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粮食和物资储备体系规划.docx
十五五”粮食和物资储备体系规划前言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世情国情粮情,要求“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并指出要健全国家储备体系,科学调整储备的品类、规模、结构,提升储备效能。粮食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和战略物资,粮食和物资储备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不可或缺的“压舱石”。“十五五”时期,是省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时期,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机遇期,也是建设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期,更是加快建设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和高效物资储备体系的攻坚期。按照省委十二届八次、九次全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为指导“十五五”时期粮食和物资储备发展,县根据国家“十五五”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和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期限为2026年一2030年。第一章发展基础县作为粮食产销平衡区,截至2025年,共实现粮食产量10.13万吨,牢牢守住了粮食安全的底线。并积极完善粮食宏观调控,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全面加强粮食流通监管,努力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有效促进了粮食增产、粮农增收及粮食市场供应稳定,有力保障了粮食安全。但目前粮食和物资储备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基础设施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问题依然存在,粮食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科技创新体系亟待完善。第一节“十四五”期间县粮食和物资储备体系发展成果仓储物流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十四五”期间,县不断提高县内粮食仓储能力,截至2025年,全县纳入统计的各类粮库完好现代化仓容共计约2.565万吨,仓储物流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信息化平台项目投入试运行,数据涵盖已经接入省级信息平台,董蒙粮库已经实现与省级平台、国家局平台数据互通共享、视频监控系统互联互通。调控能力不断加强。基本建成了县内的粮食储备体系,并与州有效对接,有力保障了县内粮食应急保障能力。同时积极与周边县市加强交流,签订了一系列粮食产销合作协议,产销衔接不断拓展,粮食供应能力显著增强,带动了地方储备粮整体品质的提升。粮食产业经济发展成效显著。截至2025年,县耕地面积为33.37万亩,常年种植水稻17.4万亩,玉米3.5万亩,马铃薯4.2万亩。共完成23个坝区产业结构调整,调整面积5.59万亩,优质蔬菜、精品水果等重点产业蓬勃发展,农林牧渔总产值增加至38.38亿元,年均增长6.l%0获得7个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认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36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48%。“1+7”生态循环农业种羊养殖项目获得胡春华副总理“五个好”的高度评价;创新培育粮食产业主体,共培育粮食加工企业36家,规模以上企业达1家。粮食品牌培育进一步提升,县内黑猪、九阡李、水晶葡萄等产品影响进一步提升,助推“黔货出山”,推进了粮食全产业链发展,产业经济运行质量大幅提升。严守耕地红线,确保粮食安全。永久基本农田方面:目前县永久基本农田划定面积为24478公顷,其中永久基本农田内的耕地面积为22478公顷。2025年,县没有发生永久基本农田占用情况,永久基本农田面积没有发生变动。耕地方面:目前县耕地总面积为493593.6亩,完成了480555亩的耕地保护目标任务。同时,县严格按照耕地质量保护要求完成了耕地质量监测、秸秆还田、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保护耕作地等耕地质量建设工作,并继续稳步推动农业节水重大工程和高效节水灌溉建设。严格落实和完善了粮食扶持政策,并制定了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实施方案,完成了年度安全利用和严格管控任务。法治建设流通监管取得进展。加强粮食行业法制建设,“十四五”期间,县根据省内省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实施细则(试行)省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安全生产责任制实施办法(试行)、州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办法(试行)的通知等要求,运用粮食行业“双随机”抽查应用平台开展检查,规范对定点、收购、验收等环节的监督检查,做到检查信息全过程留痕,加强粮食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强化流通监管效能,并完成粮食收购资格认定“证照分离”改革。政府物资储备职能得到增强。目前县在凤羽街道老虎洞福利院内初步建成了县级安全应急物资储备库,储备规模达到720平方米,储备物资包括帐篷271顶、简易帐篷419顶、棉被3640床、垫棉3640床、毛毯820床、踏花被240床、床单1200床、枕头282个、冬装1300件、春秋装4200件、夏装5000件、折叠床410床、电筒200个、折叠桌椅170张、雨衣500件、迷彩服200件、保暖衣裤700套、儿童衣190件、鞋700双、食用油300桶,基本保障了重要物资在应对安全应急事件时的物资供应。第二节存在的问题流通体制机制改革需进一步深化。县的储备粮轮换机制仍需完善,储备品种不够丰富,难以适应消费需求,轮换模式有待改进,轮换不畅问题较为突出,储备品种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轮换吞吐机制仍需完善。缺乏大型宏观调控主体,亟待推进地方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促进多元市场共同发展。管理机制不够健全,粮油应急加工、物流、设施、信息化能力以及统筹整合资源等方面存在短板弱项。粮食产业需进一步高质量发展。县的粮食流通产业基础仍然薄弱,粮油工业发展滞后。发展模式和企业经营方式较为单一,一二三产业融合不高、关联不强、产业链不长,粮食产业区域之间、企业之间发展还很不平衡。县内虽然有一些粮油加工企业,但均以零散经营为主,粮油企业品牌建设总体上还比较落后,市场化营销能力不强,竞争力不足。