市客货运输需求。2 .运输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服务民生水平显著提高“十四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营业性客运量11418万人(公路9576万人、铁路1842万人),较“十二五”期呈现“公路下降、铁路增长”的趋势;累计完成营业性货运量20746万吨(公路万094万吨、铁路4652万吨),相比“十二五”时期,公路货运维持高位,运距逐步回归合理水平,铁路在长距离大宗货运中的潜能持续释放。(1)旅客出行体验持续提升一是客运兜底目标全面完成。“十四五”以来,全市围绕“村村通客车”全面小康兜底目标,加大农村客运投入,加强运输组织方式创新,新增1个镇、48个建制村通客车,高质量实现具备条件的乡镇辖区内建制村通客车率100%,实施乡村客运金通工程试点,农村地区群众出行条件发生历史性变化。二是城市公共出行更加便捷。严格落实公交优先政策,科学调整优化城区公交线网,共开通公交线路17条,线网总里程达到333.4公里(较2015年新增240.05公里),公交车至内(江)自(贡)其他区县实现公交“一卡通”互联互通。三是城际出行品质持续提升。至重庆江北机场和成都双流机场客运大巴开通运营,至成都、重庆高铁运营班次不断加密,发车间隔缩至45分钟,融入成渝双核、直达全国乃至全球更加便捷。公路客运班线覆盖更加广泛,开通省际班线12条,覆盖东莞、中山、西安、昆明、重庆等5个省外城市;开通市际班线25条,实现省内12市(州)有直达客运班线;开通县际班线8条,覆盖市域所有县(市、区)。客运车辆全面升级,中高级客车比例达到82.56%。(2)货运降本增效多措并举一是货运线路不断拓展。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和物流专线服务,重点打造至西安、至兰州的铁路配件货运专线和至重庆、至成都的摩配、汽配物流专线。二是道路货运加快转型。截至2025年底,全市货运车辆达到2333辆(较2015年增长15.9%),拥有20辆及以上货车的运输企业数由5户增加到10户,货车平均吨位由4.3吨提高到12.8吨,道路货运集约化、大型化趋势明显。三是农村物流配送体系加快建设。“交邮、交快”合作深入开展,“多站合一”的农村物流节点建设稳步推进,全市累计建成农村物流配送站点203个,城乡物流配送网络体系日趋完善。四是邮政及快递飞速发展。“三通一达”、顺风速运等20余户知名快递企业先后在设立营业部,各类快递站点达65户,快递业务量以年均35%以上的速度增长。(3)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开通中心客运站一古宇湖景区公交线路,“运游一体”融合发展新格局全面开启。网约车、共享单车等客运新业态规范发展,人民群众出行方式选择更加多元。积极引导货运企业利用信息化手段缩短车货匹配时间,网络货运发展成效初显,货车空驶率明显下降。3 .安全养护水平稳步提升,行业治理改革取得实效(1)安全应急能力持续强化高度重视基础交通安全保障工作,加强重点区域巡逻值守,化被动救灾为主动防灾,精心安排,科学部署,确保信息畅通,及时消除隐患。建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确保遇到突发事件以及安全事故能够第一时间快速有效处置。指导、督促危货企业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强化人员从业资格证核查工作,规范危货车辆罐体检测报告、危险品标志标牌和罐车安装紧急切断装置等,认真履行“三把关一监督”的道路运输安全管理职责。督促汽车站认真执行“三不进站,五不出站”制度、“三品”检查和客车进站报班报停制度和驾驶员安全承诺制度。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实施“点对点”“一站式”输出服务,发出返岗专车128辆,帮助4000余名农民工返岗复工。水上安全监管和应急救援平台基本形成,完成县级水上交通安全监控室1个。加强安全巡查、隐患排查和应急处置工作,定期对全市国省干线公路及管养路段巡排查,汛期24小时值班值守危桥险路、地灾隐患点和大型桥梁,及时发现隐患并采取管控措施。(2)公路管养水平明显提升完成公路大中修工程27.729公里,新改建桥梁(含危、病桥)5座,实施生命安全防护工程411.843公里,建成机械化养护中心1个,路况水平和安全保障水平明显提升。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负责+群众参与”的综合治理体系,建立市级养护管理段、镇(街道)交管办(道交办)、村级护路队的三级农村公路管理机构。完善群众参与农村公路管理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镇(街道)、村两级和沿线村民爱路护路积极性,村规民约制定率达100%。按照“市级统一执法,镇村协助”的方式,打造市级路政员47名、镇(街道)配备专兼职综合监管人员35名、村级护路员配备率达100%的“三级”路产路权保护队伍。