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4).docx
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目录前言1第一章环境基础与形式2第一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成绩2(一)环境质量总体改善2(二)节能减排成效显著3(三)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3(四)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初见成效4(五)污染治理能力有效提升4第二节“十五五”面临的形势与挑战5(一)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难度较大5(二)环境保护基础设施进度滞后5(三)土壤污染防控意识有待加强6第二章总体要求6第一节指导思想6第二节基本原则7第三节规划目标7(一)主要目标8(二)规划指标9第三章重点任务11第一节强化引导调控,夯实绿色发展基础11(一)构建绿色发展格局11专栏1:生态环境分区及管控要求12(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13(三)建设清洁低碳能源体系16(四)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17第二节应对气候变化,打好碳达峰碳中和战役17(一)构建双碳制度体系18(二)强化温室气体控制18(三)加快低碳场景构建19第三节实施“甜城净空”行动,持续改善空气质量19(一)深化PM2.5和。3协同治理19(二)深化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治理19(三)深化工业污染治理20(四)严格移动源污染防控21(五)强化扬尘污染控制21(六)加强生活污染整治22(七)强化重污染天气应对23专栏2:“十五五”期间环境空气治理重点项目25第四节推进“三水统筹”工作,提升水生态环境质量25(一)深化水环境综合整治25(二)优化水资源管理利用28(三)强化水生态修复力度28专栏3:“十五五”期间水环境治理重点工程29第五节实施“健康沃土”行动,分类防治土壤污染29(一)完成土壤污染状况详查29(二)推进污染场地治理与修复30专栏4:“十五五”期间土壤环境治理重点项目30第六节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助力乡村振兴30(一)深入开展“五清”行动30(二)深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31(三)持续开展环境整治行动33专栏5:“十五五”期间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重点项目34第七节强化固废综合管理,提升环境风险防控能力34(一)强化固废“三化”治理措施34专栏6:“十五五”期间固体废物污染防治重点项目36(二)提升工业园区环境风险防控37(三)提升危险废弃物处理能力37(四)提升危险废物监管处置水平38(五)加强危险化学品环境风险管控38(六)持续推进重金属污染防控38第八节严格噪声管控,营造宁静人居环境39(一)强化环境噪声的规划控制39(二)加强建筑施工噪声监管39(三)推进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39(四)加强交通噪声污染治理40(五)严格工业噪声污染防治40第九节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保护,打造生态价值新高地40(一)强化自然生态系统保护40(二)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42(三)加快重点区域生态治理修复43(四)力口强城乡绿地系统建设43专栏7:“十五五”期间生态环境保护重点项目44第十节深化改革创新,推进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44(一)构建生态环境多元共治格局44(二)推进生态环境依法依规治理45(三)完善生态环境治理管理体系46(四)加强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建设47(五)建立环境与健康风险防控体系48第四章重点工程49第五章保障措施49第一节强化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分工49第二节加强宣传引导,鼓励全民参与50第三节加大资金投入,保障基础建设50第四节严格考核评估,完善监督机制51附表:项目清单错误!未定义书签。区“十五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重点项目清单错误!未定义书签。-X.B=H刖三“十五五”时期(2026-2030年)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全面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2035年达到美丽中国远景目标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是区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奋力开创区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重要时期,也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沱江流域(段)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实施建设沱江(段)生态廊道行动计划的关键时期。本规划是按照国家、省、市相关工作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市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重要文件精神,为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制定的,本规划是区“十五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依据。第一章环境基础与形式第一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成绩“十四五”期间,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国家、省关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扎实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境安全得到切实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一)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大气环境持续改善。以“控煤、控气、控车、控尘、控烧”为重点,狠抓工业污染、移动源污染、扬尘污染、面源污染等治理,强化秸秆禁燃专项整治、巩固燃煤锅炉淘汰成果、开展走航监测、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非道路移动机械摸底及编码工作等。2025年,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96天,优良率84.8%,同比下降3.6个百分点,未出现重污染天气。PMn)平均浓度为47微克/每立方米,同比下降7.8%;地表水环境质量逐年好转。沱江干流脚仙村断面水质保持11I类,大清流河小河口大桥断面由IV类改善为In类,全区水质持续向好。完成79个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区138个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占比60.26%。截至2025年底,区内无V类和劣V类水质断面,2条黑臭水体已全部消除。全力推进水库水生态修复治理,消除劣V类水库21座。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逐年提高。流转一级保护区土地1216亩,完善隔离网设施建设22公里,安装标识标牌127个,累计投入资金400余万元。