粮油企业技术人才普遍匮乏,在产品创新、技术改造等方面,缺少强有力的智力支撑。物流节点建设需要进一步推进。目前县粮食物流节点布局弱,铁路节点少,公路成本高,流量分散,散粮接卸、多式联运等设施严重不足,县内仅仅董蒙粮库基本成型,其他分散储库均存在交通不便,运输不畅的问题。物流基础设施之间不衔接、不配套问题突出,粮食物流技术装备落后,自动化、系统化和设施现代化水平较低,导致物流效率低下,物流成本高,对产业的支撑作用不够,与全国发展水平相比还十分落后,需要进一步投入资金,大力推进县内粮食物流网络的建设。粮食仓储设施现代化水平需进一步提升。县内部分仓房存在设施陈旧,信息化程度低、监管难度大、管理成本高的问题,且缺少油罐设施。作业环境整体较差,粮食进出仓效率低,绿色生态储粮、信息化智能化功能提升等方面存在短板,亟需设施的现代化升级。物资储备体系需进一步完善。目前县已建立的物资储备,总体储备规模都比较小,物资储备体制改革不够完善,管理难度大。一方面,物资储备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管理制度未健全,物资储备没有建立对接州及省的统一应急物资储备管理体系,难以实现全方位的监管。另一方面,县的物资储备体系建设不健全,储备品种结构和规模布局不合理,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不足;物资储备基础设施和信息化管理落后,应急物资调配效率不高。物资储备体系亟需推进储备治理现代化,提升物资储备综合效能,更好发挥物资储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科技和人才队伍建设需进一步推进。由于县经济原因,粮食产业的研发资金投入不足,导致专业人才匮乏,人员知识结构不平衡,专业层次较低,培训力度不够,技术理论和业务相对较弱。对于挖掘具有特色的农产品如食用菌、葡萄、九阡李等产品深度价值造成较大制约。粮食和物资储备科技发展、技术革新、发明创造和成果转化、人才队伍建设,以及培训培育体系构建等方面亟待提升。第二章发展环境第一节国际新形势带来的新挑战当前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特别是中美高强度的贸易摩擦有可能对国内经济社会产生深刻影响,对国内粮食安全带来输入性压力;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粮食的金融属性和政治属性日益凸显;农业自然灾害、疫情等自然灾害频发引发的粮食危机预期增长,近一段时间,随着全球经济逐渐复苏,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和全球通胀升温,劳动力短缺、供应链中断、出口禁令、囤积等因素,将引发区域性国际粮食供求不均衡和粮食价格短期剧烈波动。2019年年底以来,全球接连暴发非洲沙漠蝗灾、澳大利亚森林大火和新冠肺炎疫情,引起了全世界粮食市场波动,局部地区出现了粮食短缺和价格上涨,部分农产品出口国限制粮食出口,担忧粮食安全的焦虑情绪进一步显现,影响粮食安全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县必须在粮食加工、仓储等产业链关键环节进行战略布局,实现粮食全产业链各环节安全可控,推动粮食资源进口渠道多元化,筑牢粮食安全的基础。第二节国家战略的实施带来的新机遇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肉、蛋、奶消费占比提升,多元化、功能化、绿色化、个性化食物消费逐年增长,饲料及工业用粮需求旺盛,粮油产业发展进入需求引领、品牌驱动的发展阶段,高端、优质粮油食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青睐,高质量发展将成为粮油产业发展的主旋律。目前每年的全国粮食需求量预计增加200亿斤左右。受城镇化进程和生态修复等因素影响,耕地保护压力持续增大,农业和粮食生产回旋余地减少,粮食持续增产难度大,粮食生产向主产区集中趋势明显。全国粮食产区持续萎缩、粮食调出省持续减少,粮食供需“紧平衡”将是常态。县应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种植结构,优化储备粮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优化粮食物流关键节点布局,实现国内粮食供需有效匹配,构建高效、安全、绿色的粮食产业链和供应链。第三节粮食产业强国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国家提出粮食产业强国建设背景下,要聚焦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粮食产业强国“一个目标”,围绕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两大战略”,突出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协同”,建设优质粮食工程、示范市县、特色园区、骨干企业“四大载体”,推进产购储加销“五优联动”,给省和县的粮食和物资储备发展提出新要求,因此,县应加快补短板强弱项,强化科技创新,为农民持续增收和企业提质增效开辟新路径,”产购储加销”各环节协同联动,促进产业深度融合,培育龙头骨干企业,争创粮油知名品牌,增加绿色优质粮油产品供给满足新需求,发展产业新动能,形成产业新的增长点。第四节纵深推进高质量发展提出的新目标“十五五”时期省进入加快建设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新阶段,将实施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探索富有特点的乡村振兴道路。将着力建设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强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提高重要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水平,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绿色食品工业基地,推动物流大通道、枢纽物流园区建设,为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发展提出了新目标,应大力夯实储备、做大市场、做强产业,引导广大群众科学、健康、绿色饮食,提高粮食科研水平,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优势,推进粮食行业质量变革、动力变革、效率变革,促进粮食产业转型升级,在更高层次上保障粮食和物资储备安全。第三章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认真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战略机遇,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推进“大粮食、大储备、大生态”,以改革完善体制机制为动力,以推进粮食和物资储备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聚焦粮食和物资储备安全核心职能,保障粮食安全、发展产业经济、健全物资储备,推进生产、储备、流通全过程安全保障能力建设,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