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docx
“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目录nil=一''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成效1(一)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2(二)污染防治攻坚成效明显(三)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4(四)环境监管水平大幅提升(五)存在问题二、“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一)发展机遇(二)面临挑战三、总体要求9(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三)规划目标四、优化生态空间,保障区域生态安全(一)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二)持续实施生态系统保护(三)推进生态脆弱区域修复(四)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五、引导产业调整,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一)构建绿色发展格局(二)推动产业绿色转型(三)构建绿色服务体系(四)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六'深化联合共治,推进大气质量改善27(一)加强工业源污染管控(二)推进移动污染源防治(三)深化扬尘污染综合管控(四)深化大气面源污染治理(五)强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六)提升重污染天气应对能力(七)强化臭氧污染防治七、聚焦巩固提升,优化水环境质量(一)保障饮用水安全(二)深化水污染防治(三)强化水资源保护(四)开展水生态修复八、推进净土清废,保障土壤环境安全(一)加强土壤污染防控(二)推进土壤与地下水协同治理(三)强化固废污染防治九、强化风险管控,牢筑环境安全底线(一)提高危险物质管理和处置水平(二)完善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体系(三)加强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十、加强能力建设,推进治理体系现代化(一)建立多元共治责任体系(二)健全生态环境监管体系(三)完善生态环境政策体系(四)提升环境治理信息化水平十一、重大工程项目十二、规划保障措施(一)组织保障(二)制度保障(三)资金保障(四)社会保障附表-L-Z-刖百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来宜视察重要指示精神,根据省“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市“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市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相关文件要求,制定市区“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十五五”时期是区抢抓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加快建设成渝地区南翼发展先行区、长江上游区域中心城市典范区、勇当加快建成全省经济副中心与成渝地区经济副中心主力军和示范区的关键时期。“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是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胜利后继续推进美丽建设的五年规划,也是区进一步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五年规划。本规划是“十五五”期间统筹推进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依据和行动指南。制定相关规划、行动方案、政策措施时应当加强与本规划的衔接,落实本规划的要求,规划期至2030年。一'“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成效“十四五”期间,区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有关决策部署,坚决扛起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政治责任,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任务基本完成。(一)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大气环境质量显著改善,2025年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8.8%,较2016年提高12.3个百分点;可吸入颗粒物(PMlO)与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分别为46.1微克/立方米与34.1微克/立方米,较2016年分别下降34.14%与30.4%。地表水环境质量稳定达标,区长江李庄下渡口入境断面和长江江南镇沙嘴上出境断面年均水质均达到11I类标准,水质达标率为100%;长江丁丁石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0.0%。声环境质量保持稳定,昼间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总体水平保持在二级,昼间城市道路交通噪声总体水平保持在二级以上,功能区噪声点位昼间达标率为100%。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良好,2025年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值达到64.5o(二)污染防治攻坚成效明显蓝天保卫战扎实推进。“十四五”期间区狠抓大气污染,开展砖瓦行业整治、散乱污企业清理、燃煤锅炉改造、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机动车尾气检测、秸秆禁烧等一系列专项行动,大气环境质量得到改善。整治完成“散乱污”企业50家与散煤使用点43家,彻底取缔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内4家散煤加工销售点。加强涉VOCS排放企业整治,完成11家涉VoCS企业废气收集处理设施改造升级。强化在建工地扬尘治理,全区在建工地共安装扬尘监控设备34台,渣土车辆密闭改装共13台,密闭改装率达100%。加强机动车环保检验工作,抽检成品油及车用尿素共计38个批次,成立柴油货车尾气检测专班,完成柴油货车尾气检测1079台,截至2025年,在用机动车环保标志发放率达90%以上,新注册机动车环境保护标志核发率达100%。制定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方案,全面完成秸秆6个收储中心和28个村级收集点建设,2025年全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1.39%o对城区545家餐饮店开展全覆盖检查,确保规模化以上餐饮企业和小餐饮油烟净化设施正常使用率达90%以上。碧水保卫战稳步开展。完成九龙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建设,完成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与罗龙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改造升级,建成长兴镇、仙临镇、江南镇等乡镇污水处理厂10座,设计日处理能力共6.73万吨/日,管网总长度302.74kmo大力实施村庄清洁、“厕所革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行动,全区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比例达71.1%。出台市区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环境整治工作方案,通过整治保护区内农林面源、分散式畜禽养殖等污染,系统推进保护区的环境整治工作。完成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新建隔离防护设施1500米,标识标牌76块。开展长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在江南镇、大观镇、裴石镇等乡镇采取控源截污、生态修复等措施,削减入河污染物总量。