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水安全保障规划.docx
“十五五”水安全保障规划目录前言5第一章区域概况6第一节自然地理概况6第二节社会经济概况7第三节自然资源概况7第二章规划背景10第一节“十四五”水利发展成就10第二节水利发展和改革现状及问题13第三节水利发展面临的机遇和要求16第三章“十五五”水安全保障总体要求19第一节指导思想19第二节基本原则19第三节主要目标21第四章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管理调度26第一节全面开展节水行动26第二节科学分配和调度水量26第三节严格取用水管理27第五章加快水网体系建设29第一节积极推进骨干水网工程建设29第二节加快推进骨干水源工程建设29第三节有序推进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建设30第四节加快农村供水网络建设30第五节实施农村小型水利工程31第六节全面推进乡村水务31第六章构建新型水旱灾害防御体系33第一节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33第二节加强中小河流治理33第三节加强山洪沟治理34第四节强化水旱灾害防御34第七章加强水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治理36第一节强化河湖长制工作36第二节加大河湖管护力度37第三节保障河湖生态流量37第四节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37第五节加强水污染防治和水环境治理38第六节实施水生态修复与治理38第七节加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39第八节加强水利风景区(河湖公园)建设39第八章构建现代水管理体系41第一节加快智慧水利建设41第二节加强依法治水42第三节强化水安全风险防范与处置43第四节做好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和后期扶持工作43第五节改革创新水利体制机制44第六节加强人才队伍建设45第七节挖掘传承弘扬蜀水文化46第九章环境影响评价47第一节规划协调性分析47第二节环境影响分析47第三节对策与保护措施49第四节评价结论52第十章投资测算和实施效果分析53第一节总投资测算53第二节资金筹措53第三节实施计划54第四节实施效果分析54第十一章保障措施56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56第二节逐级落实责任56第三节全力推进项目57第四节促进公众参与57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国家水安全重要讲话精神和治水兴水重要论述,根据省“十五五”水安全保障规划市“十五五”水安全保障规划市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编制本规划。本规划是区政府确定的重点专项规划,在总结全区“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实施情况的基础上,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研究提出了“十五五”水安全保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是未来五年以及更长时间我区水安全保障工作的指导性文件。第一章区域概况第一节自然地理概况市区是进出的咽喉重地,自古以来都是川陕甘三省六地(市)十八县(区)交汇处的物资集散地,素有“川北门户”和“巴蜀金三角”之称。近可辐射市周边县区以及巴中、南充、汉中、陇南,远可连接西安、兰州、重庆、成都,是大西南、大西北两大片区的战略要地。区位于东经,北纬,东邻旺苍县,南连剑阁县、昭化区,西接青川县,北界朝天区,地处盆地北部、嘉陵江上游,、陕西、甘肃三省交汇处,处于市腹心,省的北大门。2025年末,户籍人口569906人,常住人口621978人,全区幅员面积1538.53平方千米,辖3乡、4镇、7街道,其中84个村、72个社区。全区地势东北、西北高,中部低,形成北部中山区,中部河谷浅丘及平坝区,南部低山区的特殊地理环境。70%属山地类型。境内山峰属米仓山脉西、岷山脉东、龙门山脉东北三尾端余脉。最高点西北部白朝乡的黄蛟山海拔1917米,最低点南部嘉陵江边的牛塞坝海拔454米。境域被嘉陵江、白龙江、清江河、南河4个水系划割为大光、艮台、黄蛟、云台、南山5个小山系。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春暖、夏热、秋凉、冬寒,四季分明,日照时间长。年均气温17,生长期平均310天,无霜期共263天,年日照时数1342小时。光热资源丰富,热量集中在4月至9月,能满足多种农作物生产。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980米,年内降雨量集中在5月至10月,占全年降雨量的85%以上,形成冬干、春旱、夏洪、秋涝的一般现象。第二节社会经济概况2025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GDP)338.59亿元,同比增长4.1%。第一产业增加值16.36亿元,同比增长5.3%;第二产业增加值150.54亿元,同比增长4.2%,其中:工业增加值116.57亿元,同比增长5.1%,建筑业增加值33.97亿元,同比增长0.6%。第三产业增加值171.69亿元,同比增长4.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8.36亿元。第三节自然资源概况(一)矿产资源。全区境内有探明矿产70余种,主要金属矿有煤、铁、石灰石、花岗石等,非金属矿有煤、天然气、石墨、石棉、白云母、钾长石、花岗石、大理石等。其中:煤炭储量4.6亿吨、花岗石10亿立方米、大理石1亿立方米、石灰石340余亿吨、铁矿上亿吨。矿产资源不仅储量大,品位高,而且分布集中,易于开发。(二)植物资源。全区自然生态环境优美,生物资源种类多样,境内有植物4940种,其中:灌木408种、经济林木17种、药材1500种,是全国重要药材主产区之一,名贵药材有杜仲、天麻、麝香、熊胆等,杜仲、黄柏、厚朴质优量大极具开发潜力。(三)动物资源。全区境内有动物307种,具有较大开发价值的有50种(野生兽类46种)。有熊、金猫、豹、云豹、林麝、软猴、大灵猫、斑羚、大鲸、红腹角雉、白尾长冠雉、红腹锦鸡等14种国家二、三类保护动物,光雾臭蛙是全国独有品种。(四)水能资源。全区水能资源丰富,水能蕴藏量45万多千瓦,可开发量在10万千瓦以上。地表有人工小(二)型水库37座(包含经开区10座)。境内有嘉陵江、白龙江、南河、回龙河、清江河等主要河流14条,河流长度283.67千米,河流流域面积2533.05平方千米。嘉陵江由北向南贯穿全境,境内流程15.17千米,形成以嘉陵江为主干,白龙江、清江河、南河为主要支流的江河水系。嘉陵江是长江上游左岸的一级支流,白龙江为嘉陵江上游右岸支流,南河为嘉陵江中游至苍溪段左岸一级支流,回龙河为嘉陵江右岸一级支流,清江河为白龙江右岸一级支流。