出台关于加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设立县级农村公路管养机构,县道每2公里配备1名养护员,乡、村道每23公里配备1名养护员,全市共设管养人员1095人,县、乡、村道路养护覆盖率达100%。积极探索专业养护、公益性岗位养护模式,做到“建一条、养一条、发挥效益一条”。(3)行业改革深入推进取消成渝高速公路渔箭省界收费站,全市ETe用户总量剧增。“厕所革命”积极推进,实现全市所有高速公路服务区和三级以上客运站全覆盖。开通12328交通运输服务监督电话,畅通了与社会公众沟通的平台和渠道。在全省率先完成了“三基三化”试点建设工作。不断规范、优化审批流程,最大限度畅通办事渠道。圆满完成出租汽车行业改革,以个性化运输服务引导出租车行业良性发展;在全省率先制定春节期间出租汽车运价标准,为出租汽车行业价格管理积累了宝贵经验。优化调整运力,增加巡游出租汽车,开展非法运营“黑车”整治。开展在建工程扬尘污染防治、维修企业污染防治。(二)主要问题“十四五”时期,全市交通运输发展成效显著,交通运输供给能力得到明显提升,有力支撑市经济社会发展。但是,随着国家“交通强国”“四好农村路”“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的实施及外部发展形势变化,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面临新的要求。L综合交通网络仍需完善通道能力亟待提升。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西线主要通道,成渝铁路、隆黄铁路运营时速仅80公里/小时,难以支撑西部陆海新通道战略定位;同时,成渝高速由于建设时间早、建设标准低,目前拥堵情况日益严重,与作为南向开放和西部陆海新通道“桥头堡”的发展定位不相适应。路网结构还需优化。普通国道和普通省道一级公路比重分别低于全省3.8和3.2个百分点,约92.1%的普通国道和85.5%的普通省道路基宽度仅为8.5米和7.5米;县乡道主要以四级公路为主,县道、乡道四级及以上公路占比分别为74.6%和99.6%,县与县、县与乡、乡与村之间的联通能力弱,不能满足客货运输的高效流通。枢纽布局仍需完善。部分物流枢纽与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以及产业集聚区距离较远,集散运输成本较高;枢纽发展方式较为粗放,已建成物流枢纽经营方式落后、功能单一,无法开展多式联运。2 .综合运输服务品质亟需提升客运品质不佳。至距离最近的泸州云龙机场客运专线还未开通运营,至成都、重庆间高铁日发班次有待加密,周末“一票难求,问题仍较突出;干线运输与短驳运输和城市交通衔接不够顺畅,“一站式”出行服务亟待破局。农村客运长效发展机制有待建立,客运发车频次依然较低,距离“好”和“优”还有较大的差距。城市公交吸引力渐弱,多元化、高品质服务产品相对欠缺。货运结构不优。多式联运发展缓慢,境内2条货运铁路(成渝铁路、隆黄铁路)交汇的优势尚未发挥,公路在中长途货运中的占比偏高。城乡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尚未打通,“快递进村”还未全面覆盖,物流单向性特征明显、时效性较差、成本偏高,支撑“现代农业强市”建设力量薄弱。车辆运力结构不优、经营主体散小弱(个体户车辆占有率23.5%)等问题较为普遍,铁路站服务腹地有待拓展,铁路货运潜能需要挖掘。3 .综合交通治理还需增强交通运输信息化基础薄弱。信息化发展缺乏顶层设计和统一规划,发展目标不明确,无法落实相关职责,导致各部门割据、业务融合不够、标准不统一,缺少软硬件资源、人力资源的有效整合,无法满足综合应用、综合管理服务的发展要求。货运枢纽信息化程度低,现有的公路货运枢纽以简单的仓储、转运等业务为主,货运枢纽信息化程度不高,尚未形成合理分工的态势,阻碍了货物运输的快速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需要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对交通运输发展的刚性约束日趋明显,安全监管、资金筹措、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等方面压力依然较大,难以适应资源性约束的发展环境,交通运输行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亟需提高。交通环境污染治理措施有待加强,交通文明意识有待提高和普及。部分公路服务区、货运枢纽站场等污染物排放监管能力不足,监管水平偏低。二、形势需求(一)发展形势“十五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加快推进交通强国和交通强省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这是“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和交通运输未来发展的总体特征。国家、省级等多重战略纵深推进,给城市、乡村振兴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