开展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工作,全力配合生态环境部完成二级排查和三级排查。净土保卫战深入实施。完成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与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对84个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点位进行核实上报。完成11家省、市控土壤污染重点监管企业隐患排查工作,以及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土壤环境质量监督性监测。出台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市区实施方案,推进红光化工、黄沙镇耗子沟煤矿、黄沙河化工厂等历史遗留污染场地生态修复。完成区牟亭、裴石加油站等8家加油站地下油站双层罐或防渗设施建设。持续推进乡镇非正规垃圾填埋场整治工作,新建工业固废垃圾填埋场一个,2025年一般工业固废处理率达93.06%。(三)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生态屏障建设取得进展。“十四五”期间,区通过深入实施“翡翠计划”,大力推进天保工程和城区绿地建设,加快优化生态空间布局,2025年森林面积32631公顷,森林覆盖率达48.25%。实施长江生态综合治理,完成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排污口搬迁改造,清理整治长江干流岸线13个应取缔项目。以坚守生态保护红线为重点,积极开展“三线一单”编制,建立功能明确、边界清晰的环境管控单元,提升生态环境空间管制效力。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进度。有序推进生态城市建设和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工作,扎实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截至2025年,区成功创建生态乡镇10个、省级生态村3个,市级生态村165个、市级生态小区16个、市级环境友好型学校4个、市级绿色社区3个、区级生态村108个、生态家园72436户o(四)环境监管水平大幅提升强化监管监测手段。“十四五”期间,区通过统筹落实监测、执法等多种手段,保障全区环境安全。以监测质量全程把控为抓手,执行监测报告及监测原始记录双级审核。全面落实环境执法“双随机、一公开”,充分依托移动执法系统,进一步规范抽查程序,做好抽查各节点保密工作。推进环境管理信息化建设。完成应急指挥大厅、视频会务系统、机房等设施设备建设,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完善。督促企业完成国家、省、市下达的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建设任务,截至2025年,区已完成26家企业的废水、废气、VOCs,重金属等100余台(套)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安装、联网和验收。聘请专家开展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专项检查,完成在线监控设施双随机检查,2025年数据传输有效率为97.95%o整改落实环保督察问题。严格按照“清单制+责任制+销号制”督察整改要求,积极推动中央、省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对就易反弹问题建立长效监督机制,督促相关责任主体切实履行环保职责。“十四五”期间,中央、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问题整改涉及区共计152项,已全部完成整改,整改完成率达100%。(五)存在问题环境质量提升任务艰巨。大气环境质量提升依然艰巨。污染物排放总量较大,颗粒物防控力度不够,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空间不足;臭氧污染改善效果不明显,臭氧防控仍缺乏相对有效的控制手段和措施。水环境质量改善仍有空间,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质量未100%达标,饮用水水源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偶有发生。土壤风险隐患排查以及污染修复工作还不够彻底,尚未全面进入采样布点和分析监测阶段,反映土壤环境状况的监测网络尚未建成。环保基础设施亟需提档升级。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长期处于满负荷甚至超负荷运行状态,亟待扩容,配套污水收集管网需进一步完善。老城区生活污水管网改造难度大,雨污分流不彻底,且存在管网破损渗漏等问题。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及管网配套滞后,乡镇生活污水收集率偏低,污泥无害化处置能力不足。大坪、林丰等乡镇污水处理厂出水标准仍为一级B标,需进一步提标改造。环保监管数字化转型亟待加强。地表水市控监测断面在线监测与视频监控等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力度不足,入江支流的水质自动监测站还未实现全覆盖。企业重点治污设施智能监控水平还有待加强。水、气、土壤、噪声、生态等环境监测监控系统尚未形成环保综合协同管理平台,环保监管数字化转型之路亟待加强。二、“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一)发展机遇生态文明建设国家方略引航定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党的十九大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进一步通过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和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几个方面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生态文明体制的“四梁八柱”已基本形成,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生态环境保护战略地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十五五”期间,全面建设生态文明的国家方略,为区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引航定向。构建“双碳”新格局提供发展新方向。碳达峰、碳中和是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和高质量发展的新导向、新约束和新机遇,国务院提出大力推动节能减排,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省明确提出要“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把降碳摆在更加突出优先的位置,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从严从紧从实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上马,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碳达峰碳中和提出了新的发展理念,推动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抓手,为“十五五”时期区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新的发展方向。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注入强劲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来川来宜视察指出,长江经济带要坚持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十五五”期间,全面建设生态文明的国家方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生态第一城等重大战略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要任务之一,将进一步释放政策、技术及资金红利,推动区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逐步形成绿