全区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6.83亿立方米,其中境内地表水LOl亿立方米、过境地表水5.82亿立方米,地下水1.54亿立方米。(五)地质特征。全区地质构造系为龙门山、米仓山和盆北低山三大地貌交汇处,是典型的侵蚀台阶状低山地带,在构造上极为复杂,总的特点是从北向南沿一定方向发展和演变,岩层出露从北至南由老而新,由于受米仓山和龙门山构造带的影响,褶皱发育以紧密、线状、挤压强烈到舒缓宽展,几乎都是从北到南的规律变化。区内大部分地区属白垩系下统城墙岩群地质岩层,是继侏罗系沉积之后又一大套河湖相红色碎屑岩构成,砂岩、砾岩、泥岩呈互层产出,厚度在1300米左右,岩相岩性变化较大。区内地震烈度为Vl度。极少地质灾害现象发生。(六)水利工程现状概况。全区共建水利工程14004处,其中:小(二)型水库37座(含经开区),塘坝2712处、窖池4435口、水电站6座、泵站165处、水闸2座、机井6647眼,灌溉渠道总长1426千米(防渗长度197千米)。水利工程供水能力达到6225.42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10.31万亩,节水灌溉面积5.97万亩。第二章规划背景第一节“十四五”水利发展成就“十四五”时期是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五年,是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治蜀兴川实践取得显著成效的五年。五年来,在区委、区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区水利系统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新时代治水思路和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以“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夯基础”为主线,深入实施“三个一、三个三”兴广战略,统筹推进重点水利工程、水利脱贫攻坚、防汛抗旱减灾、水生态文明建设等工作,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和保障。“十四五”期间,区水利局被水利厅评为“2025年度水资源管理工作先进集体”。一是重点水利工程取得突破进展。累计向上争取中央、省级水利财政资金5.6亿元,争取专项债1.3亿元,完成水利固定资产投资9.15亿元。成功签约重点水利项目1个,开工建设雷家河水库、杨家河水库、南河大荣新区段河道综合治理工程等重点项目,全面启动城乡供水工作。二是水利脱贫攻坚实现决战决胜。累计新建各类农村供水工程848处,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覆盖人口16.28人,彻底解决1.6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全区农村饮水安全率达10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2%。三是河湖生态面貌持续改善。全面落实河湖长制,设立区级河段长27名、乡级河段长67名,村级河段长304名,出台市区全面落实河长制工作方案,制定出台河(湖)管理保护相关配套制度,完成河湖划界290.99千米并向社会公告,与毗邻朝天区、昭化区、旺苍县、青川县、剑阁县等县区建立了河湖跨县区联防联控联治工作机制,全区河流水质达标率100%o其中:白龙江、南河监测断面水质持续稳定保持在I类标准,嘉陵江干流水质稳定在11类及以上。完成辖区内宝轮镇范家、青河口、渔河、上石盘电航综合枢纽4座农村小水电生态下泄流量核定和监测系统建设,实现下泄流量动态监管。四是水旱灾害防御成效显著。全面完成区防汛抗旱机构改革,建立健全防汛抗旱减灾组织指挥体系。加强防汛工程建设,新建加固江河、城镇等堤防8.95千米,修复水毁工程15处,除险加固小型病险水库8座,工程抵御洪涝灾害水平明显增强。全面强化防汛非工程措施,建成全区山洪灾害防治及防汛预警系统和指挥调度会商系统,实现水雨情监测预警预报及时精准,应对防汛抢险突发事件科学迅速有效,连续多年实现平安度汛,最大限度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五是水资源节约保护深入推进。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执行“三条红线”和“双控行动”管控要求,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完成我区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项目建设,全区万元GDP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较2015年下降32.76%和64.8%o六是水保生态建设卓有成效。大力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项目,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6.62平方千米,全区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实现“双下降”。总体来看,“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胜利完成,全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长足发展,农村水利条件全面改善,防汛减灾能力整体跃升,水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加强,水利创新改革纵深推进,为加快建设川陕甘结合部现代化中心城市核心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积蓄了发展动能、奠定了坚实基础,水利改革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专栏1市区“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主要指标执行情况表项目发展指标单位“十二五”末达到“十四五”规划新增“十四五”末达到防洪抗旱除涝堤防长度新建千米126.678.95135.62加高加固千米2.4江河堤防达标率达标率%6318.781.7新建水库总座数座2山洪灾害治理治理县数个111民生水利农村饮水安全覆盖农村人口万人16.28自来水普及率%88492饮水安全达标率%982100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座8农田水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万亩9.640.6610.31灌溉水利用系数%0.43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