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docx
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前言“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县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时期。为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以高水平保护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按照省“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市“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及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纲要等相关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彰显生态价值,制定本规划。县“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是县“十五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明确了县“十五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是县“十五五”期间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生态环境重大项目、制定相关政策等的重要依据,也是推动政府各相关部门落实环境保护责任的指导清单。规划期自2026年至2030年,远景展望至2035年。一、回首来时路,开启新征程(一)“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成效。“十四五”期间,县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为统领,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污染防治攻坚战为抓手,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实施“绿色发展五年行动计划”,推进结构调整。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由2016年12.8:51.8:35.4调整为13.7:39:47.3,一二三产深度融合,以电子商务、竹产业、特色农业为代表的绿色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完成全县247户“散乱污”企业整治。推进产业绿色发展,培育绿色制造标杆企业,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2家,省级绿色工厂5家,建成全国晚熟柑橘绿色防控示范区。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完成德胜陶瓷、锦坤砖瓦厂煤改气,德恩精工煤改电技改项目,推动华力塔基热电联产有限公司35蒸吨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替代改造。推进交通结构调整,完成全县197辆黄标车辆淘汰,推广新能源车,公交车全部采用电能、出租车全部采用天然气、倡导公务用车优先采购清洁能源车。“十四五”期末,全县万元GDP能耗较2015年累计下降12.2个百分点,完成市定目标任务。打好蓝天保卫战,空气质量连续两年全面达标。全面淘汰10蒸吨及以下燃煤小锅炉34台,完成10蒸吨以上燃煤锅炉脱硫脱硝除尘污染治理,实施环龙新材料55蒸吨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项目,开展砂石、砖瓦、建材、木材加工等重点行业专项整治,推进工业炉窑大气防治综合整治,进行表面涂装、印刷、家具、制药等重点行业67家企业和13家汽修厂VOCs污染治理,完成14个加油站油气排放回收系统整治和双层罐改造工作,对全县385家餐饮单位进行综合整治,持续开展船舶污染治理。“十四五”期末,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分别较2015年实现减排908.4吨、227吨,削减率达56.9%、12.9%,超额完成市定目标任务。2025年县环境空气优良达标率为93.2%,较2016年提升20个百分点,优良率连续三年排名全市第一;PM-浓度从2016年46微克/立方米降至27.7微克/立方米,降幅近40%,在全市率先达标;连续两年消除重污染天气。打好碧水保卫战,水质目标全面完成。完成县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站和县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对“10+1”重点行业特别是造纸行业进行专项整治,对9家涉磷企业开展总磷专项治理,推动环龙新材料、华榕印染等企业水污染治理设施提标改造工作,建设思蒙河生态廊道,实施人工湿地生态治理。“十四五”期末,C0D、氨氮分别较2015年实现减排3675.6吨、133吨,削减率达38.9%、30.7%,超额完成市定目标任务。国控断面岷江悦来渡口水质连续四年稳定达III类,省控断面金牛河口、思蒙河口由IV类、劣V类提升至III类,粤江河水质持续稳定在IV类,市管河流全面消除V类和劣V类水质,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打好净土保卫战,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完成全县农用地4个单元、35个点位详查,对农用地周边涉镉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进行排查,完成农用地质量类别划定。确定土壤污染调查重点企业12家,完成成果信息集成。排查整治全县重点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场以及危废处置企业74家(次),责令限期整改5家,查处5起涉土壤污染防治环境违法案件。规范危险废物管理,严格执行电子联单转移制度,完成全县工业企业、机动车维修行业、医疗机构危险废物规范管理,将HO家企业纳入省固体废物管理信息系统,完善危险废物环境重点监管清单。开展危险废物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创新开展“N+1”危废联合体管理模式,并获全国全省推广。“十四五”期末,受污染耕地实现100%安全利用。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改善农村环境风貌。开展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划定和保护,建立健全农村饮用水源地监管机制。完成11个乡镇污水处理厂(站)新建和提标升级改造及配套管网建设,建成农村污水治理设施3195套,建成运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748套。持续开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2.6%o实施化肥减量增效和农药减量控害,完成测土配方施肥推广面积21.6万亩,绿色防控示范1.6万亩。在全省率先开展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试点工作,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率85.5%,农膜回收利用率达86%o划定县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关闭畜禽养殖138户,治理278户,规模养殖场畜禽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oo%,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6.3%。“十四五”期末,全县96.2%行政村的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约3.1万户农户生活污水实现有效治理或资源化利用,消除农村黑臭水体,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打好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攻坚战,保护良好生态。编制县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72030年),制定出台相关配套实施文件,健全县委常委会和县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部署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机制,每月至少研究1次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全面落实县、乡、村三级书记责任制,将工作责任落实到最小工作单元,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持续化运行。