完成顺河镇和松林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取水点迁移工程。将10处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隔离网建设占用土地费用50万元纳入区级财政预算,确保土地流转费用及时兑现。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由2016年的68%,提升到2025年的90%,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达标率稳定保持100%o(二)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十四五”期间共削减化学需氧量4292.54吨、氨氮506.75吨,与2015年比较,化学需氧量、氨氮削减比例分别为47.3%、42.08%,超额完成化学需氧量累计较2015年下降14%,氨氮累计较2015年下降10%的目标任务。(三)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十四五”期间,区不断补齐污水处理短板,大力实施全区雨污管网建设与改造工程,加快推进污水处理厂建设与提标改造工程。在公路主干线、场镇、村民集聚点等区域设置垃圾收集设施(以垃圾池为主),各村(水库)配备保洁人员(网格员),生活垃圾均统一转运至市垃圾处理中心集中处理,常态化开展水库周边垃圾清运和库区保洁,累计清运库区垃圾888吨,库面漂浮物打捞704吨。(四)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初见成效“十四五”期间,区扎实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积极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农作物肥料利用率和化肥施用量、农药施用量实现“一增双降”;全力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规范库区畜禽养殖行为,关闭搬迁库区规模化养殖场6家,其余19家规模化养殖场全部建立畜禽粪污处理设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及回收处置率达80%。整合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区农业农村局等治理项目,通过农村“三格式化粪池”厕所改造、接入场镇污水处理厂管网、建设农村分户或联户污水处理设施等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完成79个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区138个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占比60.26%0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及回收处置率达80%;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8.58%;全区138个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占比60.26%o(五)污染治理能力有效提升开展餐饮油烟净化工作。“十四五”期间区成立餐饮油烟工作组,督促劝导商家开展油烟净化工作,积极参加相关部门组织的有关环保法律宣传活动,提高居民、商家环保意识。至2025年底,共整治露天烧烤3起,规范店内烧烤481起,餐饮店油烟净化设备安装率已达到70%O有效推进燃煤锅炉淘汰,2016年至2025年共计淘汰建成区燃煤锅炉21台。指导蓝洋玻璃等重点企业完成降低生产负荷等措施,完成辖区17座加油站一、二次油气回收和地下防渗漏双层罐改造及验收。第二节“十五五”面临的形势与挑战(一)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难度较大空气质量持续改善难度不断加大,区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上有所改善,但尚未实现整体稳定达标,PMlO虽较往年同期下降,但是优良天数减少,PM2.5平均浓度为38微克/每立方米,同比上升2.7%,仍存在略超标现象。城区秸秆、垃圾焚烧屡禁不止,二次扬尘污染整治效果欠缺,影响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区域内支流水质、水库水质相对较差且不稳定,小青龙河、大清流河水质不能实现稳定达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II水域功能区要求。水生态治理面临较大压力。(二)环境保护基础设施进度滞后城区管网雨污分流不彻底,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污水收集处理效率和管网建设仍不够完善,生活污水缺乏规范有效的污水收集处理系统,生活污水排入明沟、暗渠,或就近排入溪、河及湖泊,污水排放较随意,使对周边水体及土壤污染较大。生活垃圾收集不全面,转运不及时,处理简单化,农村垃圾处理设施和垃圾清运模式待建设和完善。(三)土壤污染防控意识有待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颁布实施以来,区严格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法律规定和国家、省、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要求,扎实推动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全区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但相较于大气、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较为薄弱,社会关注度还不高,土壤污染防治和保护意识还较淡薄,对土壤污染防治法宣传有待深入,信息化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第二章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一中、二中全会精神,以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战略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对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决策部署,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市委八届一次、二次全会决策部署,以及区第十五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核心,坚持“一带三区、多廊多斑”的生态空间布局,推进绿色发展,深入打好大气、水、土壤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强风险防控,创新制度保障,为推进美丽、生态建设打下坚实的生态环境基础。第二节基本原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把绿色发展理念作为引领全区长远发展的战略导向,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突出公园城区特点,努力让绿色成为城区厚重底色、鲜明特色和持久优势。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生态文明为引领,让人民群众成为城区绿色发展的积极参与者、最大受益者、最终评判者。通过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增强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建成新时代可持续发展城区建设的新模式。统筹协调,防治并重。坚持防治并举、城乡并重,开展流域、区域、城乡协同治理和区域联动,统筹解决跨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系统推进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总量减排、达标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