2018年以来,县连续三年被市委、市政府考评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党政同责先进集体。2025年被省政府表彰为全省环保工作先进集体。“绿满”行动深入推进,2025年全县森林面积1.8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48.23%。实施岷江流域生态屏障建设,建成岷江长吻籁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在全省率先开展全域生物多样性调查,成立西南首家萤火虫保护研究中心。“十四五”期间,县生态环境状况持续为良。(二)“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需进一步巩固。“十四五”中后期,县大气环境质量虽已达国家二级标准,但部分时段颗粒物和臭氧仍然有超标情况,环境空气主要污染物由PM2.5单因子转变为Pg.5和臭氧双因子,PM.和臭氧污染的协同控制将成为“十五五”期间县环境空气治理的重要任务。县江河纵横、溪流交错,境内“一江五河三十二溪流”,2025年境内14条河流(湖库、渠系)出境(口)断面中,岷江、金牛河等7条主要水体全年平均水质满足11I类水体标准,其余支流支浜水质仍不乐观,主要超标因子为总磷。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仍需提升,部分乡镇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不完善、污水收集率低、雨污分流不彻底。农业面源控制仍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还需进一步深化。生态修复保护工作还需强化,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功能有待进一步提升,特别是针对特有性或指示性生物需加强保护,对露天矿山应及时实施生态修复。示范建设工作需不断完善,2026年县获得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命名,但部分指标与先进区县比较仍有差距,并且随着国家对生态文明示范建设质量要求不断提升,示范建设监督管理更加严格,更需要持续发力不松劲。生态价值转化途径需进一步拓宽,目前县生态价值转化主要集中在竹产业,未充分发挥出生态本底优势,“十五五”期间生态价值需多角度、多途径实现转化。生态环境治理能力需进一步提高。县环境监测能力较薄弱,监测监察手段有限,专业人员紧缺,装备智能化水平低,部分监测仪器精确度已不能满足要求,环境应急监测设备不足,土壤、地下水环境监测短板较明显。信息化建设较滞后,数字化监管尚未形成,影响基层环保执法的精准性。“十五五”期间,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将在生态环境治理与监管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亟需提升专业人员业务能力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三)“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迎来机遇。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深入提供良好契机。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人民群众追求青山、碧水、蓝天、净土的愿望更加强烈,党和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环境治理已经成为新形势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随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各部门对生态环境保护齐抓共管、集成合力的新机制不断完善,公众对生态环境共建共享的参与度和认可度不断提升,都将给“十五五”期间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深入开展带来利好。随着“生态+”战略的深入实施,将推动县竹、果、景生态价值逐步向经济价值、文旅价值、社会价值转化,提高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多重区域发展战略明确生态环境保护方向。县地处川西平原西南边缘,南与乐山市接壤,位于成渝双城经济圈岷山一邛睐山一凉山生态屏障、成都平原经济区岷江一大渡河生态带、成都都市圈岷江可持续发展协同区、市岷江流域生态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都都市圈建设、省委“一干多支”、市委“一核两副双带三廊”等国省市重大战略汇集于此,区域生态保护战略定位和重要性愈加明确,为“十五五”期间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展指明了方向和重点。县绿色发展纵深推进提供坚实基础。县坚持以特色产业培育带动经济发展,形成了机械、竹和梗柑三大特色产业,“十五五”期间,随着绿色发展、特色发展的纵深推进,斑布竹产业园、西南表面处理循环经济产业园、成眉绿色铸造智慧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实施,必将推动迈入转型跨越的新阶段,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新动能。同时,良好的生态环境、相对稳定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也会进一步增强县对科技型、创新型、成长型企业的吸引力,形成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环境高水平保护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二、坚守初心,锚定目标(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二十大和二十届一中全会精神及中央、省委、市委、县委决策部署,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紧密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决落实省委“一干多支”发展战略和市委“一核两副双带三廊”空间发展战略,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推进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彰显生态价值,为奋力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国际竹艺名城筑牢绿色生态本底。(二)基本原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保护优先、修复优先,充分发挥生态环保对经济发展的优化促进作用,以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为引领,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系统治理,协作联动。遵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坚持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树立都市圈一生态圈思维,提高区域生态环境整体性、协调性,加快筑牢岷江流域生态屏障,形成协同联动的大保护大治理格局。源头治理,精准治理。以生态环境质量目标为导向,聚焦减污降碳、聚焦源头防控,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因地制宜、因事施策、靶向治理,补齐生态环境治理短板,提高环境治理针对性和有效性,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健全体系,提升能力。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生态环境监管体系,强化数字赋能和科技支撑,深化“智慧环保”建设,提升生态环保管理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形成与治理任务、治理需求相适应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三)战略定位。建设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